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芬,姜晓兵
(1.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高龄、失能、慢性病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需要更多样、复杂、长期和专业的护理服务,而我国老年护理人力资源匮乏且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均有待提升[1]。对老年人态度,即个人对老年人所持的信念及感觉。有研究证实,护士对老年人态度会影响其在老年护理服务中的表现及工作意愿[2]。目前,国内尚未见促进护生对老年人态度转变的干预研究。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3]。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应努力挖掘老年护理课程知识与护生职业素养、个人品德的联结点,以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复合型老年护理人才。本研究以护理专业必修课老年护理学为载体,以课程思政为指引,探索其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转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研究地点为浙江省某本科医学院校,研究对象为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的高职、大专及本科3个层次的护理学专业学生,采用历史对照法。干预组为2019级高职护生30人、2017级大专护生30人以及2017级本科护生43人,共103人;对照组为2018级高职护生30人、2016级大专护生30人以及2016级本科护生30人,共90人。纳入标准:(1)愿意参加本调查;(2)全程参与课程学习。两组护生年龄、生源地、健康水平、老年护理相关内容学习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思政。
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21课时、实验课8课时。在传统方式(讲授法、讨论法、示教法等)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和具体内容中灵活融入思政元素。
1.2.1 课前准备(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增加老年护理核心能力相关内容(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沟通技能、职业发展等),情感目标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律伦理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2)建立并完善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老年护理学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163.org),上传需要护生自学的内容。(3)职业教育: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召开以道德素养和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师生座谈会。
1.2.2 课中融入 结合多种授课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讨论、前沿热点讨论、情景模拟、游戏法等,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课程各章节教学。
(1)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章“绪论”介绍我国尊重老年人的传统文化(“香九龄温席”“千叟宴”等),以及近年来我国老年护理专业的持续发展。第四章“养老照顾模式”介绍“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家庭虚拟床位等智慧养老模式,阐述我国科技的发展。第五章“老年人健康保健”增加拔罐法和针灸法这两种老年人常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介绍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进一步激发护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爱岗敬业教育。第二章“自我效能理论(老化的心理学理论)”鼓励护生运用该理论促进自身学习和工作,做好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五章“老年期痴呆病人的护理”强调慎独精神,以及对特殊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智能康复训练和安全管理。第九章“老年人常见疾病”通过讨论老年人肺炎症状不典型的特点,要求护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加强病情观察。
(3)法律法规教育。第七章“安全用药与护理”阐述坚持“三查七对”原则以及老年人用药五原则的重要性。第八章“老年人跌倒”通过某社会事件引发护生思考:老年人跌倒扶不扶,如何扶。如何在保证老年人安全的同时,保护自身权益。第十一章“老年人虐待与权益保障”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执法守法,保护老年人及其合法权益。
(4)科技创新素养培养。第四章“养老照顾模式”介绍“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家庭虚拟床位等智慧养老模式,展示我国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第六章“上肢障碍老年人的饮食护理”鼓励护生积极创新,结合老年人残障特点设计辅助用具,积极申请专利。鼓励护生从老年护理方向撰写综述,申请国家“新苗计划”等课题。
(5)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学习第十章“临终护理”前,要求护生收集历史上关于生死的名言警句,并在课上分享,培养护生正确的生死观。
1.2.3 课后巩固与实践 (1)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如学习第五章“失智症理论”时,护生课下观看慕课平台上的相关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并就人文关怀和慎独精神在课下读书讨论会上讨论。(2)撰写反思日记。教师记录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发现的亮点、遇到的困难,下一步工作思路等;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护生对课程的接受度、思想的转变、能否在具体行动中体现这种转变,以及如何结合时代需要对思政内容加以调整等。(3)课后组织一次三甲医院老年科见习,增加护生与老年人接触的机会。
1.2.4 课程考核 相较于传统考核,本研究增加了两次阶段性测试,强调形成性评价,增加护生动手、动脑机会,将实践考核成绩的比例由之前的20%提高至35%(课堂表现占15%+老年人压疮护理技术占10%+读书报告占1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的比例由70%降至50%。
1.3.1 评价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研究者自行设计护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收入、生源地、是否由老年人抚养长大、是否学习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等。
(2)对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KAOP)。该量表于1961年由Kogan研制,主要用于测量目标人群对老年人的态度。本研究采用Yen等[4]引进的中文版KAOP,分为偏见和欣赏两个维度,共34个条目,其中17个消极条目(KAOP-)和17个积极条目(KAOP+)。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分1~7分,总分34~238分,中值为136分,等于136分表示态度中立,高于136分表示态度积极,低于136分表示态度消极,得分越高,表明对老年人态度越正向。该量表Cronbach’α为0.82,信效度较好。
1.3.2 评价方法 在老年护理学最后一次理论课结束后,研究者分别向护生发放调查表。发放调查表前向调查对象详细阐述调查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当场收回,由研究者检查,不可有空缺及漏项。回收调查表193份,剔除无效调查表3份,有效调查表190份。其中,干预组101份,有效率为98.0%;对照组89份,有效率为98.9%。
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与计算,录入电脑生成Excel文件,重新编号形成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法比较两组对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有无差异。
对照组年龄(19.12±1.05)岁,干预组年龄(19.56±1.20)岁;对照组学习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13人(均为高职护生),干预组为17人(均为高职护生);对照组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者53人(高职23人、大专19人、本科11人),干预组79人(高职28人、大专25人、本科26人)。两组在生源地、是否由老年人抚养长大、是否学习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是否照顾过老年人、与老年人关系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对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比较(±s)
表1 两组对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比较(±s)
组别 大专F值P值对照组干预组1.200 0.305 1.020 0.364 t值P值高职125.02+16.34 136.53+13.57-10.913 0.000 129.69+14.33 132.45+13.74-4.666 0.000本科125.81+12.61 133.26+11.81-0.708 0.485
干预组高职、大专层次护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3个层次护生量表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以及行动,因此,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深刻影响其走上临床岗位后对老年人的行为。本研究中,高职和大专两个层次护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3个层次护生得分均低于136分,表示态度偏消极;实施课程思政的干预组高职护生量表得分为(136.53+13.57)分,高于136分,表示其对老年人态度积极,而大专和本科护生虽未达136分,但差异不大,说明态度趋于正向。干预组3个层次护生量表得分均高于严露培等[5]研究中成都市本科护生的(118.51±12.23)分;高职护生得分最高,为(136.53+13.57)分,与魏小龙等[6]研究中武汉市已完成临床实习的371名本科护生的(136.13±14.71)分接近。干预组3个层次护生中,高职护生得分最高,达到态度积极标准,可能与其在中专阶段已有一年实习经历、与老年病人接触较多,对该群体较为了解,且有部分人(16.83%)学习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因此对老年人的态度较积极有关;大专和本科护生皆为在校生,虽未经历过实习,但实施课程思政后,对老年人的态度也趋于正向。
伴随老龄化而来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科技化,以及理念更新与技术进步、工作形式改变等,均要求加强对各层次老年护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老年护理学课程是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研究、处理老年人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家庭、涉老机构、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岗位,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但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不强[7]。本研究中,干预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生比例仅为59.56%,虽然略高于郑晓妮对湖南省护理专业5个层次共1 250名护生的调查结果(47.8%),但其信心和决心并不坚定;实施课程思政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生比例提高至78.22%(3个层次均提高),说明无论高职、大专还是本科,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信心均明显增强。
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国外研究显示,积极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经历、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8-9]等,可影响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本研究中,授课教师始终以身作则,在教学全程(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各个环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估等)融入思政教育,给予护生积极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其主动对老年人生活、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采取情景模拟、游戏等体验式教学,一方面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护生对老年人需要的感性认识,培养护生同理心,增强护生照护老年人的意愿,让护生看到老年护理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本研究表明,将课程思政融入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促进老年护理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比单纯上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增强其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最终培养出满足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需要的复合型老年护理人才。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实施过课程思政的护生,追踪调查其实习及就业阶段对老年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