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英
设计精巧、言简意明、切合课程标准的板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决定了板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出直观性、多样性的板书。多样化的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领会与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将板书设计有效地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文字式
文字式板书是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板书形式。文字提炼于课文,又服务于对课文的理解。一般板书多归纳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或短句,有时是师生共同归纳出来的词语或句子。针对描写人物一类的课文,教师可以用板书归纳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或是人物的动作、关键语言、心理活动等。在古诗词教学中,文字式板书也较为常用。课文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和阅读能力,都要依赖于语言文字,所以文字式板书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品味诗情画意。在交流景物及其特点时,教师可以板书“金黄”“肥”“雪白”“稀”来使学生感受乡村田野的静态美;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日长”“无人”“惟有”“飞”来让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静中有动的动态美。这样的文字式板书,简单却清晰地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及其意境展现了出来,又在板书中渗透了语文要素,有助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并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
二、图文式
教师可以运用简笔画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再根据课文内容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构成板书,以便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
(一)流程图
流程图一般用于叙事性的课文,以流程图的形式将事情的发展脉络呈现在黑板上。例如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治邺》,可以通过寻找人物主要事件来梳理文章情节,可以抓住西门豹治理邺县的三件事——“了解情况”“惩害救人”“兴修水利”,用板书加以呈现,最后补充时间和地点,以完整呈现课文主要内容。
(二)鱼骨图
鱼骨图一般用于情节较复杂的叙事课文,课文以一条主线贯穿,将每一个事件拆分成上下两层,进行双线板书。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牛和鹅》,鱼骨的一侧是“我们”怎么做,另一侧是与“我们”相对应的“鹅”怎么做,这样的板书能更好地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再如本册的《梅兰芳蓄须》一课篇幅较长,事件较多,梅兰芳大师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经历重重困难,又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每一个困难。板书时,鱼骨图的上侧是“办法”,下侧是“困难”,再用关联词串联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三)主题图
有些课文的主题能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让课文的教学更生动,主题更鲜明,更能激起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花种》《蜜蜂》《肥皂泡》等课文,教师上课前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一只蜜蜂、一个长有翅膀的肥皂泡,当学生课前看到黑板上的简笔画时,首先被吸引了注意力与好奇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将板书有规律地填入简笔画中,使画面有了灵魂,学生的心中就有了情感。
三、表格式
把板书内容分门别类统一列入表格内,可以使类目清晰,条理清晰,这对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较大的示范作用。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是一个有趣且篇幅较长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课后表格作为板书,来搭建复述支架,以作为重难点突破口,从而让学生复述有法,评价有情。表格可以以时间为纵轴,抓住顾客要求与裁缝表现的矛盾冲突,借助关键词对重要情节进行详细复述。表格式板书能够丰富板书形式,同时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对板书设计的研究是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契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以前相比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墨守成规,教学行为还是以逸待劳,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现状。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既是教學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它是教师自主钻研教材、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整体教学思路以及对课堂教学中关键问题生成的静态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