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儿
【摘要】现在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来来去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自觉运用的非常少。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在阅读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何缘不能自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在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
【关键词】消极语言;积极语言;转化;妙法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以读为基础,并在读的基础上加强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一教师结伴教学《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都沉默不语。在老师一再鼓励下,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长城长,长啊长!好长好长。”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叹惜:上课教师具有很强的“语文”意识,他能及时把握机会,引导学生转化运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然而学生们的反应实在让人失望。为何会出现这种“心中有数、出口无言”的现象呢?上师大教授吴忠豪先生提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成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成为“积极语言”。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其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对其中的大部分是很难自动地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的。
由此可見,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讲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如何帮助学生讲课文中自己理解了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呢?我认为,不能因为要避开“强化训练”之嫌而废弃训练,必须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运用中实现语言转化。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的一些策略:
一、读中感悟语言
“读书百变,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课文的过程,更是感悟语言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有所感悟,知道对弦外之音都能有所体会。
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除夕真热闹。佳佳赶做年菜,到处……都要守岁。”这一自然段,教师抓住对“万不得已”、“必定”等词的理解,突出老北京人对团圆饭的重视,还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中华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少年时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节日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直接感染了学生,学生带着喜悦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在朗读时传达出来,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二、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的静、清、绿的水,桂林的奇、秀险的山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作者把自己亲眼看到国家总理的办公室的摆设,进行描述。学生在教室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深刻体会到“极其简单”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体会到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从而深深感受到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同时也认识了对比的表达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与重要性。
三、仿照结构写写练练
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这一方法虽然原始,但却是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好办法。
如《荷叶圆圆》一课中,“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这一短语是学生所不曾具备的语感图式。在课堂上,就可引导学生模仿这一短语结构说话:
一(朵 )水花 一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一( )荷叶 一片( )的荷叶
一( )圆圆的荷叶
这篇课文的段式结构很有特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然后模仿这样的段式说话、写话。
(改变结构写写练练
改变课文原有的段式结构,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言写话,就像玩搭积木的游戏,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训练方式。
如《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的话描述了他种树的做法、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后,让学生改变结构来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种树人的话,完成下面的填空。
因为老天下雨时算不准的,因此,我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心木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情节动之以情
我们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的扩宽、内容的延伸,以达到升华情感、转化语言的目的。
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训练:
凡卡睡醒后会怎样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课文最后一段话作为开头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我认为,上述策略的运用,能够使阅读课的目标由关注课文的内容转为关注课文语言的运用。这样,必定能扩展学生的语言,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定能达到丰富学生的“积极语言”,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雷实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 孙素英主编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3]戴宝云主编的《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
(特约编辑:罗良英)5B65C9AF-E5D3-47E8-BA69-4F5E7B2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