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原则、路径

2022-05-21 11:40田慧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田慧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所涌现出的抗疫事迹具有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意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原则,探索有效路径,将抗疫事迹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抗疫事迹;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15-03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促使大学生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进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的活动过程[1]。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堂生命大课。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发生的感人事迹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原则,探索有效路径,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抗疫事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组织抗疫,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医学专家、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奔赴抗疫一线;参与抗疫的各方社会力量众志成城筑起抗击疫情的强大防护网……这些先进模范抗疫事迹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教育价值意蕴,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自觉意识”,是主体在有明确诉求的情况下对生命的一种“主观认识”[2],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统一。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具备生存和发展能力,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缺乏承受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可能因此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不归路。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直面病魔,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者抗击病毒,历经千难万险,彰顯出顽强的生命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全国各地及军队的3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约4万名建设者10余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些抗疫事迹充分彰显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权利的价值导向,将这些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增强生命意志,使其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发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二)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是对生命的高度珍惜和重视的责任意识。”[3]生命责任感包含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觉的生命责任意识。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如临危受命、敢涉险滩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指导防疫的李兰娟院士,倡导共产党员勇赴抗疫一线、指导科学防控疫情的张文宏主任,他们的英勇抗疫事迹彰显出对他人、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当,将这些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生命责任感,树立对自我负责、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责任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追寻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人的生命价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一种肯定性关系。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实质上是个人不断追求实现生命价值、实现自我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兴起,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物质生活享受,精神价值遭到扭曲和迷失,陷入价值虚无的困境。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的严峻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艰险主动请缨去一线抗疫,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英勇奋战,坚守抗疫一线……抗疫英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将这些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爱,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抗疫事迹蕴含着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权利、实现生命价值的深厚价值意蕴。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融入抗疫事迹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超越性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在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尊重大学生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取得实效。首先,坚持教学互动。生命教育注重教育主客体之间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持教学互动和双向沟通,教师通过对话式、启发式教育,鼓励大学生表达对抗疫事迹的看法和观点,回应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引导大学生思考抗疫事迹的价值意蕴,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共同感悟生命的价值意义。其次,贴近大学生实际。“传播学理论中有关受众心理机制的研究认为,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接受。当一则信息不在自己的情感框架、利益诉求之内,他就会选择无视。”[4]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实际,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选择契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抗疫事迹引导大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在疫情面前,大学生难免遭受强烈心理冲击,产生畏惧、恐慌的心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选择迎难而上、临危不惧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抗疫事迹鼓舞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面对疫情要调整心理状态,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大学生坚定生命信念、锤炼生命意志。大学生在疫情中面对现实和人生可能存在生命困惑,如“人应如何面对苦难与死亡”“有限的人生中,人应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疏解大学生的生命困惑,以新冠肺炎患者无惧死亡威胁顽强抗击病魔的事迹鼓励大学生理性面对死亡威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以青年医护工作者、青年志愿者主动请缨勇敢抗疫的事迹启发大学生思考同龄人在疫情时期做出的人生选择,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理解和认同奉献担当的人生价值,使其在奋斗、奉献中实现人生意义。

(二)情感性原则

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成长为对象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将抗疫事迹融入生命教育中要坚持情感育人的原则。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构建抗疫事迹叙事情景唤醒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展现人格魅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抗疫事迹,以真实的抗疫视频、抗疫图片营造感人至深的生命教育氛围。例如,在讲述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生动的语言讲述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无惧艰险义无反顾连夜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勇做时代的“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展现钟南山院士风尘仆仆奔赴抗疫一线的图片和播放钟南山院士勇于担责敢说真话的视频,充分展现钟南山院士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沉浸于抗疫事迹的情感氛围,能够深刻感受到抗疫模范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认同抗疫模范维护生命的行为和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尊重、珍惜生命,增强生命意志和生命责任感。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对话式、启发式教育,激发大学生对抗疫行为与精神的情感认同,鼓励大学生分享触动心灵的抗疫事迹,让大学生在讲述抗疫模范英勇抗疫事迹的过程中,对抗疫模范的抗疫行为产生深刻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认同,从而启发引导大学生尊重、珍惜生命,勇于实现生命价值。

(三)超越性原则

超越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从不满足于当下,人总是在追求一种理想世界。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实现生命的超越。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坚持超越性原则,引导大学生反思生命意义,鼓励大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湖北疫情形势严峻时,全国各地的援鄂医务工作者无惧疫情危险,逆行出征,从四面八方奔赴湖北,支援抗疫前线。他们为了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令人动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抗疫医务工作者为生命全力以赴、为生命奔波不停的事迹教育大学生反思领悟生命的价值意义,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义务,在执着奋斗、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人生的超越。

三、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应广泛开展生命教育,通过整体规划、全面安排、全员参与,有效将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生命教育实效性。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是直面生命、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唤醒与滋养生命的教学活动与过程。”[5]高校教育工作者将抗疫事迹作为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刻思考人生价值意义,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搜集整理抗疫典型事迹。抗疫典型事迹应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和指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勇赴抗疫一线挽救生命;社区基层工作者、民警、医院建设者勇于担当,守土有责为生命坚守阵地;抗疫志愿者无私奉献,为生命奔波不停;普通民众为抗疫前线捐钱捐物,共同抗疫共渡难关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搜集抗疫事迹,不仅要搜集文字,还要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立体多维地营造传播抗疫事迹的生命教育氛围,以鲜活生动的抗疫事迹引导大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坚定生命信念,实现生命价值。其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增强抗疫事迹的感染力、影响力。高校教育工作者讲述抗疫事迹应以情动人,以饱含深情的讲述勾勒具体生动、血肉丰满的抗疫模范形象。如讲述95后医务工作者英勇抗疫事迹时可引用热门网络话语:“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生动又深情的讲述能够打破抗疫模范与大学生之间的壁垒,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心灵上认同抗疫模范的抗疫行为,崇尚抗疫精神。高校教育工作者讲述抗疫事迹更应以理服人,深入挖掘抗疫事迹所蕴含的生命教育意蕴,启发大学生思考生命价值意义,鼓励大学生以抗疫模范为榜样担负守护生命的责任和义务,在奋斗、奉献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以校园文化为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人的全体精神及其载体。”[6]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高校应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以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抗疫精神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首先,高校应利用校园的海报栏、教室长廊、文化长廊展示抗疫模范英勇抗疫的事迹,宣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捍卫生命权利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其次,高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抗疫事迹,弘扬抗疫精神。如通过组织以“维护生命权利”为主题的抗疫事迹演讲比赛,开展以“疫情下如何实现生命价值意义”为主题的辩论比赛,举办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为主题的抗疫事迹图片展览、视频展播,举办以“抗疫守卫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演出,邀请抗疫模范代表团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宣扬抗疫先进人物无私无畏、救治生命的感人事迹。高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抗疫事迹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真正领悟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实现生命价值。

(三)融合校园媒体形成教育合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促进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充分促进校园媒体融合,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形成抗疫事迹宣传教育合力。首先,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推送抗疫事迹开展生命教育,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大学生,并通过微信、微博与大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大学生弘扬抗疫精神,坚定大学生珍惜、尊重生命的信念。其次,吸引大学生参与校园融媒体建设,传播抗疫事迹。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效率高,大学生已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思想输入者向信息传播者、思想输出者转变。因此,高校在融媒体时代应鼓励大学生参与融媒体建设,使大学生成为媒体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从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疫事迹。高校可面向大学生组织以“珍惜生

命、尊重生命”为主题的抗疫事迹微视频比赛,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上推送大学生制作的优秀视频。高校可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新媒体推送抗疫人物的抗疫事迹,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动大学生投票选择“我最敬佩的抗疫人物”,组织大学生撰写有关模范人物的抗疫事迹并通过校园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抗疫事迹,领悟抗疫精神,从而树立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应将抗疫模范鲜活生动的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增强生命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增强生命意志,实现生命价值,乐观积极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参考文献:

[1]  路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0.

[2]  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50.

[3]  范晓强.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03.

[4]  刘畅.主流媒体如何实现“内容为王”——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如何传[J].新闻战线,2015(23):95.

[5]  张国民,李国秀,韩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4.

[6]  殷海霞.基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4.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