计晓燕 罗开涛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麻痹性斜视是由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神经以及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致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性或部分性麻痹的眼位偏斜,属于非共同性斜视的一种[1,2]。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眼球活动受限,代偿头位,复视或视混淆,异常投射,眼性眩晕或步态不稳[3]。本病影响双眼视功能,导致患者不能正常工作与学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没有具体的标准化治疗方法和药物,一般为病因治疗。现代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较好疗效,也无明显不良反应[4-6]。笔者旨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指导与借鉴。
1.1 检索工具: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时间为建库起截止到2020年12月。
1.2 检索方法:语种限制为中文,检索主题词为“麻痹性斜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牵偏视”“视歧”“视一为二”,分别与“针灸”“针刺”“体针”“电针”“温针”“火针”“头皮针”“眼针”“耳针”进行组合检索。
1.3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研究;②研究对象:符合麻痹性斜视诊断标准的患者;③干预措施:实验组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对照组不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④有明确的针灸穴位处方,穴位范围在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内;⑤有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且疗效确切。
1.4 排除标准:①临床疗效观察、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综述类型的文献;②主要治疗手段不是针灸疗法或者穴位处方只有单穴的文献;③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5 数据筛选和录入:将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
1.6 数据分析:将建立的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预处理,采用频数分析;建立矩阵,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核心穴位树状图;采用SPSS Modeler 18.0中关联规则网络图解析高频穴位,用Apriori算法计算穴位之间的关联性。
2.1 文献筛选情况:根据检索式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4篇,阅读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后剔除519篇,阅读全文后剔除14篇,最终共纳入51篇文献进入本研究,共计51个针灸穴位处方,涉及腧穴40个。
2.2 文献描述性分析:分述如下。
2.2.1 干预措施:毫针刺法有46篇,占90.20%;电针有3篇,占5.88%,毫针刺法联合雷火灸、毫针刺法联合穴位贴敷各有1篇,各占1.96%。
2.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51个处方中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睛明穴,共39次。频次10以上的高频穴位有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球后、承泣、瞳子髎、百会、丝竹空、阳白、四白、鱼腰、足三里,累计频次371次,占总频次的88.0%。
2.2.3 腧穴归经分析:纳入研究的文献共涉及11条正经、1条奇经,还有5个穴位属于经外奇穴。选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是经外奇穴(使用84次)、足少阳胆经(使用77次)、足太阳膀胱经(使用73次)。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腧穴归经、数量及频次
2.2.4 腧穴分布部位分析:纳入研究的40个腧穴按分布部位进行频次分析,腧穴分布最多的是头面部,共计312次;其次是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共计64次,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共计44次。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腧穴分布部位
2.3 关联规则分析:根据Apriori算法,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15个高频腧穴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依次调整关联强度为5、15、30,绘制关联分析网状图见图1。
图1 关联规则分析网状图
2.4 系统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15个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标度是20时,可以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见图2。
图2 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高频腧穴系统聚类图分析
麻痹性斜视在中医学中属于“风牵偏视”的范畴[7],均以眼珠偏斜为主症,本病病位在眼。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主要由头面目外伤或肿瘤压迫,致使脉络瘀阻导致眼球运转不利而形成;或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目中筋脉弛缓而发病;又或脾胃失调,津液不布,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致眼带转动不灵[8,9],肝、肾两脏与此病联系密切。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15名的腧穴中有五分之四的腧穴为局部取穴,五分之一的腧穴为远部取穴,提示我们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应遵循局部取穴为主,远道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局部穴位疏通局部气血,有直接调治之效。腧穴归经频次分析结果显示,足三阳经是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常用经脉。本病病位在目,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锐眦,足阳明之正还系目系,足三阳经循行均联络于目,即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分布部位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本病选取腧穴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其次是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依据标本理论,头面部称谓“标”,调控局部脏腑功能及经络气血。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称谓“本”,是经脉之气的源头,也是经脉阴阳之气交合之处,影响脏腑功能及经络气血的运行。标本兼用,调节经气,补虚泻实。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核心处方为: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睛明穴为太阳、阳明之会,针灸此穴可达到针一穴而调多经之功,激发诸脉之经气直达病所。睛明穴为入眼眶的穴位,且在内直肌附近,是滑车神经通过处,针灸此穴可直接作用于眼部神经及相应血管,直接促进眼神经的功能恢复,疗效更快、更强,可谓“针至病所”。太阳穴是人体头面部重要穴位,具有清肝活血、通络明目之功。风池穴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是临床治疗眼病之要穴。针刺风池穴可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改善眼区血液循环,故使麻痹性斜视患者复视、眼性眩晕等症状得以减轻[10]。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宣通气血。“面口合谷收”,合谷又总治头面五官各症及肢体部位疼痛。太冲穴为肝经之原穴,肝开窍于目,故此穴可平肝息风,通络明目。合谷配太冲,一上一下,“开四关”,通气血[11]。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选用的腧穴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百会、足三里)为辨证取穴,第二类(睛明、太阳)和第四类(合谷、攒竹、风池、太冲)为治疗本病的核心穴位,第三类(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和第五类(四白、瞳子髎、阳白)为眼周局部穴位。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时以核心穴位配合眼周局部穴位加辨证取穴为取穴思路,或可收到不错的疗效。
本研究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有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取穴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可一定程度上为后期临床取穴、相关处方的改善提供一些参考,同时能促进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进行更为深入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根据筛选出的高频腧穴、高频经脉、核心穴位与聚类群,可配伍组成相关针灸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本研究纳入文献虽为随机对照试验,但质量普遍偏低。②本研究主要针对文献选取的主穴进行分析,缺少对辨证选穴的分析研究。③本研究只搜索了中文文献库,缺少对英文文献的研究。展望:本次研究只选取了现代文献,今后可选取古代文献,对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穴位处方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