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热敏灸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022-05-22 17:37:16毕婕妤方俊霖姜伟佳孙咪于慧娟张昕谭奇纹
世界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腧穴关节炎文献

毕婕妤 方俊霖 姜伟佳 孙咪 于慧娟 张昕 谭奇纹

摘要 目的:通过对热敏灸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热敏灸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收录的热敏灸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5.7.R1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 387篇,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共有431个节点、566条连线,陈日新处于中心地位;机构合作图谱共有348个节点,196条连线,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形成的合作网络为主。研究热点是颈椎病和膝骨性关节炎,研究前沿是生命质量、失眠和疼痛。结论:知识图谱分析可直观、快速地展现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间国内对热敏灸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和前沿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和发展方向,此次研究结果具有相对参考价值。

关键词 热敏灸;CiteSpace 5.7.R1软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文獻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热点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based on CiteSpace

BI Jieyu1,FANG Junlin1,JIANG Weijia1,SUN Mi1,YU Huijuan1,2,ZHANG Xin1,2,TAN Qiwen1,2

(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2 Center of Preventive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development trend,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HSM) by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HSM-related literature.Method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HSM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from 2006.1.1 to 2020.10.25,knowledge mapping was conducted by CiteSpace5.7.R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387 articles were included,and there were 43 nodes and 566 edges in the author collaboration map,with Chen Rixin in the center.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348 nodes and 196 edges were observed,and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formed by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s prevailed.Hot research areas focused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knee osteoarthritis,and three frontier topics were quality of life,insomnia and pain.Conclusion:Knowledge mapping can intuitively and rapidly indica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in the field of HSM in China from 2006.1.1 to 2020.10.25,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data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consulted.

Keywords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HSM); CiteSpace 5.7.R1; Knowledge mapping; Visualization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hotspots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5.019

热敏灸是以临床发现的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在挖掘古代经典文献依据、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发明的,是陈日新教授对传统灸疗技术的继承和创新[1]。热敏灸技术是以全新的“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辨敏施灸”为理论指导,在热敏穴位采用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循经往返灸等手法,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使得经气传导以达到患部热、深部热、远部热的效果[2]。热敏灸相关文献众多,单纯使用手工检索无法准确、直观、快速、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因此本研究运用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文献研究方法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可以把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知识图谱,使人们直观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信息和其关联关系,其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3]。本研究应用CiteSpace5.7.R1,完成数据转换后选择合适的参数、节点类型绘制可视化图谱分析热敏灸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和热点,为其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检索源,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设定检索方式“主题=热敏灸or热敏点灸or热敏灸疗法”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25日,共得到中文文献 480篇,除去重复文献,会议报告,新闻,管理类文献后,最终纳入有效文献 387篇。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文献从CNKI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内容包含发表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运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处理,时间跨度为设置为2006—2020年,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为2年,节点阈值选择Top 50,图谱裁剪的修正算法(Pruning)选择寻径网络法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节点类型分别设为“作者”“机构”和“关键词”,最终获得统计数据和知识图谱,进行作者合著网络分析、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年份发文量采用时间切片为1年进行分析。

1.3 知识图谱判读

在共现知识图谱中,文献中出现的所有作者、机构、关键词用节点表示;节点大小表示频次高低;节点的连线代表共现关系,连线粗细表明共现强度;颜色从紫色到黄色表示的是时间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中介中心性的大小反映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性大小;网络密度大小反映共现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高低。

2 结果与分析

2. 年份发文量分析

年份发文量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以每1年为1个时间区间,绘制发文量年代分布图,总体把握热敏灸的研究动态。见图1。由图1可知,关于热敏灸研究发表的文献可以追溯至2006年,热敏灸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1)2006—2009年处于缓慢增长态势,是该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2)2009—2011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到2011年,发文量接近100篇,说明这一阶段热敏灸开始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3)2012—2019年8个完整年度,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中医药科技事业的大力扶持,该领域的研究也迎来了质的飞跃,8年间共发表文献 035篇,2019年发文量接近180篇,虽然个别年份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年平均发文量达881篇。从文献数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文献数量逐年增加,表明关于热敏灸的研究工作持续受到重视,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

2.2 作者合著网络分析

分析作者合著网络可以发现该领域的学术核心,发现学术带头人,并获得学科尖端的重要科研信息。得到节点数为431、连线数为566的作者合著网络关系图谱。见图2。从节点的大小来看,发表文章在5篇以上的作者有48名,总共发文733篇,占比44.6%。发文量居前5的作者分别为:陈日新(135篇)、付勇(65篇)、熊俊(64篇)、康明非(47篇)、张波(47篇)。从节点连线来看,作者合著网络是以陈日新为中心的发散型网络,陈日新处于中心地位,以付勇、熊俊、康明非、张波、迟振海等发文量相对较多的作者为次中心,并且这些团队之间联系较为密切。此外,在这些核心团队的周边形成了一些小范围的独立合作团体。从作者的中介中心性来看,陈日新与付勇均为0.08,表明这2位作者在热敏灸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由图2和表1可知,发文量最大的陈日新早期研究是通过临床实践和对古籍文献的分析提出了腧穴热敏化的灸疗理论,临床最早应用热敏灸的疾病是膝骨关节炎等。后期采用大量的临床研究探索热敏规律及热敏灸相关的临床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为该领域后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付勇与陈日新基本同一时期研究热敏灸,重点研究的疾病为膝骨性关节炎和肠易激综合征,早期以临床疗效研究为主,后期通过动物实验探索热敏灸的作用机制。熊俊作为热敏灸领域的新近作者,注重归纳和总结,常运用系统评价、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等。康明非的主要研究病症是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等,并通过动物实验探索其发病机制。张波主要重视临床疗效研究,并涉猎其他疗法如“通经接气”针法、力敏腧穴推拿、煉脐灸法等,结合热敏灸理论,拓展其应用。

2.3 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共现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内主要科研力量的分布情况与研究阵地。生成348个节点,196条连线。见图3。从节点大小来看,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2篇)、江西中医药大学(226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热敏灸重点研究室(19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腧穴敏化三级实验室(18篇)、广州中医药大学(15篇),

热敏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江西省,且这些机构间的合作最为突出。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除江西省以外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江西中医药大学也存在合作关系。从中介中心性来看,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心性最高,为0.06,是目前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机构。但图谱的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003 2,说明研究较分散,跨地区合作较少。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概括和凝练,是一篇文章的主体思想和灵魂,频次高的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成435个节点, 49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 8。见图4。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在这些关键词中,将一些意思相同但表达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热敏灸”与“热敏灸疗法”“热敏点灸”“腧穴热敏灸”等合并,“针刺”和“针刺疗法”合并,“膝骨性关节炎”和“膝骨关节炎”合并等,最终获得前30位高频关键词。见表2。

从图4和表2可知,热敏灸涉及的病症广泛,主要包括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如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周围性面瘫、脑卒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尿潴留、肠易激综合征、痛经、慢性盆腔炎和支气管哮喘等。涉及的治疗方法包括热敏灸及热敏灸配合针刺、电针、推拿或温针灸等进行治疗。涉及的研究方法有临床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等。涉及的疗效评价有临床疗效、生命质量等。另外,热敏灸也在临床护理和疾病康复中得到应用。

2.5 关键词突现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Burstness(突发性节点),提取出一段时间内频次突然增加的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以分析前沿领域。见图5。将热敏灸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突现关键词有“艾灸”“肩周炎”“热敏点”“灸疗”“热敏点灸”“热敏穴”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是以热敏点、热敏穴为主,研究者首先发现热敏化腧穴具有透热、扩热和传热等对艾热异常敏感的特征,其与经穴或压痛点不完全一致,且具有时变性,即其强度和位置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经过临床应用得到验证,最终上升为腧穴热敏化灸疗新理论。在主治疾病方面,肩周炎在这一阶段突现,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研究前沿。

第2阶段是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突现的关键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抑郁症”“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第2阶段对热敏灸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的疾病种类有所增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抑郁症、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治法得到进一步扩展,在热敏灸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热敏灸联合蜂针、针刺、刮痧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

第3阶段是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突现的关键词有“痹证”“膝骨关节炎”“疼痛”“失眠”“Meta分析”“生命质量”等,这一阶段的临床应用继续扩大,膝骨关节炎和失眠成为这一阶段的前沿疾病,由于热敏灸在治疗痛症方面的优势,因此疼痛成为另一前沿。此外,这一阶段生命质量逐渐得到关注,研究者运用Meta分析对热敏灸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此证明热敏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6 文献被引分析

高频被引文献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引领方向和研究价值。对纳入的 387篇文献的被引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排名前10位的高频引用文献。见表3。高频被引文献多集中于2006—2014年间,在热敏灸领域早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指导后来研究者学习、借鉴和实践。在前10位高频被引文献中,囊括了2个主要的知识领域:其一是热敏灸的理论基础。有4篇是阐述热敏灸与腧穴敏感化的理论基础:“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辨敏施灸”等。其二是热敏灸的临床应用。有6篇是热敏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包括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这些疾病是热敏灸研究的热点疾病。热敏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最大的优势在于施灸时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热力透入关节,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渗出[4]。由此可见,热敏灸的研究和发展源于经典文献的中医理论基础,基于临床观察,继承并创新,符合传统中医的发展过程[5]。

3 讨论

本研究绘制了热敏灸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展现了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间热敏灸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具体研究了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以及高频被引文献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热敏灸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和作者、机构的合作网络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持续发展,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每年研究成果仍稳步增长,持续受到研究者关注。以陈日新为学术研究带头人,付勇、熊俊、康明非、张波4人与其形成较密切的合作网络,并在该领域有较为显著的成果且较有影响力。研究机构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研究阵地,说明该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其他机构与其存在一定的合作,但联系不够密切,研究仍存在地域局限性,应当进一步加强跨地区合作,增加各地学术交流,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

通过关键词共现、突现分析,对热敏灸研究的热点及前沿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机制研究和文献研究4个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中,热敏灸的主要理论来源于《灵枢·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6]。经络感传是经气运行的标志,气至病所是针刺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陈日新经过临床探索发现了灸法亦可以发生感传,且发生感传后疗效更佳,因此提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通过《黄帝内经》对腧穴定义的分析和临床验证,提出了“腧穴敏化状态说”,即腧穴具有静息状态和敏化状态,敏化腧穴在受到艾热刺激时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乃至气至病所,大幅提高疗效。部爱贤等[17]在热敏灸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因时制宜”的理论在三伏天进行麦粒灸,称之为“三伏热敏麦粒灸”。三伏天天地阳气最旺,人体阳气浮越,更易激发腧穴热敏化确立敏化腧穴,再施以饱和灸量,在寒湿瘀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张波等[18]在热敏灸得气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结合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中炼脐灸法,创立“热敏灸炼脐术”,应用于胃脘痛、泄泻、便秘、痛经、阳痿、周围性面瘫等诸多病证[19],临床效果显著。“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为“李梴炼脐效应”,恰是艾灸得气的临床表现,是对热敏灸理论的延伸和发展。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临床研究中,热敏灸之所以应用范围广泛,其优势在于热敏灸技术强调灸感[20],辨敏取穴,即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择优选取热敏腧穴,遵循“气至而有效”的理论。其适应证的判断标准为有无热敏化腧穴,临床可适用于寒、湿、虚、瘀等病症。如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陈日新主张从不同时期认识该疾病并分期诊疗,从筋急、筋结、筋挛到筋痿,寒、湿、虚、瘀为其病理因素,阳气不足贯穿始终,对热敏点施行温和灸极易激发感传,患者自觉表皮不(微)热而深部热,热力透入膝关节,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治疗效果[21]。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热敏灸研究从关注治疗方法逐步向疾病康复、提高生命质量转型[22],故在疾病康复和临床护理中尤其重视。研究者将热敏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主要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23]、脑卒中后肢体康复[24]、肩周炎[25]、周围性面瘫[26]等,以热敏灸技术加强腧穴敏化效应,改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状态,改善血供,增强周围组织功能。此外,热敏灸还应用于肿瘤康复[27]中,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内环境,有效缓解癌性疼痛的剧烈程度,优化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但在进行疗效评价时,多采用治愈率,总有效率,生命质量评分量表(QO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主观评分量表,运用客观指标来评价临床疗效的研究较少,远期疗效的跟踪随访较少。

机制研究中,主要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脑电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红外热断层扫描等证实腧穴热敏化的客观存在[28]。此外,运用动物实验初步探索热敏灸的作用机制,如章海凤等[29]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技术,以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热敏灸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含量,改善胃肠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目的。目前对热敏灸的研究从临床研究逐步转向作用机制的探索,这是一项中医临床技术研究思路中的必要阶段,但热敏灸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其生理病理学机制仍须更进一步研究和阐发。

文献研究中,主要运用普通综述、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热敏灸相关的第一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熊俊[30]采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从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来源等方面,对国内外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15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评价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并指出今后应该设计严格、实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证明热敏灸的有效性。

4 结语

此次研究應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热敏灸相关研究文献展开可视化分析,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趋势,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定局限,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iteSpace软件目前对于不同数据库的文献暂不能合并分析,故本研究只针对知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缺乏对外文文献挖掘及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日新,陈彦奇,谢丁一.试论艾灸得气[J].中国针灸,2019,39(10):1111-1114.

[2]欧阳昕,王河宝,肖爱娇.陈日新创立热敏灸新探[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1):1-3.

[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78.

[4]郑卉卉,王亚军.热敏灸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J].光明中医,2019,34(9):1335-1338.

[5]陈日新,谢丁一.热敏灸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9,14(8):1915-1921.

[6]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7]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8]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9]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10]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11]康明非,陈日新,付勇.热敏点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7-28.

[12]唐福宇,黄承军,陈日新,等.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82-384.

[13]谢洪武,陈日新,徐放明,等.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3):229-232.

[14]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20-123.

[15]康明非,陈日新,田宁.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6,37(4):49-50.

[16]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3):36-38.

[17]部爱贤,王立国,熊俊,等.三伏热敏麦粒灸治疗寒湿瘀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5):1114-1116.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18]张波,陈彦奇,周崇秀,等.热敏灸炼脐术技术要素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20,40(9):965-967.

[19]张波,应文强,谭艳丽,等.热敏脐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8):1946-1949.

[20]黄仙保,陈日新.陈日新“辨敏取穴”施灸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4038-4041.

[21]焦琳,陈彦奇,迟振海,等.陈日新教授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学术观点与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20,40(4):419-422.

[22]王懿娜,曾友华,朱敏.热敏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8):613.

[23]柯斌霞.热敏灸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5):156-158.

[24]張羡,黄娟.热敏悬灸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1):208-210.

[25]谢凤云.热敏灸配合康复操护理在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9):27-28.

[26]邱艳婷.热敏灸及面肌手法功能康复锻炼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7):984-985.

[27]黄仙保,陈彦奇,谢丁一,等.陈日新教授“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学术思想指导热敏灸在肿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20,40(1):79-83.

[28]刘玲,杨雪丽,黄文婷,等.腧穴热敏化客观化指标初探[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4):92-94.

[29]章海凤,谢芳深,龚红斌,等.热敏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HPA轴调节机制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315-1321.

[30]熊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热敏态犊鼻穴的脑rfMRI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021-01-20收稿 本文编辑:吴珊)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猜你喜欢
腧穴关节炎文献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天津中医药(2016年6期)2016-08-11 08: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