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庆,李伟忠,高峰涛,封佳丽,席 丹,刘长娥
(1.潍坊学院生物与海洋学院/现代设施渔业研究院,山东潍坊 261061;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 201403)
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流域水质近30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太湖水质综合评价为劣Ⅴ类,而氨氮(NH-N)为Ⅱ类,TP为Ⅳ类,TN为劣V类,化学需氧量(COD)为Ⅲ类。太湖流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各种因素中,主要是面源污染的贡献。鱼类产卵、孵化、仔鱼、幼鱼至成鱼等生活史各阶段均具有特定的环境需求,对水环境理化性质变化比较敏感。很多外界环境因素都对鱼类群体的结构产生影响,例如河道坡岸硬质化、船舶通行和工农业氮磷排放,都会引起鱼类栖息地质量下降和鱼类物种多样性的降低。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样是不断加剧,鱼类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被显著改变,对鱼类群落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龙延河的水体污染引起了营养盐含量升高、溶解氧和透明度降低,对多种鱼类具有不良影响。
鱼类是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对于清理有机质、净化水质具有重要作用,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食物链稳定性。麦穗鱼()是太湖流域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产粘性卵,是研究水生栖息地质量、水质改善效果的良好的指示物种。麦穗鱼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净化水质,是重要的清水型鱼类。麦穗鱼生存力强,资源量丰富,在内陆湖泊和河道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麦穗鱼鱼苗在室外水泥池中可以顺利生长和存活,开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开发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鱼体上部有新月形黑斑,具有观赏价值,喜食残饵、易于饲养,也可以在水族箱内作为功能性鱼类(“清道夫”)或原生态观赏鱼进行养殖。
本研究以麦穗鱼为试验对象,探讨直湖港河道不同富营养状况的水体对麦穗鱼的受精卵孵化、鱼苗成活的影响,分析光照、水体TN、TP、NH-N、COD、pH、溶解氧(DO)、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等环境因子与水生类群密度变化的响应关系,评价不同水质参数和营养盐含量对于提高鱼苗孵化效率的重要性。本研究归纳了不同水体营养盐指标的生态作用,为开展水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也提高了河道治理过程中水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针对性。
依据以前的水质监测结果,分别在重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水域采集水样。2011年6月从江苏省无锡市直湖港各级河道里取不同污染程度的水体,共设置4个样点(表1),取样点分别位于直湖港、朱家浜中部、人工湿地、龙延河西部(图1)。同时选取室内曝气自来水(ZLS)作为对照,进行麦穗鱼受精卵孵化实验。
表1 水样采集地点坐标
图1 研究区域和样点示意图
来自4种不同水源的水样分别存放于4个25 L塑料桶中,当天运至实验室。鱼卵采自直湖港、龙延河及其分支河道,麦穗鱼在繁殖季节频繁在茭草()、水花生()、芦苇()等根茎上洒卵。鱼卵连同水草根茎(茭草茎、水花生根、芦苇茎等)一同被采集放入塑料瓶中并装入河水,水瓶上部钻孔并定期晃动用以增氧,运至实验室开展培养实验。水样分为RGSD、ZJB、ZHG、LYH、ZLS 5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倒入20个1 000 mL烧杯开展实验。每个烧杯内放入20粒卵,每5 d计数鱼苗的孵化数、存活数和死亡数,直至实验结束。实验期间定期补充蒸发损失的水分,每天用玻璃棒搅动增氧。计数鱼苗时间分别为6月28日(孵化第5 d)、7月3日(孵化第10 d)、7月8日(孵化第15 d)、7月13日(孵化第20 d)共4次。同时中午12:00记录光照、室温和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指标包括TN、TP、NH-N、COD、pH、DO、EC、ORP和光照(Light)。静置期间水体营养盐指标的变化动态参考文献[15]。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HI9828,Hanna,Italy)测定DO、pH、EC、ORP,室内光照采用照度计测定。TN的测定方法为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TP为钼锑抗分光光度法、NH-N为纳氏试剂比色法、COD则采用高锰酸盐指数法测定,测定方法均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进行。
各参数计算公式为:
孵化率=孵化个体数/受精卵个数×100%;
成活率=成活个体数/孵化个体数×100%。
采用Statistica 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分析20 d实验期间不同水样的水质理化指标,以及鱼卵孵化率和鱼苗存活率的差异,分析了水生种类密度(鱼苗孵化率、轮虫密度、剑水蚤密度)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误(Means±SE)表示,采用Levene’s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Cochran C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当不满足齐性方差时,对百分比数据进行反正弦或平方根处理,采用ANOVA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采用Tukey’s法进行多重比较,以<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使用Canoco 4.5软件(Microsoft,美国)对物种密度(鱼苗孵化率、轮虫密度、剑水蚤密度)与环境因子(光照、水体TN、TP、NH-N、COD、pH、DO、EC、ORP)间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并利用基于499次置换的Monte Carlo检验判断各环境因子与RDA排序轴的显著性。
鱼卵孵化期间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如图2所示。实验期间的光照强度为室内无灯光时的自然光照,均在200~500 lx之间,各处理的光照情况基本一致。在实验的第5天至第15天的光照较强,其余时间光照较弱。
图2 鱼卵孵化期间环境和水体理化指标的时间变化
DO波动比较大,第0天,水体DO以ZLS最高,其次ZJB、RGSD,ZHG和LYH最低;第15天的ZLS和ZHG显著高于LYH和ZJB。曝气使得ZLS的DO明显增加,但在第5天至第15天期间DO含量降低,由于孵化出膜的鱼苗数量增加,耗氧率增大所致,鱼苗数量降低后DO含量在第20天显著回升。
实验期间水体pH和EC均逐渐增加,这与实验期间的水分蒸发有关,尽管在实验期间不断给烧杯内补充水分,水体的pH和EC仍然出现了增加。在0 d,pH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ZLS、ZJB、RGSD、ZHG、LYH;在5 d,排序变为RGSD、ZLS、ZJB、LYH=ZHG;在10 d,为RGSD、ZJB、ZHG=ZLS=LYH;在15 d,为RGSD>ZLS=ZHG=ZJB>LYH;在20 d,为RGSD>ZJB>ZHG=ZLS>LYH。实验期间RGSD的pH逐步上升并保持最高,ZLS的pH逐步降低,LYH保持最低。EC从高到低排序为ZLS、RGSD、ZJB、ZHG、LYH,EC高低顺序不随着取样时间改变。从0~20 d的EC逐步升高,尤其是15~20 d升高速度最快。
实验期间水体ORP的变化如图3所示。依据水体的氧化还原特征与周围环境状况,评估作为鱼苗繁殖与生长栖息地的水环境质量。ORP表示了水体的氧化能力,14 d时ORP从大到小依次是ZLS、LYH最高,其次ZHG,最低为ZJB和RGSD。后来由于鱼苗死亡耗氧,18 d时ORP在RGSD、ZJB、ZHG、LYH间无显著差异,ZLS显著最高。随着时间延长,其中LYH、ZHG、ZLS的ORP降低,而RGSD和ZHG水样ORP升高。本研究中,14 d时,ZLS、LYH和ZHG本身ORP值较高,LYH和ZHG河道宽和流速大,水体具有良好的水质自净和恢复潜力。LYH与ZLS在18 d时ORP出现显著降低。本研究中繁育鱼苗实验水体保持静置,水体有机物质含量高时氧气消耗增加,导致呈还原态有机物大量积累,ORP降低,有机物长碳链上的氮、磷、硫等被还原,最终产生氨气、甲烷和硫化氢等。ZLS有机质含量低,同时ZLS消毒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和次氯酸钠含量高,故水体ORP值持续较高,保持较高的氧化能力。
图3 水样ORP的时间变化
从孵化率来看(图4),ZHG的鱼苗孵化率最高,其次是ZJB、LYH、ZLS,而以RGSD最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时鱼苗的孵化率相应提高。图5中可以明显看出,在第5天,出苗量最高的是ZHG水体培育的鱼卵,其次是ZJB、LYH、ZLS和RGSD。在第10天,出苗量高低顺序与第5天一致,也是ZHG最高;但在第15天,仍有鱼苗存活的是ZJB和ZLS。在孵化第5~10天时,苗数达到最大值,孵化数量从大到小依次是ZHG、ZJB、LYH、ZLS和RGSD。为评价水环境质量对鱼苗抗逆性的影响,培育期间未投喂饵料,在第15天时,在RGSD、ZHG、LYG水样内鱼苗均已死亡,而ZJB和ZLS培养鱼苗还有存活;在第20天时,所有水体内鱼苗均已死亡。
图4 实验期间各来源水体麦穗鱼卵最大孵化率比较
图5 孵出鱼苗数量的时间变化
在鱼苗孵化后期10~20天,鱼苗开始死亡,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在孵化鱼苗的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包括轮虫和剑水蚤两种;轮虫为萼花臂尾轮虫(),剑水蚤为广布种剑水蚤()。剑水蚤的大小为1.22 mm×0.36 mm,无节幼体为0.49 mm×0.17 mm,轮虫为0.44 mm×0.34 mm。图6表明,RGSD水体中轮虫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来源水体,剑水蚤也有相似的现象;ZJB、ZHG、LYH水体中轮虫数量为0,剑水蚤数量较高;ZLS中轮虫数量略高,剑水蚤略低。在不同来源水体中剑水蚤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非参数检验表明,轮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RGSD里轮虫数量最高,其次是ZLS,其他水源没有轮虫(Chi-Square=10.625)。
图6 不同来源水体浮游动物的密度
DCA分析显示坐标轴的最大梯度长度为1.86,意味着水生种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因此选择RDA分析,RDA结果显示前两轴解释了66.6%的种类密度变化,前4轴共解释水生动物类群结构总变异的91.4%,环境因子有效区分了不同水源的水生类群密度。种类-环境关系的累积方差值第1、2轴达到88.7%,很好地拟合了种类和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表2)。
表2 针对鱼苗孵化率、轮虫和剑水蚤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RDA分析
为了证明环境因子对水生种类解释量的显著性,对实验进行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499组排序),置换检验结果为第1轴=4.8,=0.03,所有轴检验=1.4,=0.24。在环境单因子对水生种类影响的重要性上,排在前6位的是TN、pH、EC、TP、COD、DO,分别解释了水生类群结构变异的22%、18%、15%、11%、11%、8%(表3,表4)。除了分类变量外,环境因子pH、EC、COD、DO与第1轴正相关性较高,RGSD样点与第1轴正相关性较高,与轮虫密度负相关性最高的指标为TN(=-0.54)、TP(=-0.32),而与轮虫正相关性较高的为pH(=0.49)、EC(=0.36)。TN、TP、光照与第1轴负相关性较高,ZHG样点主要分布于该方向。TP、NH-N与第2轴正相关性较高,LYH、ZJB样点与该轴正相关性较高。EC、DO、ORP与第2轴负相关性较高,ZLS样点主要分布于第2轴负方向,与剑水蚤密度正相关性较高为NH-N(=0.31),负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为TN(=-0.28)、ORP(=-0.27)。与鱼苗孵化率正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为TP(=0.40)、TN(=0.62)、NH-N(=0.17),而负相关性较高的为EC(=-0.47)、DO(=-0.42)、pH(=-0.47)、COD(=-0.24)(图7)。
表3 环境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及其RDA各轴的相关系数
表4 水生种类密度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图7 鱼苗孵化率、轮虫、剑水蚤密度与光照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多变量RDA分析
水体T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直湖港[(7.99±0.14)mg/L]、朱家浜[(6.77±0.14)mg/L]、龙延河[(6.15±0.15)mg/L]、自来水[(5.24±0.07)mg/L]、人工湿地[(4.28±0.12)mg/L]。水体NH-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龙延河[(1.20±0.007)mg/L]、直湖港[(0.94±0.006)mg/L]、自来水[(0.66±0.006)mg/L]、人工湿地[(0.26±0.01)mg/L]、朱家浜[(0.16±0.002)mg/L]。水体T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龙延河[(0.337±0.002)mg/L]、直湖港[(0.256±0.002)mg/L]、朱家浜[(0.158±0.003)mg/L]、人工湿地[(0.074±0.004)mg/L]、自来水[(0.017±0.002)mg/L]。氮、磷是构成生物体各组分的重要元素,是决定浮游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对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及水质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龙延河、直湖港作为通航河道,沿岸有厂房分布和工农业的污水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TN、TP、NH-N和COD等营养盐指标比较高;同样原因,直湖港水体培育的鱼苗孵化率也是最高的,轮虫和剑水蚤数量较低,一种解释是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引起的,另一种解释是浮游动物本身不适应富营养化的水体出现密度降低。人工湿地和朱家浜河道采用生态浮床、人工礁石等措施集中开展了水体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有效削减了水体N、P,水体景观效果改善显著,然而COD仍然较高,人工湿地水体pH、COD、DO、EC较高,鱼苗孵化率最低,轮虫数量和剑水蚤数量达到最高。自来水由于水处理工艺特点,TP、COD、TN含量低而Cl含量高,导致EC、ORP比较高,具有较高的轮虫数量和较低的剑水蚤数量,同样不利于鱼苗的孵化和存活。
河道鱼类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往来船只对鱼类的觅食、生长、游动行为具有不利影响,河岸混凝土硬质化改造也对水域生态造成很大破坏,从而降低了栖息地质量和鱼类的多样性。东太湖的鱼类群落结构也处于中度干扰状态,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鱼类多样性水平较低,总磷含量、pH、DO含量等是影响东太湖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平凡等预测北京市西南部界河拒马河2018~2060年河道内麦穗鱼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将逐渐增加,且秋季栖息地面积明显增加。而在太湖部分支流河道存在岸带狭窄、硬质化严重、生境单一的问题,部分岸坡水生植物群落受到破坏,麦穗鱼适宜栖息地面积有一定下降,影响了水域生态稳定性,应适度恢复河岸挺水植物群落,逐步修复退化的水生态系统,才能有效促进鱼类群体的繁育和增殖。
鱼卵的孵化和鱼苗的存活受到某些关键水质指标的显著影响。韩萃等报道Mg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具重要影响,在养殖水体添加5 mg/L Mg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和仔鱼开口率,添加8 mg/L的K损害鱼卵孵化。张家海等用循环水孵化法孵化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率达到94.15%,显著高于常规流水孵化法的孵化率57.35%。斑马鱼(var)鱼卵的孵化与水温、DO等均有一定的关系。许秋瑾等报道沉水植物影响水质指标并间接影响斑马鱼鱼卵的孵化,沉水植物叶片附着生物可作为食物促进仔鱼的生长。在内陆河流中鱼类主要以鲤科淡水鱼类居多,鲤科小型鱼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摄食有机碎屑并促进其分解循环的生态作用。DO是鱼苗存活重要的水质条件,本研究鱼苗孵出后显著消耗水体的DO,引起DO在5~15 d的明显降低,在15 d鱼苗死亡后DO又明显回升。直湖港和龙延河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营养分解消耗的DO相应较多,而朱家浜、人工湿地的营养盐含量较低,消耗DO的量较小,所以朱家浜、人工湿地的水体DO水平高于直湖港与龙延河。
直湖港和朱家浜水体的TN含量最高,与鱼苗孵化率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而其pH、EC、ORP、DO都是居中的,说明不是鱼卵孵化的决定因素。自来水的pH、EC、ORP、DO都是最高的,鱼苗的存活力最强,产生的浮游生物数量也最少,可能是被鱼苗摄食殆尽。范思林等发现宜昌鳅鮀()的鱼卵水平分布受到空间位置的影响,整体水平分布两岸高于中间。方刘等培育翘嘴鳜()鱼苗期间受到鱼苗规格增长和代谢旺盛的影响,TN和NH-N持续升高。本研究中环境因子对水生种类影响的重要性上,排在前6位的是TN、pH、EC、TP、COD、DO。RDA分析表明,与鱼苗孵化率正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为TN(=0.62)、TP(=0.40)、NH-N(=0.17),而负相关性较高的为EC(=-0.47)、DO(=-0.42)、pH(=-0.47)、COD(=-0.24)。麦穗鱼苗孵化率最高的是直湖港和朱家浜水样,最低是人工湿地和自来水水样,而培养15 d后只剩下朱家浜和自来水存活有鱼苗,说明这两种水源培育的鱼苗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小型鱼类是水域食物网的重要一环,与浮游动物、螺类、虾类共同消耗掉水体中的有机碎屑,保持水生食物链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转化和能量流动。麦穗鱼栖息于水流速小或静水环境中,食性为杂食性,并摄食绿色藻类。刘飞等认为麦穗鱼更喜好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水丝蚓等动物性食物,对红色有选择偏好。杨晓鸽等报道长麦穗鱼()的消化道形态结构与其食性相适应,口咽腔上皮可见球形味蕾分布,肠长比为0.82,口裂/吻长比约为0.25,口裂特征属于温和杂食性鱼类。赵晓丹等报道断线麦穗鱼()种群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能够缓解捕食者带来的压力,全年摄食绿藻门、甲藻门、桡足类、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和昆虫碎屑,而仅在春季可摄食扁卷螺,在夏季可摄食水熊,在秋季摄食水螨。
降低水体N、P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清洁度和水色等景观效果,但“水至清则无鱼”,本研究发现过低的N、P导致营养物质匮乏、食物链的中断和水生动物数量的大幅降低,不利于鱼苗的孵化存活;从适度保持小型鱼类资源丰度的角度,不能一味追求水体N、P的降低,藻类可以利用水体N、P营养盐,应适度保持水体营养浓度以维持藻类密度,从而增加小型鱼类的食物资源。
富含营养的水体会自发形成藻类,出现藻类到轮虫到桡足类的种群繁盛期。孙枭琼等报道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会影响浮游动物摄食,从而影响其丰度数量和群落结构组成。孙晓梅等指出TP、NH-N、COD是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很多浮游动物优势种与TP、NH-N呈正相关性,说明营养盐类能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草鱼()养殖池塘轮虫丰度与TN和NH-N显著相关,枝角类和桡足类与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有相似的结论,与轮虫密度负相关性最高的指标为TN(=-0.54)、TP(=-0.32),而与轮虫正相关性较高的指示为pH(=0.49)、EC(=0.36)。与剑水蚤密度正相关性较高的指示为NH-N(=0.31),负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为TN(=-0.28)、ORP(=-0.27)。后续研究中也注意到,藻类吸收利用水体N、P无机营养盐,浮游动物采食藻类为食,螺蛳[如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等]、河虾如中华小长臂虾()、秀丽白虾()利用多余的残饵和有机碎屑,水丝蚓[如中华颤蚓()、淡水单孔蚓(Hatai,1898)、苏氏尾鳃蚓()]、线虫、微生物等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形成了完整的营养级关系。类似的,鱼蚌综合养殖试验中发现三角帆蚌()通过滤食水体中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悬浮颗粒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中TN和有机质含量。
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使鱼苗密度与轮虫、剑水蚤密度出现相反的变化。一种可能原因是鱼苗与轮虫、剑水蚤对水质条件需求的不同,造成各种类种群密度的差异;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人工湿地水体孵化鱼苗数量较少,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捕食作用也较弱,因而轮虫数量增加。剑水蚤在自来水中没有出现,说明浮游动物的卵和幼体是由河道实验水体自身携带而来的,而不是通过卵块附着的水草根茎或叶鞘带入水体的。
相对于沿海地区和大江大湖,内陆河汊湾塘宽度一般较小,适宜湿生植物生长的坡岸浅水区域面积所占比例较高,同时淡水充足不存在咸水和海水盐碱对植物的生理限制,各类湿生植物高效利用底泥和水体营养盐呈现茂盛的生长态势。水生维管束植物提供有机碎屑成为水生动物适宜的食物资源,同时为鱼苗、螺蛳、昆虫等提供良好栖息场所和附着基质,并吸引鸟类、两栖类等类群,湿生植物和藻类对窄小河道水体生态完整性和多样性、食物网复杂性的影响更为重要。在河道水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河道水环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充分恢复湿生植物群落作为优良的水生动物栖息地,保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食物网的稳定性,才能成功实现水体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