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2022-05-25 14:25:52慧,
关键词:半轴黄河流域旅游业

程 慧, 游 珊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业碳排放备受关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黄河流域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胁迫,以碳减排为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协调黄河流域区域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鉴于此,评估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的旅游生态效率,从生态和经济的二维视角揭示其测度水平和集散特征,以及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综述

生态效率最初由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提出,是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1]。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逐渐产生,生态效率逐渐从生态学领域延伸至旅游学领域。旅游生态效率沿袭了生态效率的核心思想,是指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最小化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以及最大化旅游的经济附加值[2]。国内外学界关于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研究主要从旅游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实证研究和拓展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文献归纳和评述。

1.旅游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学界早期多采用单一比值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旅游生态效率的测算,近年来逐步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生态乘数计量模型等引入旅游生态效率评估中。如Perch-Nielsen等选取旅游业碳排放量表征旅游业环境影响指标,采用比值法测算瑞士的旅游生态效率,分析指出降低游客单位排放、选择低碳排放交通方式、推行国内短途旅行和延长旅行时间等4种举措有助于减少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3];Medina等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西班牙、葡萄牙等地22个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加纳利岛、兰萨罗特岛、马约卡岛和特内里费岛是最佳旅游目的地[4];林文凯等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指出江西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赣北均衡、赣中聚强、赣南衰落”的变化格局[5];钟永德采用生态乘数计量模型研究旅游生态效率,指出应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6]。

2.旅游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部分学者对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关联和影响因素等展开实证研究。如Reilly等基于加拿大惠斯勒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和游客案例研究,分析指出交通运输是旅游生态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7];王兆峰等采用ArcGIS软件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出长江经济带高效率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的分布规律[8];郭丽佳等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法研究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分析指出各省份之间的旅游生态效率大体趋向收敛平衡发展[9];洪铮等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绿色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

3.旅游生态效率的拓展研究。随着旅游生态效率研究范围的不断延伸,部分学者开始对旅游生态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以及旅游生态效率与经济的互动响应关系等展开研究。如程慧等采用马尔科夫链、俱乐部趋同指数等研究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效应,分析指出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省域分布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但总体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11];程慧等综合探讨了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指出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日趋稳健,且关联强度持续上升[12];王胜鹏等基于VAR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的互动响应关系,分析指出二者间的脉冲响应前期波动变化而后期趋于平稳[13]。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鲜有文献针对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集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综合评估黄河流域的旅游生态效率,采用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和集散特征,以及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研究方法

1.自下而上估算法。自下而上估算法具体是将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部门的碳排放量依次算出,再汇总估算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本研究采取自下而上估算法测算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的旅游业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1)

C2=q×r×T×λ

(2)

(3)

C=C1+C2+C3

(4)

其中,C1、C2、C3分别表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C表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Qi表示i类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本研究选取了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4种交通方式);Fi表示i类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中的游客比例(本研究参考魏艳旭等的做法[14],将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的客运周转量的游客比例分别取值为31.6%、13.8%、10.6%和64.7%);αi表示i类交通方式的碳排放因子(本研究参考王凯等的做法[15],将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的碳排放因子分别取值为27 g·人-1·km-1、133 g·人-1·km-1、106 g·人-1·km-1和137 g·人-1·km-1);q表示床位数;r表示客房出租率;T表示一年的天数(本研究取值为365天);λ表示旅游住宿的碳排放因子,取值为2.458 g·床-1·晚-1;Pj表示j类旅游活动的旅游人次(本研究将旅游活动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和其它等5类);βj表示j类旅游活动的碳排放因子(本研究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和其它的碳排放因子分别取值为417 g·人-1、1 670 g·人-1、591 g·人-1、786 g·人-1和172 g·人-1)。

2.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由于传统的DEA模型测算效率时缺少投入与产出要素间松弛变量的充分考虑,导致效率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鉴于此,Tone提出并发展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16]。该模型的效率测度结果贴合实际,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效率、产业效率和生态效率等研究中。为修正无效DMU松弛变量以及解决效率排序无效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的旅游生态效率(具体计算参见周泽炯等的研究[17],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3.标准差椭圆和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由方位角、长半轴和短半轴等3个要素构成,能够直观地反映旅游生态效率的方向偏移及时空演变轨迹。其中,方位角反映旅游生态效率分布的主要趋势方向,长半轴反映旅游生态效率主要趋势方向的离散程度,短半轴反映旅游生态效率的次要趋势方向的离散程度。方位角、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具体计算公式均参见周婷等的研究[18]。而重心模型通过刻画区域属性的集聚和离散趋势,进一步分析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5)

(6)

其中,XW表示旅游生态效率的经度重心;YW表示旅游生态效率的纬度重心;wt表示权重;xt、yt分别表示t点要素距离平均中心的坐标偏差(t=1,2,…,m)。

4.冷热点分析。冷热点分析主要用于识别研究区域内旅游生态效率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即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7)

(8)

5.Tobit回归模型。Tobit回归模型是对受限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9)

其中,X表示因变量向量,即旅游生态效率;X*表示截断的因变量向量, 即截断的旅游生态效率;Y表示自变量向量,即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α表示截距项向量;β表示回归参数向量;ε表示扰动项。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参考郭丽佳和刘佳等的做法[9,19],从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等3个方面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1)。具体来说,投入指标包括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其中,资源投入选取旅游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和旅行社数量进行表征;劳动力投入选取旅游业从业人数进行表征。期望产出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效益为一级指标,选取旅游总收入进行表征。非期望产出考虑到节能减排约束,以环境污染为一级指标,选取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表征。

表1 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 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eco-efficienc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本研究以2010—2019年为研究期,选取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进行实证分析。旅游业碳排放量部分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旅游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和旅行社数量等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以及2019年的《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和2020年的《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缺失数据则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三、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析

(一)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

本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表2),并结合旅游生态效率值将各省份划分为低效率区(效率值<0.3)、较低效率区(0.3≤效率值<0.6)、中等效率区(0.6≤效率值<0.9)、较高效率区(0.9≤效率值<1.2)和高效率区(效率值≥1.2)。

表2 2010—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

从时间来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均值为0.711,属于中等水平,表明黄河流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旅游生态效率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的旅游业仍以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高效化和低碳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亟待提升。

从空间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但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旅游生态效率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四川和山西。其中,内蒙古稳定布局为高效率区,四川跃升为高效率区又回落为较高效率区,山西整体稳步提升为高效率区。这主要是缘于内蒙古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异、草原碳汇潜力巨大,且节能减排举措较早开始实施,使得内蒙古的旅游生态效率遥遥领先;四川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旅游行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举措,有效保护了旅游生态环境;山西不断更新旅游经营管理理念,从产业生态角度出发明确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定位,促进旅游生态效率不断提升。陕西和山东的旅游生态效率整体不高,在较低效率区和中等效率区之间波动变化,这主要是缘于陕西和山东的低碳旅游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落到实处,导致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中低水平。河南从较高效率区降至中等效率区,这主要是缘于河南更侧重于旅游经济收益,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关注不足,且大规模开展旅游接待活动,导致旅游生态效率大幅下降。甘肃的旅游生态效率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9.35%,这主要是缘于甘肃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着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推进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青海和宁夏的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低效率区,这主要是缘于青海和宁夏位于黄河流域上游的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囿于经济、技术、交通等因素制约,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整体较低。

(二)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本研究选取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等4个年份为研究期内的代表性年份,将研究期划分为2010—2013年、2014—2016年、2017—2019年等3个研究区间,进一步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分布形状和重心移动轨迹进行分析。

1.标准差椭圆分布形状分析。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演化趋势。其中,2010—2016年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2017—2019年向东北方向回偏。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始终长于短半轴,且标准差椭圆逐渐呈正圆趋势,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具体来说:(1)从方位角的演化趋势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方位角呈现出“减小—增大—大幅减小—小幅增大—大幅增大”的演化趋势。由图1可知,从方位角数值来看,2010—2019年,方位角缩小了0.504°,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呈细微收敛趋势;从方位角偏移方向来看,201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方向走势,2017—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呈“正东—正西”方向走势,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呈“东北—西南”向“正东—正西”方向扩散趋势。(2)从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变化情况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长半轴呈现出“小幅减小—增大—小幅减小—大幅增大—减小”的演化趋势,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短半轴呈现出“小幅减小—增大—大幅减小—大幅增大”的演化趋势。由图2可知,长半轴的长度始终长于短半轴,长半轴呈倒V型演化趋势,以2016年为拐点将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长半轴的变化情况划分为2个阶段。其中,2010—2016年,长半轴的长度小幅度增加,表明该时期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存在极化现象;2017—2019年,长半轴的长度缩短,表明该时期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呈收敛趋势。而短半轴的长度整体呈波动缩小趋势,从2010年的4.855 km缩小至2019年的4.701 km,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在南北方向上呈收敛趋势,未存在极化现象。

2.重心移动轨迹分析。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重心呈现出向“西南—西北—东北”方向的移动趋势,重心主要分布于山西和陕西。具体来说:2010—2013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重心跨越省界从山西移动到陕西;2014—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幅度明显,远大于2017—2019年向东北回偏的距离;2017—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向东北方向回偏,移动幅度适中。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重心移动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东部省份旅游开发较早,且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导致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向西移动;但黄河流域东部省份近年来逐步更新旅游经营理念,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发展模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并立足区位优势加大旅游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使得研究后期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向东移动。

图2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标准差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变化Fig.2 Changes of the long and short semi-ax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of tourism eco-efficienc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综上所述,2010—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和重心整体呈现出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回偏的趋势。

(三)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集散特征

本研究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为代表性年份,采用冷热点分析工具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集散情况,并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集散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和冷点等4个等级。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具体来说:(1)热点区稳定分布于内蒙古,表明内蒙古的旅游生态效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主要是缘于内蒙古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动效应,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始终维持在高水平范围。(2)次热点区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和河南三省,表明黄河流域东部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东部省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吸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且黄河流域东部省份较为发达的经济有利于其加大旅游业低碳科技研发投入,带动旅游生态效率水平提高,使得旅游生态效率的较高效率区集聚于黄河流域东部地区。(3)次冷点区数量增加,由陕西和四川两省增加至陕西、四川和宁夏三省,宁夏从冷点区跃升至次冷点区,表明黄河流域中西部省份旅游生态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向好发展。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东部省份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逐步向黄河流域中西部省份扩散,促使其旅游发展模式不断优化。(4)冷点区主要分布于青海和甘肃两省,表明黄河流域西部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西部省份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不高,缺少旅游生态效率高效率值集聚分布的优势条件。

四、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选取

结合上述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省际时空分布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参考王兆峰和卢飞等的做法[8,20],选取旅游业经济规模、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技术水平、政府规制力度和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等5个指标作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其中,旅游业经济规模选取旅游总收入进行表征,旅游业产业结构选取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行表征,旅游业技术水平选取年度R&D经费投入进行表征,政府规制力度选取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进行表征,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选取进出口总额进行表征。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为避免量纲对数据拟合造成的干扰,在进行Tobit回归分析之前,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Tobit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Tobit回归分析结果

1.旅游业经济规模。从整体来看,旅游业经济规模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估计系数为0.272,表明旅游业经济规模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基于旅游业经济收益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区域节能减排与生态治理,促进了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仅山东、陕西和青海分别在10%、1%和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939、0.001和0.003,表明旅游业经济规模仅对陕西和青海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山东的旅游生态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陕西和青海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引领下科学评估区域旅游承载力,规范调控旅游客流,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而山东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仍处于扩大旅游客流接待量以换取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有所下降。

2.旅游业产业结构。从整体来看,旅游业产业结构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估计系数为3.977,表明旅游业产业结构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了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大幅提升。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山东、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分别在5%、1%、1%、1%和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4.620、5.608、2.267、3.162和-2.127,表明旅游业产业结构对山东、四川、陕西和甘肃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青海的旅游生态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缘于山东、四川、陕西和甘肃的旅游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模式逐步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而青海仍沿袭传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型旅游发展模式,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大幅下降。

3.旅游业技术水平。从整体来看,旅游业技术水平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估计系数为-0.219,表明旅游业技术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科技资金投入较少,旅游业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导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小幅降低。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山西、内蒙古、山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分别在10%、5%、5%、5%、1%、5%、5%和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085、0.095、0.418、-0.414、-0.148、-0.073、0.048和-0.053,表明旅游业技术水平对山西、内蒙古、山东和青海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四川、陕西、甘肃和宁夏的旅游生态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缘于山西、内蒙古、山东和青海的旅游业科技发展较快,带动形成旅游新业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而四川、陕西、甘肃和宁夏的旅游业科技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科技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小幅下降。

4.政府规制力度。从整体来看,政府规制力度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估计系数为-6.043,表明政府规制力度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沿线地方政府的规制力度较大,但各地政府间未形成良性合作,规制成效甚微,导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降低。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分别在5%、1%、1%、5%和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4.513、-8.082、-4.088、-9.977和5.345,表明政府规制力度对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抑制作用,对宁夏的旅游生态效率则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缘于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主要聚焦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对旅游生态环境治理关注不够,且政府规制力度不足,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降低;而宁夏较为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有效提升。

5.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从整体来看,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与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估计系数为0.139,表明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缘于黄河流域对外引进旅游资金、技术、人才和绿色经营理念,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结构,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促使了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具体从省际层面来看,内蒙古、山东和陕西分别在10%、5%和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166、0.591和-0.157,表明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对内蒙古和山东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陕西的旅游生态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缘于内蒙古和山东基于区位优势不断汲取先进旅游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努力将自身建设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促使其旅游生态效率不断提升;而陕西在对外开放发展中侧重于旅游企业引入的数量和规模,对旅游环境生态治理重视不够,不利于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有效融合,导致其旅游生态效率小幅下降。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和集散特征,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从旅游生态效率的测度水平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高值区稳定分布于内蒙古,低值区多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省(区),整体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从旅游生态效率的集散特征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出向“西南—西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从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受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其中,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技术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显著,而旅游业经济规模和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不显著。

(二)对策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受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技术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影响显著,应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以优化边际旅游投入产出,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重塑低碳旅游认知以健全旅游生态保护机制等,以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1.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边际旅游投入产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有利于推进旅游投入产出要素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推动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和协调发展。黄河流域应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立足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加大旅游产业科技投入。具体来说,黄河流域东部省份应秉持生态保护理念,加强旅游产业与科技、人才、知识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以提升旅游生态效率;黄河流域中部省份应转变发展理念,抓住机遇主动向东部省份靠拢,学习和引进东部省份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以及旅游产业的高新技术,以推动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黄河流域西部省份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实现旅游生态附加值可持续发展,以推动旅游生态效率稳步向高效率区发展。

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低碳技术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黄河流域应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制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推进旅游资源依赖型向旅游创新发展型转变。同时,黄河流域应加强省际创新合作,充分挖掘高科技集聚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实现旅游业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具体来说,黄河流域东部省份应立足沿海区位优势,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借助低碳技术实现旅游产业绿色发展;中部省份应加强与东部科技强省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入低碳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发展;西部省份应正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推动旅游技术合理介入,以促进旅游生态效率稳步提升。

3.重塑低碳旅游认知,健全旅游生态保护机制。重塑低碳旅游认知是促进旅游业节能减排和提升旅游生态效率的重要前提。黄河流域应以正确的低碳认知为引领,破除省际行政边界区划,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政策和法规等健全旅游生态保护机制,如设立旅游区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巡查执法,以推进区域旅游生态向好发展。同时,黄河流域各省份应加大低碳旅游理念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提升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具体来说,黄河流域东部省份应加大对旅游生态保护机制的资金投入,提高公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中部省份应提升低碳旅游认知,逐步淘汰高污染和高排放的旅游企业,以旅游生态保护机制规范企业行为;西部省份应科学评估旅游承载力,基于低碳理念开展旅游接待活动,以开创旅游生态效率稳中有升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半轴黄河流域旅游业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法兰盘半轴钻铰锥孔专用夹具设计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汽车半轴用钢电沉积Ni-SiC复合镀层的耐磨性
电镀与环保(2018年4期)2018-08-20 03:08:04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某重型车桥半轴断裂失效分析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