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5-24 22:47:15肖芳芳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摘 要: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本文立足于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以《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2版)》教材为例,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对课程思政融入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民办院校

作者简介:肖芳芳(1990-),女,湖南邵阳人,三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区域与国别研究。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覆盖全校学生,教学周期长,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涉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价值观,非常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文秋芳教授指出,外语课程思政要“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大学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培养其全球视野、多元文化包容性和人文情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智教人,以德育人,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具有职业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二、教学实践

为了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径,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笔者在所教的大二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本次教学实践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为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任务。

(一)课前

在新学期开始前,笔者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包含传统服饰、食物、手工艺、书法、戏剧、中药、节日、民俗等,并将以上几个方面作为学生课堂小组汇报活动的主题。在新学期第一课,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每个小组抽签领取上述不同主题的小组汇报任务。每次課的前10分钟有一个小组对所负责的主题进行汇报,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此举的目的是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元素的能力。

除了每周例行的小组汇报任务之外,笔者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每次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时事热点,并将各自获取的信息和观点在微信群中用英语进行分享和交流。笔者也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在线讨论中,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并适时发表个人观点,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该任务一方面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的习惯,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中

课堂教学以课文为载体,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要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训练、文章文体特征分析,第二部分为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由于文章作者多为英国或美国人,文章多传递西方价值观,因此在第二部分,通常会设置讨论和对比环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或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辅以具体历史事例,突出中华文明的优越之处,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例如,《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2版)》第一册第四单元 “China and the World”(中国与世界)的课文“Shame to Have Shame”(耻于羞耻)出自知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之手,讲述了作者少年时在自我身份认同危机阶段以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为耻的一件小事。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首先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征,对英语记叙文的写作要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和拓展练习。在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部分,除了文本细节内容理解外,由于课文中出现了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冲突,课堂上让学生对典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冲突,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作家谭恩美的生活背景、华裔群体在美国的生存图鉴等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形象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人在他乡经历的艰辛和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鼓励学生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发表个人看法。

(三)课后

课后,以读写为抓手,通过线上平台,进一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上述第四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雨课堂给学生布置线上读写任务。该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师发布的文章 “Reawakening Past Glories: The Ancient Silk Road”(再现辉煌:古代丝绸之路),完成阅读理解练习,然后以 “China's role in the world”(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为主题进行书面写作。通过阅读,学生不但能积累有关丝绸之路及其意义的表达,训练阅读技巧,还能认识到古代丝绸之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主题写作,学生能进一步反思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批判性思维,批判地评价网络上关于中国的各种论断,并将课堂输入的语言知识与观点以书面形式输出。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尤其是对写作部分进行文字反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或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除读写任务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会布置一篇汉译英的练习,内容既与单元主题相关,又涉及中国元素,以期提高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2版)》紧跟时代的步伐,每个单元的主题或具有时代特征,或贴近大学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并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每个单元增加了思政内容。在每个单元的导入部分,增加了一些中国名言警句。这些句子有些出自国学经典,如《论语》;有些来自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或文学家的论述和观点。该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此外, 在课文Text A的练习之后,设置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文名篇或典故,并附有英文翻译。文章后设置有“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任务,有助于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中西方对比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此外,Text A 后的翻译练习与四六级考试题型相同,内容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等。但是,由于该思政版块设置在练习环节,教材使用者容易忽视,大部分教师选择将Text A或Text B作为授课的主要载体。这些课文主要出自英美作者之手,传递的是西方主流价值观。虽然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存在共通之处,但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牢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课文,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外与单元主题或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四、评价方式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难点,目前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学生进行一次线上测试。两次测试题型一致,由单选题、名词翻译和问答题构成,单选题部分为时事热点;名词翻译为汉译英,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名词进行翻译;问答题较为简单,要求学生回答“Are you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吗?),并说明理由。

两次测试结果显示,单选题和名词翻译部分,学生在期末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学期初的得分,表明经过一学期的课程思政实践,学生确实更加关注时事热点,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或中国元素的能力有较大提升。两次测试问答题的回答区别不大,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均为“Yes”,并能充分说明理由。但值得留意的是,在第二次测试的回答中,少数学生开始通过对同一件事进行中西方对比来说明原因,如列举不同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应对措施,来解释中国人的自豪感由何而来。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两次测试均无法客观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但测试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毫无成效。

五、教学反思

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真正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第二,教师本身应该及时充电,增加知识储备,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在线上线下的教学中随时和学生分享,并给予学生准确的反馈。教师的及时有效反馈,是刺激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因素。第三,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与德育观念。在课内课外和学生的互动中,一言一行均要为人师表,以真诚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不但要注重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四,思政素材的形式尽量多样化,文章、事例或短视频均可作为思政素材。在笔者所在教的班级,短視频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设置中西方对比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够批判地看待各种国际和社会现象。

教师还可以利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将课程思政延续到课外。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多为朗诵、歌唱、配音、短剧等形式,并未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如搜集抗疫故事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定题演讲或短剧改编。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抗疫英雄,了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出的大国担当,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自身言行引导和关怀学生。同时,应发挥教学教研团队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思政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兵雄,杨红.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11):53-56.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3]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4]王雪梅,霍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9-314.

[5]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民办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49:59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22:34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4:05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7:05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