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要】 人类的眼睛包罗万象,在看到任何一个物像、一部电影、一部广告时都会引发人不同的感情。根据个人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即使在接受相同的视觉信息,产生的感性联想也不相同。而任意一种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可以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视觉上的形式即:图形、色彩、文字及其相互组合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将这些元素通过理性的思考所构成的画面,致使人们产生何种联想是本文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视觉;元素;理性;感性;联想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28
设计的情感表达通常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但是与生活中真实情感的表达还不完全相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事物能够“认识到”,有的只能“感觉到”,这也是人性中理性与感性所感受到事物的不同体验。理性认识不能取代感觉,所知、所思也不能代替所见、所感。对视觉元素进行整合设计,也要同时注意理性与感性认识的相互融合。
一、视觉元素
平面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使用最直观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效的信息表达,视觉元素是由图形、色彩、文字组成。通过对视觉元素合理地排版,同时兼顾受众的视觉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目光。
(一)图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有时不需要任何文字的说明,通过图形就能够完全理解所看到的信息。图形是源于当人的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需要另一种理性的表达方式存在而产生。人们对于图形的理解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眼睛和大脑对于每种图形的感知都不一样。在信息时代后,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新、更美、更有人情味的形象时代。图形元素的创造形成于三个方面:1.图形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可以对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进行归纳、总结,设计成所需要的图形。2.图形是人们接收信息时的直观反应,因为人们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来源于视觉。3.图形是一个符号,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之一。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它是特定的文字符号;而在图形语义中,它又是一个表现意义的符号。
(二)文字
文字是易于被视觉接受的表现要素之一。由于文字可以独立存在并传递有效信息,因此文字自身具有高度制约性。即便是图形性的文字也要注意文字自身的形态和易于辨认的功能。由于在以文字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视觉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它的基本功能,即供人阅读来传播信息。所以文字的准确性和辨识度一定要保证;其次是文字的趣味性,通常的手段是以主题内容为基础引发联想,用较为形象的方法来体现文字的趣味性,增强视觉效果。由于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是通用的识别文化,所以它具有绝对的制约性和规范性。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因为要维持文字的基本功能,即传达信息,所以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过分变形。例如:一件电子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就需要按照绝对的规范去对文字的结构进行设计和书写。广告海报上的字体也大多比较规范。
(三)色彩
色彩的真实感在人的精神及生理上都有体现,它的情感效应正是色彩心理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们决定了色彩的情感涵义,文字及其声音、形状及其色彩,是能真实感受到的幻象的实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可以让人体会到语言的情感艺术,同理,色彩也可以让形状具有不同的情感基调。一般情况下,人们看到的附着在物体上的颜色,都与过去的记忆相关。一切通过记忆经验被人感知的色彩,称作记忆色彩。记忆色彩包括联想和象征,人们的成长环境和周围事物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的痕迹。例如:春天树木、绿草、禾苗都是绿色,因此绿色常常给人以希望和平的感觉;纯净的雪花是白色,白色容易与温柔、洁净的美感联系起来。色彩的象征意义通常与特定的使用环境结合在一起,与民族文化和社会习性有关,人们会用特定的色彩表达某种思想或文化的内涵。例如:红色在东方象征喜庆,白色与丧事相关;欧洲白色是婚庆的颜色,红色和祭奠相关。
二、理性发散
在人的思维领域中,理性与感性共存,即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人的感性向往自由自在,而理性则需要遵循规范、秩序和生活情理,在设计时也是如此。不管多么复杂且吸引人的设计,都需要经过设计师理性思维的发散来完成。
(一)设计形式
设计形式的存在目的是将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地排列,形成和谐的形式美。元素和形式之间相互依存,没有完全脱离形式的元素,也没有毫无意义的形式。形式合理的视觉元素不仅是为了追求形式美感,更是为了有效传达信息。美感是人观念上的一种感觉,受著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成立一套属于个人的审美法则。在追求画面美感的同时,不能过分强调形式感的存在,而忽略了本质含义,即向大众传播信息。过分注意只会使画面变得做作。要善于利用设计形式,合理地安排形式变化,在变化中做到和谐统一,体现形式感。
视觉元素更深层次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点、线、面的组合方式。利用视觉元素传递信息时,就是把点线面转化成具体的视觉形象,即图形、文字、色彩。并且要理性运用点的大小、疏密;线的粗细、曲直;面的距离和大小等各种排列方式,依据个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察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排列方式的特色,使设计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不论是形与形的关系,还是色与色的关系,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追求更新奇的设计形式。
(二)视觉规律
在视线所能接受信息的范围内,对不同视觉元素的构成方式沿着一定方向移动,即视觉规律。当人们按照视觉规律观看物体时,会被焦点处吸引,这个过程中有着固定的模式。例如:从大到小、从有色彩到无色彩。1.阅读规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先养成的视觉习惯就是按照阅读规律来解读眼前信息。通常以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移动方式。2.色彩规律。大面积的白色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视。但在色彩丰富的画面中,其中偶尔出现的暗区,才是人们先注意的地方。色相越亮丽、明度和纯度越高,吸引力越强。3.完形规律。当画面中的某一元素与其周围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看到的是整幅画面,这一元素也会成为画面构成中最吸引眼球的元素。
还要注意的一点,当观者长期集中注意某一事物,他们会感到疲劳、焦虑,继而逃避刺激源,或者无视其中的部分刺激,以寻求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例如:当处于绚丽的商业街中,长时间后人们会有不适的负面感觉。即使刺激的强度加大,新奇度提高,当受众习惯之后便不会在注意。
(三)视觉法则
视觉法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视觉的平衡,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平衡感一旦被破坏,人们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在格式塔经验中,认为人的眼睛对一个事物的接收理解是一个综合体验,不单单是所见事物的简单叠加,人类在观看任何东西时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平衡且稳定的状态时常出现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对这种平衡状态的模仿学习,可以使设计达到最终目的。当视线里出现一幅画面,通常会先聚焦于画面中心点。当区域内出现视觉元素,其位置的改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多样影响。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均衡、比例等内容都是为了视觉平衡所服务的。例如:在標志设计中,无论视觉元素的变化多复杂,一个成功的标志状态一定是平衡稳定的,都会引导视线去中心点。有时人们也会打破这种平衡感,运用大小、色彩的对比来造成视觉上的紧张感,但被打破的仅仅是设计中的平衡,在对人的视觉心理上,人们感受到的还是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
平衡法则尽管很常见,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维持画面的平衡还是没有刻意地关注。这是源于作为一名设计师最基本的审美需要,需要更主动地将其作为设计的主要手法。
三、感性联想
感性表现在生命中涌动的本能和对外界的直观感受。通感是指五感可以彼此呼应,人们可以感觉到颜色温度、看到音乐旋律等。联想则是由于外表形态在感官层面的印象及对心理欲望的触动。大致总结一下感性联想是指对于外观形态的直接反映,在视觉上刺激唤醒了某种情感。
(一)视觉联想
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来源是靠视觉来完成的,其余四感都是对视觉进行辅助,来向人传递周遭的环境信息。视觉对于信息最先进行感知及识别,然后传输到大脑及神经系统进行分类,进一步作用于生理或心理,从而引发感性联想。视觉元素中的图形和色彩对于人们的感受是最为直观的。例如:看到圆形,会联想到太阳;充满动感的波浪线会让人们联想到海浪;眼前出现一片红色的时候,有人会想到喜事,有的人会想到血腥、暴力的场面,这与观者的心情状态及周围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时将平面视觉元素进行具有形式感的组合会激发过去的视觉经验,是使观看结果不仅是平面下静止不动的状态,可能会在平面上看出动感的存在。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写实主义油画《父亲》时,一个熟悉乡村亲近农民的观者似乎能闻到他手上散发的烧焦的烟叶的气息,而对乡村生活没有深刻认识的人就很难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只有对象传达的信息与主体的接受阈值吻合时,才能引起主体的共鸣进而产生通感。
只有当对象传达的信息与主体的接受度吻合,才会产生通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欣赏的艺术作品,有的人欣赏不了,个人信息丰富程度不一样而已。同样面对一个产品,不同使用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使用者能够顺利地使用。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致使使用者产生误解。一个运用通感成功的设计能很自然地让人领悟到使用方法,获得心照不宣的感动。
(二)听觉联想
除去视觉,听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二通道。声音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存在和人工制造。声音可以在脑海中留有印象,然后经过听觉刺激再将其唤醒。与设计最相关声音是音乐,与设计相同,它是经过一定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可以抒发人们情感状态的艺术。音乐喷泉就是将平面设计与音乐结合的完美例证,即使在嘈杂的广场,人们听不清音乐的节奏,但是水柱构成的线条会让人感受到音乐的起伏。将声音联想应用到视觉设计时,不同元素的排列方式会在听觉上让人产生不同的回忆和联想。例如:当除大小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两个形状在画面中出现,视线会沿着由大到小的顺序来观看,此时就有了节奏与韵律的体现。如果将这两个面附加上肌理效果,观者就会联想到一些声音。例如:破碎的冰晶、折断的木板等。包括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其实,有很多影视剧情结所表现产生的音效并不是真实的,而是通过后期配音拟音表现出来得结果,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如动作音响(脚步声、关门声)、自然音响(风雨声、雷声)等。或通过录制的动作音响,加以后期的处理(如失真等方式),达到影片中要求但实际中无法直接录制的音响效果。为的就是可以更好地匹配影视作品,使其更加精美完整;其次,就算观众不能时时刻刻观看,但影视剧中所传达出的声音,也会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联想,有时也并不妨碍清楚剧情走向。
(三)触觉联想
触觉感受往往是视觉优先让观者体验到画面的肌理效果或质感。它是综合视觉和触觉的产物。在视觉感受上,人们能够察觉到形状、光泽度、肌理等,并通过视觉来预判可能的触觉联想。触觉的实际存在状况不会因为观看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例如:水泥墙面给人的感觉始终都是冰冷、坚硬。触觉联想分为两个阶段:1.初步感知阶段。人们能够感受到物体的软硬、细腻程度、肌理质感以及干湿等视觉感官的刺激。2.识别阶段。通过初步对其的感知反映到大脑,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评判和内心感受。例如:木材的自然气息会使人联想到沉稳厚重的感觉;绒毛会让人联想到温暖亲切的感受。在针对特殊人群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一下触觉联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例如:儿童书籍的设计,在色彩上运用暖色调,附加柔软的图形,可以让儿童有一种柔和且安全的触觉感受。
同理,虽说现代是电子信息时代,书籍大多开始选择以电子产品为信息交流分享的载体工具,但这并不能阻断传统书籍在人类文化中的延续,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视觉信息的输入,它还配合着触觉感官对记忆的理解。一本书造纸的工艺不同,其带给人的记忆感知也是不同的,有些纸张触感平滑,有些却有天然的浮纹;有些纸张感觉冰冷,而有些却厚实而温热;有些纸张几十克,而有些却三四百克。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实际的触碰才能得到的讯息,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书籍在进行装帧时,要考虑到书的内容来进行选材,这样才是将书籍内容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如乔治·德·米特里为德布瓦默尼设计的“Thenversatin(对话)”中,该书的主题是传达一种“有机”的概念,所以它在封面的选材上脱离了传统的材料选择,而是将石板、装帧布、金属钉等材料进行组合,从质感上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让人通过这些事物联想到自然场景,而从重量上来说也增加了到手时的分量感,让书籍在阅读者的心中更上一个档次。
(四)嗅觉联想
经过研究发现,气味在营造氛围和引导人们的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同其他物理感受不同,嗅觉属于化学领域,它可以对信息的表达场所产生认同感。例如:海水气味的咸涩感可以让人们联想到海边的场景;福尔马林的气息会让人仿佛置身于医院空旷的走廊。通过对嗅觉感官进行良好营造,可以让人们产多样的嗅觉联想。设计师可以将嗅觉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例如:在进行香水宣传设计时,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合理搭配,加上香水诱人的气味,可以让受众对产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味觉联想
酸、甜、苦、咸这四种基本的味觉体验构成了味蕾的感受。让人产生味觉联想的视觉元素相对较少,通常在对食品类包装设计时会更多地运用到味觉联想。视觉元素的合理搭配会让人们对食物的口感有了初步的联想认知。当人们去超市选购商品时,同一类产品的不同种类,人们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分类进行辨别。例如:红色多为草莓、苹果的味道;绿色多用于蔬菜食品;蓝色会让人们有清凉的感受。
四、结语
设计行为追求的是与观者情感与意境上的共鸣,在对设计元素进行理性地编排与组合时,设计师往往会被理性思维禁锢住,此时就需要考虑到,新设计同时需要感性联想的帮助,感性的思维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变随之变化,将对理性和感性的充分理解利用到对视觉元素的合理设计中,才能丰富自己的创意过程。保证理性思维的清醒来维持画面的形式美感,结合感性的帮助,才会让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琴.设计与情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王令中.艺术社会心理学:艺术的社会分析与心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瑞恩·赫姆伯瑞.平面设计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支林.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