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芳,王红芬,邵云华,祝新荣*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蚕桑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杭州蚕种场,浙江 杭州 310021)
雄蚕品种因生命力强、出丝率高、茧丝质优等特性而广受蚕农与茧丝绸企业的欢迎,专养雄蚕能提高蚕农和茧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2005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首次育成并审定通过雄蚕品种“秋·华×平30”[1,2],并作为雄蚕主推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品种自推广以来,生产上不时出现孵化率偏高的异常情况,即其孵化率明显高于理论值≤50%的问题。为探究雄蚕杂交种孵化率异常的可能原因及规律,2017~2018年度在春蚕期选择单系平衡致死系原种“平30A”、“平30B”与对交品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种,并分别采用不同活化处理方法,调查其各自孵化情况,发现不同处理方式对春制雄蚕杂交种的孵化率存在明显差异:即浸种与冷浸种较易发生高孵化率卵圈,而越年种不易发生[3]。
为了解秋制雄蚕杂交种不同活化处理方法对其孵化率的影响,于2019年秋期选用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的秋制“秋·华×平30”雄蚕杂交种为材料,采用同蛾卵圈半分法,采用不同的活化处理方式,调查各活化处理的孵化率情况,以了解春制与秋制雄蚕杂交种不同活化处理对孵化率影响的差异。发现秋制雄蚕杂交种3种不同活化处理方式对高孵化率发生的概率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即浸种更易发生,而冷浸种与越年种发生概率较低,但整体差别不大。
秋制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由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提供。
随机选取3张28蛾框制蚕种作为3个重复,将每个卵圈一分为二,分别进行即浸种和冷浸种处理。另取3张28蛾框制蚕种,将每个卵圈一分为二,分别进行冷浸种和越年种处理。各处理方法如下:
即浸种:产卵后20 h,用1.1比重盐酸在25℃条件下浸渍60 min;
冷浸种:产卵后蚕种在5℃冰箱冷藏52 d后,用1.094比重盐酸在47℃条件下浸渍6 min;
越年种:产卵后经15 d人工越夏,11月底浴消后送冷库保护至次年春期。
经上述3种不同处理后的蚕种均采用二段催青法催青,孵化2 d后分别调查每半个卵圈的孵化率情况,统计不同处理的卵圈孵化率和高孵化率卵圈所占调查卵圈数的百分比。
表1 “秋·华×平30”秋制种不同处理间高孵化率卵圈数占比Table 1 Egg Batch Numbers of Two Hatching Rate And Proportion of High Hatching Rate for“Qiu·hua × Ping 30”in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3 “秋·华×平30”秋制种高孵化率同一卵圈中冷浸种和越年种的孵化率Table 3 Hatching Rate for“Qiu·hua × Ping 30”Eggs by Acid Treatment After Refrigeration and Hibernated Silkworm Eggs From the Same Laying with Higher Occurring Tendency
秋制“秋·华×平30”采用同卵圈不同方式处理(即浸种和冷浸种、冷浸种和越年种),2种不同处理的蚕卵均来自同一卵圈,并设置3个重复。去除不正常卵圈(整圈死卵、全部孵化的纯对卵圈及卵粒数过少的卵圈等),调查明显超过50%孵化率和正常50%孵化率左右的卵圈数,计算高孵化率卵圈数占调查卵圈总数的百分率。结果如表1所示。“秋·华×平30”秋制种3种不同处理方式的高孵化率卵圈数占比均低于10%,其中以即浸种最高,其次是越年种,冷浸种为最低,冷浸种与越年种间差异不明显。
表2所示为同一卵圈即浸种和冷浸种高孵化率卵圈的孵化率,3张28蛾框制种中即浸种有6个高孵化率卵圈,冷浸种有5个高孵化率卵圈。在同一高孵化率卵圈中,即浸种的孵化率均高于冷浸种。
表3所示为同一卵圈中冷浸种和越年种高孵化率卵圈的孵化率,3张28蛾框制种中冷浸种有5个高孵化率卵圈,越年种有5个高孵化率卵圈。在同一高孵化率卵圈中,冷浸种的孵化率比越年种高的卵圈有2个,越年种的孵化率比冷浸种高的卵圈有3个,整体相差不大。
前期我们对平衡致死系不同品系组配的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A”、“秋·华×平30B”的3种不同活化处理方式的孵化率进行调查,发现春制雄蚕杂交种的即浸种与冷浸种易发生高孵化率卵圈,而越年种则发生率低;同时,由“平30A”组配的雄蚕杂交种发生高孵化率的卵圈明显要多由“平30B”组配的雄蚕杂交种[3]。而秋制种“秋·华×平30”的3种不同活化方式的孵化率与春制种相比,秋制种“秋·华×平30”的3种不同活化方式的孵化率更接近于春制种“秋·华×平30B”不同处理方式的孵化率,而与“秋·华×平30B”春制种相比,表现为即浸种孵化率稍低,冷浸种相同,而越年种稍高(图1)。秋制“秋·华×平30”的孵化率即浸种与冷浸种低于“秋·华×平30”春制种。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性与常规蚕品种雌性杂交,在致死基因的作用下,杂交后代的雌蚕在胚胎期死亡,雄蚕能正常生长发育,雄蚕杂交种的理论孵化率应≤50%,然而,自雄蚕品种推广以来,生产上时有高孵化率发生的情况。根据先前研究,发现春制越年种的高孵化率发生情况较少,春制即浸种与冷浸种容易发生高孵化率卵圈。虽然雄蚕杂交种出现高孵化率的情况,但其结茧后的雄蚕率仍达99%以上,且大蚕的健康度与结茧率不受影响[3]。本文通过对秋制“秋·华×平30”杂交种在不同蚕种活化方式下的孵化率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秋制雄蚕杂交种采用不同活化处理方式,对其孵化率仍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即浸种最易发生高孵化率,冷浸种与越年种则很少发生。与春制雄蚕杂交种相比,秋制雄蚕杂交种越年种高孵化率发生情况接近于春制“秋·华×平30B”的越年种。秋制雄蚕杂交种的越年种和春制越年种一样,发生高孵化率卵圈的概率较低。
生产实际也表明,春制或秋制雄蚕杂交种的越年种发生高孵化率的概率较低。秋制雄蚕杂交种的即浸种与冷浸种在生产上虽没有实际意义,但从调查高孵化率发生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秋制雄蚕杂交种的冷浸种和越年种的孵化率基本接近正常理论孵化率50%,有偶发性孵化率异常发生。具体原因可能与在蚕种保护过程中的卵内营养物质消耗有关,但真正原因及以何种方式影响平衡致死系致死基因的致死延后尚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