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成
林文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山水文学历史悠久,文学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席位。在谢灵运、王质、陶渊明、王勃、李商隐、韦庄等一众文人墨客的创作与不断积累下,中国山水文学不断去粗取精、发展繁荣。时至今日,古代山水文学的精粹依旧影响着现代文学创作,作品也被广大爱好者所传诵。山水文学的出现、繁荣与中国人“乐山乐水”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紧密相关,正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外诸多哲人、文学家和诗人都道出山水对人的精神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肯定了美丽山水所具备的净化心境的价值。下面结合《山水与古典》一书,从山水文学特征入手,探究中国山水文学所具备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由林文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20年1月出版的《山水与古典》收录了关于六朝以及唐代山水、田园、宫体诗的研究论述,细致探究鲍照与谢灵运等山水诗人,思考中国山水诗的特质。总体上看,书中文章具有文学研究特色,充分运用归纳演绎、文献调查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山水诗等文体,见解独到,具有启发意义。
书中指出,中国文人自古对山水具有特别的情感,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便已经拥有大量描绘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比如《诗经》的《国风》《小雅》,《楚辞》的《九歌》《九章》,汉代的京都、游猎、征行赋中涉及大量山水描写。作者认为,中国山水文学在魏晋时期走上独立发展阶段,谢灵运、郦道元等文人的作品堪称山水文学创作的高峰,此时,山水文学已不再单纯表现生活、抒发情感,而是文人山水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这些文人笔下的山水已成为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结合作者对陶渊明、鲍照以及谢灵运等人山水文学作品的对比探析,联系各朝代的山水文学作品,笔者总结认为中国山水文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山水文学内容具有客观真实性。所谓客观真实性,即指山水文学中的“山水”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景观的再现与反映,而不是虚无、人为幻想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无一不是以真实的山水景色为描写对象,向读者呈现真实的大好河山。
其二,山水文学创作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作者在探究中国山水诗时认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的灵魂在于“物我一体”思想,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相类似,这种追求个人情感与真实景物相交融的思想构成中国山水文学的精神底蕴。古代文学家寄情山水而创作,实现情景交融,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的交融,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比如陶渊明的山水诗富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和主观情感,柳宗元的山水诗更是寄托了自己的品质与人格。“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正是山水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根本追求。
结合书中对山水诗的研究以及联系我国自先秦以来各朝代关于山水景色的文学作品,笔者发现最初有关自然景观描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一般是作为人物活动环境或者是社会的象征,直到陶谢时期才将自然景观作为主位审美对象来描写。作者认为,只有将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揭示自然美、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才能被称为“山水文学”,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作为主位审美对象,是山水文学的根本特性。依据作者观点并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笔者认为中国山水文学的审美艺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自然环境为叙述语言,展现超脱世俗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家坚决反叛媚俗,寻觅自然精神,将“人物美”与“器物美”地位下放,以“自然美”作为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将客观的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展现自然审美特性。如《春江花月夜》《望庐山瀑布》等一众山水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再现文学家对自然的由衷热爱与赞叹,彰显当时山水文学家的审美需求。
其二,充分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深入阅读一众山水文学作品可以发现,诸多山水文学作品都是“意”与“境”的统一,作品中的山水景色描写往往交织着创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思想,此时“自然与人的关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如《碧玉簪》中韩愈将自然山水比作青罗带和碧玉簪,《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将生活哲思与江景结合,《登池上楼》中谢灵运将园柳比作鸣禽等,都是创作者将自然之物与心中之思进行交融后的产物,是山水自然美感以及心灵美感的融合与创造,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独特的审美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文学自诞生至今,其所蕴藏着的审美意蕴以及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中国山水文学充分彰显了我国文学家对山水景色的热爱与欣赏,体现出创作者对山水景观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寄托着其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