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品读散文

2022-05-24 12:10苗兆珍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眼北国散文

苗兆珍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里的“神”主要是指散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散文的“灵魂”。《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散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不仅要让他们欣赏作者笔下美丽的秋景,而且要让他们体会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下面,笔者就以《故都的秋》为例,简要探讨一下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品读散文。

一、引导学生品读散文的标题

在阅读文章之前,仔细品读和分析文章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的标题,抓住标题中的信息,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并结合标题来猜测作者接下来会写什么内容。

标题一般会突出文章的主旨,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品读文章标题的好习惯,让他们找到解读散文的“金钥匙”。

例如,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仔细研究这个标题,学生会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那就是“故都”。这是一个地名,交代了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同时,这个词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故”一般指老的、旧的、过去的,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会让人油然生出一种苦闷和悲凉的感觉。“都”会让人想起“首都”“都城”“京城”,带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作者在拟标题时选择了用“故都”一词,而没有直接写“北平”。从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喜爱与眷念之情。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写自己记忆中故都的秋景,使整篇文章充溢着悲戚的氛围。文章中的“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等,都凸显了“故都”中的 “故”字。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

二、引导学生找寻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的是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情感、突出中心思想的关键性词句。可以说,“文眼”是一篇文章思想感情的汇聚点。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精准地找到文章的“文眼”,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讲解散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散文的“文眼”,让他们有寻找“文眼”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清代学者劉熙载曾经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里提到的‘顾和‘注 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眼。大家能找到《故都的秋》的‘文眼吗?”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班学生大都认为第一自然段中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是文章的“文眼”。因为这句话不仅概况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清”“静”和“悲凉”不仅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而且是他对人生的感受。此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并让他们循此线索把握文章的大意。

三、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时常会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富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突出文章的主题,强化情感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艺术特色,让他们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以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让学生用心去读文章,然后让他们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技法好在哪里。经过阅读和分析,有的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句子错落有致,主要以短句为主,长句则穿插在各个短句之间。如“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长短句相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有的学生提到: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他在文章中除了描写北国的秋天,还描写了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与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完全不同。“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更加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可见,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秋天远远不如北方的秋天那么有韵味。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只有北方的秋天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的结论。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品读散文的标题,寻找散文的“文眼”,探究散文的艺术特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品读散文的方法,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眼北国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白桦生北国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散文阅读有方法
谁的雪季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