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后景观适应性修复设计研究

2022-05-25 18:39边哲尹梦
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城市更新

边哲 尹梦

关键词: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改造 区域环境 适应性修复 景观优化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域边界线不断外延。城区规划与发展建设导致原位于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大型工业基地面临搬迁或转型,城市内部公共空间出现了大量工业废弃地、工业遗址以及部分工业遗产等[1]。国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再利用由三个阶段逐步发展:工业遗产概念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利用新技术方法推进[2]。国内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初期体系模式体现在急于解决城市规划与更新中的温饱问题,缺乏公共空间意识,后期国内关于工业遗产方面研究形成两条腿走路,总结性学习的同时根据我国城市更新以及社会体制的特征,创造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研究方向[3]。然而针对已改造场地的持续发展与适应城市整体更新的修复策略方法相关的具体研究较少,具体改造措施中缺少对地方性遗产特征的探索,盲目照抄型开发难以跟进所在城市发展不断更新的脚步。本文对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后现状进行调查,获得特征问题并探索精准适应性修复策略,通过遗产改造后的自适应持续更新研究,强调公共空间体系的整体化,进一步提升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以求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适应性研究中改造不断优化持续发展。

一、唐山市工业遗产发展背景

唐山市工业特色呈现因煤而建的老工业基地,随着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主城区内部工业生产空间逐步转变为工业遗址,相关厂房建筑及生产线设备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元素对象[4]。唐山大地震对唐山市规划布局洗礼,城市扩张表现以初期建成阶段、城市外扩阶段、城市更新阶段所形成不同的城规发展形态,如图1。唐山市城乡规划更新发展则要求主要解决城区内部三方面内容:其一,工业退城再利用,将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与开发,保护文化遗址;其二,要求改造突出城市记忆特色保留历史文脉;其三,城市总体设计规划精准,构建唐山市整体形态与城市风貌,发挥城市内部独有特征[5]。当前我国针对工业遗产开发与活化利用研究多侧重因地制宜酌情开发,抓住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两步走方式,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螺旋式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有助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自适应能力的提升,而工业遗产改造后应紧跟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的适应性需求作出协调。因此根据唐山市主城区工业遗产已改造场地的适应性调查与修复研究使城市更新更加優化,现状所表现的“返旧”问题及时处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唐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景观问题

截止《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唐山市近现代的主要工业遗产包括:开滦煤矿、唐山铁路遗址、滦河铁桥、启新水泥公司、唐胥铁路修理厂、唐山磁厂[6]。根据实地调查与遗产再利用现状发展跟踪研究,选取唐山市四个改造案例为本文重点研究对象,即:唐山市创意产业园模式——唐山市启新1889文化产业园、混合型园区模式——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纪念主题公园模式——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一)改造模式适应性发展现状

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唐山市启新水泥厂、唐山陶瓷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以及唐山机车车辆厂4个工业遗产改造案例进行了实地走访、拍照记录。并对现状情况、改造信息、周边环境以及改造方法进行详细实记,分别做出调研报告梳理,走访与考察数据汇总对其改造适应性发展问题进行整理并输出,将其统一归纳分析。最终从开发模式、改造方法、现状规划分区以及适应性发展问题四个方面解读四类改造模式下的唐山市工业遗产园区适应性发展现状,具体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唐山市四类改造模式发展现状情况,适应性发展问题主要集中缺少工业遗产风格的景观小品以及人文景观要素,景观设施与工业建筑和生产设备之间的融合设计较少,代表性工业景观设计缺失。并且,园区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缺少趣味性色彩搭配,导致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的综合印象难以表现城市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

(二)景观区域现状特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与文献查阅筛选,结合专家建议的方式提取了6类景观区域并分析18种具体表现特征。将启新1889创意产业园(A)、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B)、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C)、唐山市地震遗址纪念公园(D)四大改造模式进行景观现状的影响程度强弱进行情况分析获得表2,明确不同开发模式下的景观现状情况的共性优缺点以及个性优缺点。

研究结果显示A类产业园区,水体景观和小品景观为重点景观适应性修复要素,遗产建筑的利用率较低,需要配套支撑推动园区内部产业融合指数增长;B类博物馆展区靠近社区与公共活动区域,需要尊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修复,园区内缺少静态水体设计,把控动静结合;在针对C类大型公园开放空间与内部经济需求双向发展,根据季节变化与绿化更新协调园区整体氛围,加强后期监管工作以提升适配度;D类主题性公园发展需要根据教育与宣传双向导出,利用场地空间定期增加目的性活动以拓展空间利用价值。

三、唐山市工业遗产修复原则与路径

工业遗产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应尊重和适应其园区空间格局以及首度开发所传达的内核精神,后期修复与前期开发形成协调统一有利于园区景观环境品质的系统化提升。通过明确唐山市规划发展要求以及工业遗产改造背景,分析了不同改造模式下所产生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景观综合特征表现情况的输出。由此探讨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后适应性修复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应用路径。

(一)修复原则首先,尊重开发原则适应个性需求。工业遗产景观持续性发展需要协调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并根据所属城市特征尊重场地开发原则以及工业历史文脉[7]。尊重改造园区现存优势,以自身效益提高推动园区内部发展[8],并且适应性修复原则需要尊重首度开发建设要求。

其次,新旧共生原则协调优化环境。新旧共生原则要求工业遗产场地空间尺度与建筑保留基本形式,修旧如旧,加固历史建筑结构,以更新工业遗产构筑物等活化利用。针对工业遗产改造中首先是对其含有文化价值以及传承意义的代表符号进行保护,而后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对其进行再生设计利用,新旧共生理念要求传统与现代双轨通行。针对园区内部改造后的适应性调整进而优化工业遗产园区周边环境,以城市整体规划为大背景,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优化景观环境,管理养护园区内部景观绿化,协调工业遗产改造所表现的微景观对城市整体景观建设。使工业遗产改造发展不断持续更新,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与建设的积极因素。

(二)修复路徑根据唐山市现状调查所获取的四类改造模式下所表现的不同适应性问题,结合园区内部景观区域现状特征分析,进而应用针对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适应性修复所建立的原则方法,提出获得针对唐山市工业遗产改造后适应性修复研究路径,如图2所示。明确具体修复路径,可针对不同已改造工业遗产场地区域进行修复优化。以求通过对研究目标场地空间所表现的景观问题进行设计修复,提升工业遗产场地空间形态与意境在城市不断更新的环境背景下适应其所在城市的发展脚步,提高工业文化所传播的地域人文价值,推动园区经济产业发展,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以及增强区域认同感。

四、工业遗产景观适应性设计策略

在工业遗产已改造场地空间进行景观适应性改造与更新是对改造园区内部环境的整体优化并且符合城市发展要求,而具体设计策略要尊重修复原则以及所在城市发展背景,由此提出视觉色彩、复合功能、空间整合所包括的视觉体验、环境体验以及意境体验三个维度的具体设计策略。

(一)换季异景色彩优化

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工业遗产的改造与修整需要紧跟城市更新的脚步,尤以首度开发后的成果检查以及可再充分利用的空间板块进行进一步开发使用,以获得园区内部的定期更新提高所需效能,例如园区内部景观生长周期与最佳观赏周期的变化调整景观节点遗产构置物设置[9]。具体设计中需要注重人群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对景观节点设计要求,要以引领式审美调整优化改造后园区的修复设计,提高遗产建筑内部空间的循环使用。在具体遗产设施再利用改造中保留其建筑特色的同时增添现代技术手段,烘托新旧共融,平衡发展的原则。利用植物四季变化的色彩、形态等方式构建园区四季不同体验感、美观度。如图3所示,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空间的色彩搭配中注重色彩比例协调,通过丰富色感设计提高视觉体验度,以换季异景的修复设计形式提升园区的适应性改造。

根据所改造场地工业遗产空间的功能与发展要求,通过景观的色彩“神情”变化与丰富,适应环境更新所进行调整,使之形成不变的遗产空间骨骼肌理与灵活多变的容貌与表情,具体修复方式如:①在针对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适应性改造色彩优化中,解决现存建筑景观为主,植物造景的人为景观欠缺问题上,通过对典型工业元素遗产物件改造利用与景观搭配中进行优化。对尺寸较高遗产,如:料仓、石渣库等外墙附于宣传功能,内部空间丰富立面彩绘增加体验感;对空间较广遗产,如:汽马车站台、水泥磨广场等区域进行植物搭配水景等艺术造景手法进行优化改造,增加遗产沉寂空间的动态区域,减缓工业设施的冰冷感与压抑感。

②在针对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适应性改造色彩优化中,解决现存秋冬植物匮乏的视觉落差感问题,通过对大面积绿植区域进行秋冬选植搭配进行优化。如:徽记水体广场周边种植桂花、蝴蝶兰以及秋海棠等观赏性花卉与树阵广场的银杏形成色彩呼应,丰富初秋国庆节假日的游览人群视觉体验感,同时为旅游功能为主要开发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带动经济效益;红色记忆园可种植腊梅、冬蔷薇等观赏性灌木,丰富北方冬季植物色彩贫瘠,以及通过花语烘托红色记忆园的顽强不屈,刚强坚毅的红色精神意境营造。

(二)复合功能多效再利用

针对不同工业遗产的产业功能,积极利用开发模式所表现的园区特征进行改善修复,并且对可再利用的“实物”与“精神”进行功能置入。较大型构置物及机械器件,在可以保留外型的基础上对内部加以现代化设计改造,如:艺术体验区、手工制作区等,所保留的钢架结构可改造儿童娱乐区。以最大化利用,最小程度废弃的原则进行多效再利用,既不浪费不必要的空间,也不丢失构置物的特性。如图4所示,可通过建筑外立面置入新材料与新造型设计以丰富体验,或在公共区域置入现代工艺造型提高空间效能,使原本静态空间因功能与趣味化设计的增加而形成动态情景交融的环境。

保留工业遗产建筑厂房以及内部空间的复式结构,满足不同创意活动的要求。通过景观设施的增设与工业遗产构筑物的活化利用,塑造多元空间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意境营造的表达,使工业遗产场地的“旧”文明精神与城市发展的“新”文化风貌进行共融,利用新旧之间的“夹角”空间进行景观适应性设计改造,具体修复方式如:①在针对启新水泥厂遗留的石渣通廊与2号窑运站的首度开发中,保留工业建筑造型外贸内部入驻商企,但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的夹角空间闲置,逐渐形成了视觉景观“点”的陈旧与闲置问题。由此可通过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延伸与外部空间的联系感,以节点小景、盆栽绿化、休闲座椅等方式增加入户前庭缓冲空间的复合功能,使园区内部街道与建筑之间更好的互动,既尊重工业遗产园区的风格统一,又丰富夹角空间的复合功能,提升各分区的层次关系。

②在针对唐山陶瓷厂——汉斯故居博物馆混合型园区的适应性改造中,原本现代公园的设计手段使之陶瓷厂的工业文化痕迹较弱,以故居博物馆为主导的混合型园区更加突出休闲消遣公园理念。园区整体规划空间较小,周围高层住宅区域包围形成“凹”字式围合公园,在有限尺度场所中,更加需要功能丰富带来多效的游览体验。由此可对原遗址改造的阳光玻璃房内部增加陶瓷工艺体验区,通过多媒体观赏唐磁厂制造工艺流程,结合现存遗产构筑物展示,设置手工制作体验区,形成游览-体验-互动-休闲的模式丰富园区吸引力带动周边效益。

(三)整合空间提升景观价值

园区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改善并适应周边区域环境的规划逐步更新。唐山市工业遗产已改造园区内部针对建筑利用大多程度上为招商引资,未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基本不开放。在面对这种内部空间闲置的建筑体时,可通过外部场地空间与内部场地空间进行整合。例如内部开敞空间做艺术展览或产品展示,吸引艺术节、文化节等即时性空间利用,外部结合场地特征做交流集成广场,增添可移动设备,灵活性功能转换,吸引教育宣讲、娱乐文化等集合需求。整体空间有利于园区多元功能注入新版块并减少经济开销,增添产业效益。

工业遗产场地环境设施空间不仅是园区内部景观环境的独特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整体化要素。与建筑物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区域形象,反映了一个工业城市的景观特点,表现了城市的性格与气质,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民的精神风貌。同时遗产场地的工业元素也是工业遗产空间景观的创造者,在空间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园区空间工业元素的整合与构建,对景观价值赋予积极的内容和意义。如图5所示,逐步规整园区内部空间与丰富遗产元素结构,并结合周边环境更新景观设施。

针对唐山市工业遗产已改造场地的整体空间景观价值的提升,丰富和提高城市景观的品质,改善公共开放空间的生活质量。具体修复方式如:唐山大地震纪念遗址公园在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的基础上注入标志性历史文脉的事件背景,通过空间格局的整合与开发建设,以环境叙事的媒介从实体、情感和共鸣上沉浸在叙事空间当中,提升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情感通融的力量,区别于阅读和听觉的单独感官体验,将景观价值渗透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中,把公共空间转化为一种可回收多维利用的资源。适应性景观设计中,把握叙事背景的整体空间架构,增设遗产元素的表达,烘托历史事件的同时保留其工业遗产的景观改造效果。

结语

工业遗产改造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区域,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工业遗产已改造场地进一步适应城市空间更新的进程需求。对唐山市的工业遗产现状调查与跟进研究中所发现的自适应弊端不断出现与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新旧共融问题,通过尊重开发原则协调新旧共融问题,以丰富色彩,功能多效,整合空间三方面的修复策略完善改造后的遗产保护与开发再利用更加符合城市整体的建设要求。进而探索城市高品质发展,对遗产改造首度开发后的持续性建设提供参考,完善城市公共环境与地域工业遗产文化的优化与进步,在城市各类功能区域与城市社会体制环境高度融合后探索工业遗产的精准化传承发展,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与设计革新。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城市更新
点线面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市场主导、利益共享:城市更新的深圳实践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区域环境政策审计问题研究
区域环境质量全局评价预测模型及运用
模糊聚类在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