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走出家校共育洼地

2022-05-23 08:03李华叶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突围家校共育痛点

李华叶

[摘    要]为探讨如何推动家校共育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的状态发展,寻求一条走出家校共育洼地的突围之路,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对家校共育的痛点及根源进行识别与分析,阐述了解决痛点的三大策略,提出家校共育應以学校为主导,并引导家长达成共识;教师要主动换位思考,实现与家长之间双向的价值认同;教师要赞美在先,坚持相信,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主张家校共育应以活动引领,协同发展,使学校教育得以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多元化,形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德育系统。

[关键词]突围;家校共育;痛点;策略;活动

家校共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对一些教育事件,有批评学校教育的,也有批评家庭教育的,有为学校喊冤的,也有为家长鸣不平的。各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价值取向。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如何推动家校共育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的状态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痛点识别,根源分析

1.部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其根源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不够清晰;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认为:只要孩子进了学校,自己就可以不管了,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对学校和教师都明确了主体责任和义务,而对家庭教育应该履行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却少有提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家长和社会舆情往往把板子都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另一方面,家长思想素质、文化程度、家庭环境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存在客观差异,比如,在某班家长中,就有公务员、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播音员、工人、小商贩等很多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这也导致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的态度和做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家长都希望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其根源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有一位教师开展班级活动,为学生拍照时无意中忽略了一名学生,没有拍到这名学生的照片,结果孩子妈妈对教师很有意见,认为教师对她的孩子不够重视。其实,教师对这名学生很关心,平时花的心血也不少。家庭教育只会关注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则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虽然《义务教育法》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但是,教师要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少数学生身上。

3.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在家长眼里是个乖孩子、好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表现时,家长往往不能理解,很难接受,甚至还会觉得教师对自己孩子有偏见。这种对学生认知结果上的差异,会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彼此不认同:教师认为家长素质差,不讲理;家长却认为教师师德差,有私心。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就会加深彼此之间的误会。其根源在于家长和教师看问题的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尺度也不一样。另外,由于身处环境的不同,有些学生还表现出两面性,在家表现跟在校表现不一致,也给家长和教师带来相反的印象。

4.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德育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但是有不少家长仍然把智育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德育尤其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其根源在于,一些家长对教育目的的本质认知不到位,他们不清楚教育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促进人的终身发展,而德育则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当然,我们对家长的这种认知也能理解,毕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重要出路。然而,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偏差必然影响家校共育的一致性与协同性,一些家长没有把德育尤其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二、明确策略,解决痛点

1.学校主导,达成共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功能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并引导家长达成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导教育方向。学校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家校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第二,主导教育方法。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论坛、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包括如何帮助孩子确立成长目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等等。第三,主导家校沟通。遇到问题时,学校应该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理解和配合。每当新学期学生开学报到,常常出现课本不够分发的情况。有的教师在第一时间就组织班干部写好分发记录,将课本缺少的信息及时上报学校,并立即联系家长,做好相关解释,家长也能给予学校理解和配合。及时主动地沟通,浇灭了家长的情绪之火,避免了家长对学校工作产生误会和抱怨。而有的教师则曾经被家长举报,说教师认为他孩子是差生,故意不发课本给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教师未能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所导致的后果。学校主导和积极带动,有利于家校达成共识,避免家校矛盾,也有利于提高家长配合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换位思考,价值认同。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感,它是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认同。而换位思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俄国科学家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而对于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人们通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那就一定能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拉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宽容这一美德也始于换位思考,它可以使人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宽容是我们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在家校共育的场景里,教师应主动换位思考,给予家长理解宽容和价值认同,任何抱怨和指责都只会给事物发展带来负面的结果。某低年级班级,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每日整理书包竞赛活动。有一名学生每天的书包总是很乱,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学生父母都在工厂上班,工作很辛苦,经常要加班,每天都要很晚才能下班,回家后还要做一大堆家务事,确实很难做到每天晚上督促孩子整理书包。家长因忙于工作而顾不上家庭教育,对此,教师没有丝毫的责怪意思,而是表示理解和宽容,同时对家长的敬业精神和家庭责任感给予认同和赞赏。于是,教师就在学校手把手地教这名学生整理书包,然后让他每天早上主动把书包展示给父母检查。一段时间下来,这名学生整理书包有了明显进步,家长也感到由衷的开心。教师的做法并不是代替家庭教育,而是通过换位思考,及时补位,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也获得了家长的认同和赞赏。

3.赞美在先,坚持相信。赞美他人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它就像一首诗歌,但比诗歌蕴含的情感更深、更浓。赞美,出自人的善良,出自人的真诚。赞美,犹如黑夜中一盏灯,有意无意地照亮别人。赞美,又如冬日里一缕阳光,给人温暖和幸福。赞美是一种赋能。学会赞美,乐于赞美,有利于改善家校关系,促进家校共育。有名学生,爱发脾气,动辄把铅笔折断,跟同学不能友好相处,写字也极不认真。他是二胎,男孩子,父母都是公务人员,平时工作也很忙,尤其是父亲,严厉有加,陪伴不够。刚开始,教师经常打电话给家长,一上来就说这个孩子写字很不认真,要求家长在家严加教育,甚至表露出对家长的不满,因此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不是很友好,配合也不是太积极。可是,教师的频繁“告状”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少改变。后来,教师注意改变策略,抓住他的闪光点和进步点给予孩子和家长赞美。渐渐地,家长也改变了对教师的态度,并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教育。教育存在一个公平性问题,因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家庭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点。从学生个体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只给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是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尽可能多关心相对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到前台,建立自信,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无论哪名学生暂时有多么落后,我们都不要放弃对他的希望,而应该选择坚持相信,更加注重挖掘他的闪光点和进步点。要承认和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一切,无论学生做得怎么样,我们都要坚持自己坚持的,相信自己相信的。赞美在先,坚持相信,让家长和学生笑容常在,笑口常开,让每一名学生都收获成长的幸福。

三、活动引领,协同发展

1.整理书包,养成习惯。如前文所述,某低年级班级,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每日整理书包竞赛活动。学生的书包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是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据此可以判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态度,包办代替还是放手不管;有没有携带与学习无关或者学校禁止带入的物品;有没有少了自己的东西,有没有错拿了别人的东西;学生有没有明显改善等。学会整理书包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珍惜财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思维条理性,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养成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心理品质。整理书包活动,还能带动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让家长体验教育的艰难过程和坚持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从而增强家校之间的黏性。开展整理书包活动,学生、家长、教师,全员参与养成教育中,长期坚持,持续改进,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也收获到成长的喜悦。

2.家务劳动,提升品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公布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家校协同,要求并指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落实《纲要》和《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家校共育主要着力点之一,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教师要求学生每周提交一份“家务劳动记录”,在班内交流参加家务劳动的真实体验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学生或展示实物,或展示视频,或展示图片,或交流日记,积极分享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收获。比如,有的学生学会了使用洗衣机,帮助妈妈清洗了一家人的衣服;有的学生学会无土栽培绿色植物;有的学生学会了做番茄炒鸡蛋;有的学生除了在家打扫卫生,还去敬老院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等等。

3.家校共建,多方支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让家长更多地参与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家长互动互助活动,有利于激活家校共育的氛围,充分调动多方社会资源。《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某班学生家长中有公务员、医务人员、律师、社会工作人员等。他们有的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传承,在实践中互助,在实践中发展;有的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义工,教育学生懂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增强为人民服務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有的参与组织家长论坛,让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使更多家长受益;有的为家长和学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引导大家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合法做人;有的还为家长和学生宣讲安全知识、救护知识、防灾知识和防疫知识,为大家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家校共建活动主题突出,形式丰富,家长和学生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家校共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校教育得以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多元化,形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德育系统。

参考文献:

[1]赵德武.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21-08-12(06).

[2]王婷婷.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突围家校共育痛点
尾巴帖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极速突围战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贴膏药不能只贴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