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宁,费 翔,孙英冬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加强临床带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护生临床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甚者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1]。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最初用于医疗质量评价,结构为项目组成需要的人力资源、组织框架以及物力资源,过程则要求把结构属性应用于实践,结果为过程的成功与否[2]。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公众及医务工作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临床带教以及延续服务等方面,且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本文就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在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外科实习的5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生)为对照组,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的50名实习护生为观察组。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基本资料比较
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模式,即带教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利用PPT讲解,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材施教,无固定模式,以学生了解、掌握为原则。
观察组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为基础实施带教,具体步骤如下:(1)结构评价:在外科临床业务实习室开展带教活动,按照护理部—外科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教学组长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带教[3]。带教教师均为主管护师,在了解护生基本资料后采取相应带教模式。(2)过程评价:带教教师必须通过统一考核,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责任心及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外科各项技术操作和相关授课方式。加强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的交流与互动,护生有疑问时随时提出,带教教师及时解答,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实施带教,同时评价其掌握程度。带教教师应明确带教内容,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结果评价:带教教师对护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实习护生对带教教师进行评价,并就实习过程中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理论以及操作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价。
对两组进行外科护理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教学组长出题。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掌握得越好。利用自制带教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涉及教学安排(30分)、教学效果(40分)以及“三基”培训(30分)3方面,分数越高代表教学质量越好。利用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研究数据均输入Excel软件,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s,分)
组别 理论知识82.12±2.13 95.34±2.31 29.750 0.000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专业技能83.11±2.02 93.21±2.34 23.273 0.000
观察组教学安排、教学效果及“三基”培训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教学质量比较(±s,分)
组别 教学效果30.12±3.21 37.24±0.98 15.012 0.000教学安排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21.33±2.91 27.34±1.09 13.682 0.000“三基”培训20.12±2.34 27.39±0.97 20.294 0.000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07),见表4。
表4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n(%)]
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带教管理非常重要。做好临床带教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实习护生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带教质量以及医院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医院护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对带教模式进行优化十分重要[4-5]。传统带教模式多强调教,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和教学需要,急需探索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推动当前临床教学改革[6-7]。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最早被Donabedian应用于临床护理,强调在结构阶段按照临床需求明确框架程序,同时合理配置相应的物力和人力资源[8-9];过程阶段强调的是如何把设定的框架程序和相关外界资源合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结果阶段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也得到发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护理培训以及质量控制,从大量临床来看,该理论所获效果令人满意[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带教时应用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知识考试、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P<0.05),可见,在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应用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可明显提高护生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首先明确了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基于该体系确定了教学管理程序,经过逐级排查对带教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督促带教教师更好地完成带教工作。带教过程中,教师针对护生的基本情况实施带教,有利于师生形成良好关系,护生更信任带教教师,继而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能力。除此之外,基于护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分析以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带教,可防止资源浪费,有利于护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吸收和消化[12-13]。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往的带教工作常因管理不到位造成护生松散,而带教教师责任不明确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14-15]。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全面管理,构建科学的四级教学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带教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各项资源,完善教学计划。日常带教过程中的提问及抽查使护生实习期间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安排、“三基”培训以及教学效果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此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临床带教模式更加科学,带教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有利于科室各项资源的利用。
综上所述,在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应用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可使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护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