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课”建设的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2-05-19 09:48黄家善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金课技战术

黄家善(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是警察现场执法武力使用能力的保障,一般包含体能、防卫控制、警务战术、警察武器使用等内容。随着2018 年8 月教育部“金课”理念的提出,以建设“金课”的视角去审视现阶段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发现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针对性差、实用性低、实战能力不足[1],教师实施“金课”的效能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建设路径是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新时代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内涵以及课程教学特征为思维引领、并坚持问题导向,对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金课”建设路径提出科学的探索。

一、思维引领——内涵及教学特征为引领

(一)新时代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内涵

2018 年8 月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金课”建设,2019 年提出“双一流”建设,即“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建设,正式拉开了高校课程“金课”建设的序幕。国内学者对高校“金课”内涵的解读各有不同,其内涵解释如下。

陈宝生提出“金课”应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2]。吴岩将“金课”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造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性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3]颜敏认为愿望、师资、人才培养方案是三个关键因素,具备了金愿、金师、金案,打造“金课”是教学策略问题。[4]李志义从含金量角度,认为课程含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含水量小到一定程度就是“金课”。[5]蔡映辉认为可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要素定义“金课”。“金课”的内涵应该是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课程目标明确,而且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人格养成、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和知识探究。课程内容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现代学科发展规律。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智慧互动。课程的考核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6]邓忠波认为“金课”是指具有高质量和高价值的课程。对高质量和高价值的内涵理解,要从“金课”课程教育主客体关系视角来看,“金课”课程教育主体是教师,中介是课程本身,课、客体是学生。高质量是对主体和中介的要求,要求教师兼具理论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熟知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够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最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上表现出最高水准。高价值是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价值生成是以能够满足客体学生的高层级需要为准,最终实现最大效用和效益。[7]

可见,“金课”内涵解读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是以建设高质量课程为目标,从教育部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学者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师资、目标、课程设计、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是新时代公安院校提升学生现场武力控制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导向。其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在先进的警务技战术教学理论、公安执法法律理论以及警察执法实践需求的指引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适合警务技战术特征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师生共同学习、训练和研究具有实战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警务技战术知识体系;综合应用警务技战术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解决警察执法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基于实战需求,又具有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警务技战术意识,使学生对技战术能够活学活用;警务技战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勇敢、责任、坚毅等优秀品质,建立正确的从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警察的岗位上依法、安全、有效、合理地进行武力执法控制。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建设应该从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着手。师资是“金课”实施的主体,课程是教学的载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助力手段,制度保障是长效动力源泉。

(二)基于“金课”建设的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特征

警务技战术是指人民警察在现场执法中,根据法律法规,运用安全理念和战术意识以徒手、警械、武器、战术为基础进行警务执法活动的专业能力,[8]即采取依法、合理、安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完成任务的方法。公安院校在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新时代公安教育规律和发展方向,结合警务技战术执法实践,从本质上把握课程特征,使教学抓住关键环节,让教学效果产生最大效益,才符合国家“金课”建设“两性一度”的要求。

1.教学实战化特征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提升公安工作整体实战效能和核心战斗力,并确保高效稳妥处置各类重大突发案事件,[9]公安部也在2019 年8 月再次部署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全警实战大练兵,因此,公安技能实战化训练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公安工作的迫切需求。公安教育领域一直坚持实战化训练改革,而警务技战术是人民警察在现场执法中的处置技能和战法,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和激烈对抗中对付犯罪嫌疑人运用的操作技能,使用过程中充满了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同时警察在心理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依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10]也充分说明了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是为警察实战执法武力使用服务的,那么教学中就应该以实战化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服务实战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学中时刻应将“练为演”转变为“练为战”[11]。从实战角度出发,可将教学实战化特征归纳为“实用性、管用性、够用性”[12]三个特点,实用性是指在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选取人民警察执法急需的内容,从执法实践中总结技战术需求。教学工作应以新时代不断变化的警察执法需求为依据,设置实用性强的内容与方法手段,避免盲目以国外新颖的技战法为改革依据,基层民警需要实用性,不需要脱离国情、民情和法情的技战法。管用性是指警察在执法中技战法运用简单有效,并且易于熟练掌握,在教学中应着力打造去繁化简、简单有效的技战术。够用性是指教学内容以实战需求为限度,以警种特点为依据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把庞杂的警务技战术教学内容按警种、按实战需求精准设计,也就是需要掌握的一定要精,不需要掌握的没必要增加负担。

2.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特征

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的技术、技能、战术动作学习过程应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规律,应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从警务技战术学习整体过程来讲,在教学中应遵循系统性、渐进性和整体性。[13]系统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警务技战术课程整体思维与设计,把握课程内容的层次递进关系,建立系统的教学过程,保证技能、战术学习的连贯性与互助性;渐进性是指警务技战术学习的过程应始终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过程,逐渐形成“安全理念、战术意识、技能、战术”四位一体的技战术运用能力;整体性是指技战术是分模块学习的,但实践应用环节应将它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模拟执法环境下的技战术应用能力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警务技战术单个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一般要遵循运动训练学角度的泛化、分化、固化、自动化四个阶段。泛化阶段是指对警务技战术运动技术形成感性认识,对技战术的动作本质缺乏理解,错误动作和多余动作较多,且易受外界干扰;分化阶段是指经过不断技战术动作的强化练习,对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理解与认识,技术动作基本掌握,错误和多余动作减少,但受到外界新的刺激很可能又出现错误或多余动作;固化阶段是指通过反复练习技战术动作,技术动作完全掌握,技战术动作标准,即使外界干扰也能正确地完成;自动化阶段是指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技战术,熟练掌握技战术动作,形成肌肉记忆与条件反射,并应对环境压力的变化,自动识别与应对的技术动作,俗称“本能反应”。警务技战术的这一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地强化重复练习,在体育训练学中有“万次动力定型原理”,即指1 经过一万次以上训练即可形成肌肉定型,这也充分说明技术动作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3.理论与实践结合性特征

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技能、战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理念与意识的支配,在教学中要将“重技战术动作、轻理论教学”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警务技战术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安全理念、战术意识、技战术运用原理、执法规范化意识、法律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层面,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通过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警务技战术理念,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检验理论知识,使学生养成安全、规范的技战术,并提高学生现场应变处置能力。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理念指挥行动,在教学效果上应使学生形成行动安全理念、武力使用行为战术理念、武力使用规范化理念、技战术灵活运用理念,这样才能使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活学活用,才能使警务技战术的运用有灵魂,才能在实战中形成“依法、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置效果。

4.法律性特征

警务执法活动的前提是依法执行。只有依法运用警务技战术才能有效避免警察因执法不规范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法律的制裁,充分保障警察权益和执法行为的安全,必须要将其贯彻于整个警察执法的全过程。[14]警务技战术中徒手、警械、武器等武力控制技战术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否则就不是有效的武力使用。因此,在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应依据法律条件,按照法律程序使用,这也是教学的重要特征,否则就偏离了警务技战术服务执法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在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应将武力使用原则、条件、程序以及停止使用等内容贯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中,使学生运用警务技战术按照法律来实施,将“会技术,不敢用”的教学效果,转变为“会技术,也敢用”的教学效果。

5.安全性特征

安全性是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积极地掌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安全性特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器材等环节上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减少学生受伤比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警务技战术教学的安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练习技术动作本身存在人身安全隐患,警务技战术中的拳腿摔技术、警械使用技术、战术动作技术、武器使用动作技术等内容均属于运动技术范畴,人体训练过程必然存在运动损伤的情况,在教学中应遵循技术的形成机理与学生特点来设定适宜的训练技术动作;二是警务技战术场地器材的保障情况易出现安全隐患,包括运动场地的生均面积情况、保养维修情况、器材设备使用寿命和保养情况,重点检查障碍设施、警械、枪支、单警装备、战术设施以及器材设备的安放位置等是否满足安全需要,在教学中场地设备、器材的安全是警务技战术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三是实战场景的对抗演练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实战演练是按既定的场景演练,是一种对抗演练,包括身体对抗、警械对抗、武器对抗、战术思维对抗,对抗时可能会出现“多人对一人”“冷兵器”对抗、武器对抗,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危险因素,而且模拟训练越贴近实战,学生理解与感悟就越深,在教学中应考虑安全模式下的对抗演练教学模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环节都要将安全作为首要要素来考虑,并对课程进行整体安全设计、单个技术动作分析、场地安全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安全有效的教学。

二、问题导向——以制约效能的主要问题为引导

(一)警务技战术课程存在制约因素

1.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满足警察实战化需求,限制学生实战能力提升

当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与实战脱节,训练同需求脱节[15]现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管用性、够用性”教学特征体现严重不足。实用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中散打拳、腿、摔或跆拳道、柔术等竞技性技术较多[15],缺少警察执法实践与执法控制理念结合的内容,这有悖于警察掌握警务技战术的初衷,这种竞技技术在实践执法中实用性不强,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竞技运动的目的是击败对手,它采取的方式是以击打为主,而警察执法是为了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以控制其犯罪行为为限度,以“最小武力”原则处置为最佳,因此,它的技术区别于竞技运动技术,它是为执法实践服务的。二是警械使用技术很多是军事教程[15],与基层执法实践环境相脱节。教学内容中击打的内容多,简单实用的控制内容少,与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结合的应用训练内容少,因此出现“会技术,不会用”现象。三是警察武器使用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射击、精度射击[15]和少量的应用射击内容。笔者在对民警武器使用的访谈中发现警察使用武器,一般是有准备情况和突发情况,而武器使用中大部分是在弱光情景下、突发的快速射击和对运动目标使用,另外还有很多警察对是否可以使用武器的情景判定不准确,导致“不敢用”现行的教学内容与实战需求脱节,导致不实用。四是警务战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来源香港警务战术理念、战术动作、战术配合等,但缺少执法地域、环境、执法依据等的综合运用,案例演练也与实战环境相差太多,大多数教学是在“演”,而非“练”,很热闹,但不实用,借鉴的教学内容固然有好的方面,但不可照本宣科,警务战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有通用的内容,也要有符合执法地域环境、执法实践等的特殊内容,切不可千篇一律。管用性主要体现在警察执法中使用效果明显,而现在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于竞技内容、军事内容、外警培训等,缺少执法实践需求的总结,因此在执法中就存在着很多教学内容根本不管用的现象,如警察空手夺白刃等。够用性主要体现在执法实践需要为限度,而当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很多内容是竞技、军队、外警的教学内容,脱离我国的执法环境与实践需求,学习了很多精彩绝伦的技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发现根本用不上,警察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更有用的技能上尤为重要。

2.课程未充分挖掘思政育人优势,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强调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16]这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是从事高等教育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体育课程融知识、技术、体能、技能、情感、道德于一体,以基于“身——心”结构通过直观方式(非言说性)实现对世界的把握,以运动认知为基本形式的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无法取代的地位。[16]而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具有体育课程教学特点,同样也具有体育课程育人价值,区别在于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是为警察执法服务。警务技战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忠诚、、团结、合作、坚毅、顽强等品质。这些教育元素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教学中,不过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警务技战术课程技能教育,弱化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无规划、无层次、无引导、无深入”,未充分挖掘警务技战术课程思政育人优势,未达到预期的课程育人效果。

3.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限制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

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内容多、学习过程具有复杂的过程性特征,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形式包含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实质上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警务技战术第二课堂一般包含群体活动、运动队竞赛与管理、课前课后预习与复习、讲座四个内容。目前,群体活动呈现“无序、无指导、无保障、无引导”的现象;运动项目竞赛体制不健全,未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课前、课后没有教师引导预习和复习;开展的警务技战术讲座无规划,缺乏系统性,未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可见,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形式还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并未起到有效的辅助教学。

4.课程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安院校课程教学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关注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符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现行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教学存在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等方面,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上,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技能主观能动性差。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理解能力、运动技能现状、学习运动技能认知情况、运动心理类型、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学生的反馈等,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只会认真模仿技术动作,但懒于分析技术的形成机理、应用对象的差异性、与其它技术的关联性等,呈现出“会单个技术,不会应用,更不会技术间转换”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就不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警务技战术课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不能实现课后自主训练学习,不利于第二课堂开展,也无法达到警务技战术技能的固化和自动化水平,无法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5.课程综合应用实践性不足

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属于综合应用范畴的课程,一般包含警察体能、警察防卫控制、警察武器使用、警务战术四个课程内容,课程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交叉,互为影响。但目前仍以知识储备的课程范式为主,各自为政,割裂了技能运用的特点,[13]未形成课程之间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关联的整体性教学效果,不利于实战情境模拟教学实践。

6.课程考核评价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激励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7]大部分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考核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考试成绩由期末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构成,按权重比例计算,未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平时成绩的评定依靠教师主观定性评价,成绩的评定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三是考核评价内容单一。考核评价中缺少技能应用考核、理念考核、意识考核,直接导致学生重技术训练,忽视理念、意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思考与训练。四是考核评价对象缺失。警务技战术类课程第二课堂中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参与群体活动和竞技活动等未列入考核对象,限制了第二课堂的效果。

(二)教师效能不能满足“金课”建设需求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在“金课”建设中负有首要责任。[18]警务技战术教师队伍水平是“金课”课程发展建设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金课”的教师应从综合知识水平、实战能力水平、业务能力水平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在综合知识方面,警务技战术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不但包含技术、技能,还包括法律知识、指挥与组织能力、思想政治修为等通识知识,既教学生技术本领,也将以“立德树人”的思想去育人,而目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教师一般来源于体育院校、军警实战部门等,[19]对法律知识、实战指挥、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等知识理解与学习不够深入,不利于培养具有通识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现阶段警务技战术一般包含体能、防卫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警务战术等课程,教师各自教授专项课程,未以“互为关联,互为服务”的整体性思想去改进教学,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单一的课程教学不利于警务技战术系统性学习,也不利于技术技能在实战中的综合应用。二是在实战能力方面,教师实战能力是公安院校教师实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环节,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目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教师大多来源体育院校,他们中不缺乏技术技能精英,但是缺少警察执法实践经历,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形成与实战的无缝对接,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执法,从执法中吸取实战教学的精髓,领悟实践执法需求,才能从实战角度提升学生实践执法能力。三是在业务能力方面,业务能力是指教师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警务技战术水平不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公安院校大部分警务技战术教师来自体育院校毕业,警务技战术的学习形式一般是工作后“老教师传授新教师”“警务技战术业务短期培训”“入警和警衔培训”“自我研究学习”等,这些形式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浅、粗放式讲授,而警务技战术的学习过程又具有复杂的过程性特征,需要长时间、精细化地训练才能形成自动化技术技能,这导致很多教师警务技战术掌握得不是很精通,进而影响教学水平。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不足,将影响教学效果。芬克认为,教学是复杂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此方面的培训。[20]当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教师有关教学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主要是教师岗前资格培训、网络教学短期培训、教学讲座、线下短期教学培训等形式,教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学情分析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但是从警务技战术专业特点研讨的教学方法、学情特点、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地提高警务技战术特点的教学能力水平,限制了警务技战术教学效果。

(三)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合度不足

以第五代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1]现代信息化技术助力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符合高等教育信息化2.0 规划。公安院校也尝试开展微课程、慕课、多媒体、虚拟仿真、网络信息等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趋向高效化与多样化发展。[22]但目前,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警务技战术教学中“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还不够深入,面对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中单一授课模式、实战情景难以模拟、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与指导不够精准、教学内容不直观、学情分析不足等问题,还未充分挖掘出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课程建设的实质性进展。根据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特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优势,从不同角度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动态地表达警务技战术科学知识内涵,对于优化警务技战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3]

(四)课程质量制度和资源驱动动力不足

公安院校建设一流的课程需要长期努力,科学、客观的长效机制,能够生成教师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是公安院校“金课”建设的必然之路。课程质量驱动主要体现在制度驱动和资源驱动两方面。

制度驱动“金课”建设是指高校通过完善有关课程、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制度来驱动“金课”建设。[24]由于“金课”概念是2018 年提出的,2019 年提出了“双一流”建设,针对高校“金课”建设的长效机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无较好的样板型制度,但公安院校一直在努力改革与创新课程建设,以适应公安工作、教育理念的变革,现行的驱动机制不足以支撑“金课”建设,不足以驱动教师、学生内因改变,只流于形式上的高质量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警务技战术课程制度系统不全面,缺乏针对该课程特征的编制、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二是对警务技战术课程制度的内容还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大多数公安院校是统一按学院的课程制度建设,警务技战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未做严格规范,而对一些形式上的环节却做了过度规范,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主动性。三是课程建设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定性的人为评定机制势必影响教师课程建设动力。四是课程建设中教师奖励与鼓励机制不健全,未形成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物质奖励等有效激励制度,不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是课程建设中学生参与制度缺乏,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

资源驱动警务技战术“金课”建设主要是公安院校需要优质的人、财、物等资源来支持“金课”建设。总体来说,目前各公安院校资源难以驱动警务技战术“金课”建设,主要表现在“重物轻人、重硬件轻软件、重购置轻使用”等方面。“重物轻人”一般主要体现在院校资源主要投入到物质建设,而用于教师、学生的激励、培训等比例很少,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加重要,人的投入也比物的投入更为根本;“重硬件轻软件”建设主要体现在重点开发硬件,轻视设备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如警务技战术中重视射击场馆、战术指挥场馆建设,而轻视或者忽视对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研制、图像识别技术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研制投入,课程改革中的实战演练难、安全系数低、环境难以模拟等瓶颈还是没有实质性改善;“重购置轻使用”主要是体现在只关注购置,而非注重应用。场馆、设备只是教学的场所与条件,但绝不是教学内涵的关键要素。只有科学、合理、公平地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而这需要完善的课程建设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支持。[24]

三、提升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金课”建设效能路径

(一)多维度深化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设计

1.优化配置课程,提升学生现场执法武力使用能力

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应该是实践应用类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应该体现在警察现场武力执法处置上,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在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中将体能、防卫控制、武器使用、警务战术等内容分开学习,便于教学与训练,而在实战中它却无法分离,警务技战术的课程体系本质是一个整体,各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互为制约的(见图1),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有利于优化课程配置,形成合力教学效果。

图1:警务技战术课程关联图

图1 为警务技战术关联构成图,包含现有的警务技战术四门课程,按照警察体能、防卫控制、警察武器使用、警务战术的顺序开展课程教学。首先,警察体能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技战术都不稳定,警察体能课程应包含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所谓专项体能就是指适应警察工作环境的体能和警务技战术所需的体能;其次,防卫控制和警察武器使用都是技能课程,课程内容中语言控制、徒手控制、警械控制、武器控制技能随着执法情景的变化相互之间随时转换;再次,警务战术课程内容贯穿于整个技能课程教学,也就是防卫控制与警察武器使用中是有战术意识、战术思维、战术策略的;最后,学习这四门课程为了使警察达到“依法、安全、合理、有效”地进行现场执法武力处置,实现警务技战术教学与实战的无缝对接。通过对警务技战术课程关系的剖析,建议在课程配置上进行改革:一是掌握其内在关联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要孤立,要有整体性思维;二是重视警察体能建设,尤其是专项体能的训练开发;三是警务战术思维、方法贯穿技能学习全过程;四是开设警务技战术综合训练,以案例推演教学,提升学生现场武力执法综合应用能力。

2.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内容应立足实战化、思政化、安全化的职业需求,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1)实战化。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内容实战化应紧紧围绕着“实用性、管用性、够用性”的原则设计。一是以简单实用的控制技术为主,兼顾击打技术,突出“最小武力”原则处置;二是更加注重技战术实战应用程序的教学设计;三是以职业需求设定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删掉花哨、好看但不实用、不管用的技战术;四是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不可盲目设定过多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熟练掌握,达到“精品”效果,舍弃泛泛掌握即“一般产品”效果;五是国际执法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摈弃外来理念就是好的观念。

(2)思政化。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要牢牢把握对党忠诚这一建警之魂。[25]这就要求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政治建警的要求,同时,这也符合教育部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总要求。可以说,新时代警务技战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务技战术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思政教育内容在警务技战术课程中要实施规划,在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设计中要规划设计好,不能流于形式;二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特点,精选思政教育元素,将忠诚、团结协作、职业精神、合作、坚毅、顽强等能够体现体育技术课程特点的内容作为重点;三是教学形式上,要有导引的部分,通过警务技战术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能喧宾夺主,以致于警务技战术课程无法正常教学;四是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时加入思政元素、综合演练时加入协作、职业精神等元素。

(3)安全化。警察学习警务技战术内容主要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现场执法任务。警务技战术课程的安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施中要牢牢把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安全性特征,在教学内容选取与设定时,要把技术动作安全性、场地器材安全性、综合实战演练安全性进行预先优化设置,并设置安全防范与处置预案,确保课程能够安全、顺利地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要实现其课程目标,必须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拓展其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的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26]警务技战术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讲座等。警务技战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要是利用线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法律依据、运动技术的辅助练习、运动技术的巩固练习,方法手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布置任务和上传资料,学生完成预习和巩固任务,以文字、视频资料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反馈问题及时修正教学内容。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讲座是课外教学辅助环节。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规范警务技战术课外教学建设,能够有效优化其教学职能,改善警务技战术掌握不熟练的现状,丰富其教学形式。规范思路应突出:一要转变教师“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同等重要”的思维;二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课外教学各模块的实施、考核评价、保障、引导、激励等长效制度,保障课外教学效果,激励教师深入研讨课外教学热潮;三要在课外教学模块采取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自由设计与发展的平台,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4.以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主的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27]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引发学生学习为目的,重视学习效果,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范式”相对应的新教育教学范式。[27]以学生为中心的警务技战术课程定位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进而培养学生警务技战术现场执法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环节充分思考学生主体参与性、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实施,将培养学生警务技战术核心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分析自身技术的形成原因与改进方法、分析技战术的法律依据、分析如何在执法环境中有效应用、分析技术间的转换应用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有效主动学习策略中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开展分组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激励机制、针对性反馈、分享机制、竞赛机制、成功机制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是国家对公安院校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战训合一”的重要实施手段,它将课程中教、学、练与战融为一体,它们的关系是递进的、相互依存、互相融合的关系[28]。在以“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施考核评价,更能凸显考核评价的反馈与激励效果,也更充分发挥了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首先,在“教与学”评价中应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是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在评价中以竞赛、激励、对抗、通关、案例演练等形式开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认可学生技能学习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首先,在技术技能评价上采取定量评价,制定详细量化评价标准,这样学生既明确训练目标,又可以用标准来衡量技术技能练习水平。而在学生警务技战术意识、理念、综合应用能力评价上采取定性评价,量化的标准无法考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其次,在“练”的评价中要将评价对象拓展到第二课堂上,要将第二课堂中的课前预习训练、课后复习训练、参与群体活动训练和竞技训练纳入考核对象,让第二课堂教学位置凸显出来,提高学生自主训练意识,进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最后,在“战”的评价中,要突出对技战术应用的考核,增加警察现场执法理念、意识、处置程序、现场应变能力、依法处置能力的考评,体现“教、学、练”为“战”服务,以“战”考评,不断改进“教、学、练”的内容以及方法手段。

(二)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构建实战和业务学习交流平台

1.建设高效能的警务技战术教学团队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保证[29],公安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建设是教育教学发展必然趋势,而在警务技战术课程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金课”建设必然途径。警务技战术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立应以“教学、科研、实战服务”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课程的限制,组建成有课程带头人、有业务实战教官、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学团队,其中包含体能、警务技术、警务战术、法律、思政等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应建立明确的选拔聘用机制、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科研规划等,逐步形成回归教育初心,潜心研究教学的“实战与理论”结合、“专项与通识”结合的精英教学团队。警务技战术教学团队的建立有五方面益处:一是打破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教师综合知识的应用,加强技术技能的应用层面;二是有利于课程之间“优势互补,互为服务”形成整体性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三是有利于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加强科研服务教学效果;四是有利于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传、帮、带”共同成长;五是有利于强化实战与理论的结合,使教学更贴近实战。

2.构建“实战+教育”的校局互动平台

警务技战术教师个人实战能力是实战教学开展的基础。公安院校应积极构建“实战+教育”的校局互动平台,提升教师的实战能力。“实战+教育”平台具体做法是:建立“1+3”教师实战教育模式和外请实战教官兼职教学,“1+3”教师实战教育模式是:下派公安实战部门锻炼1年,以提高教师技战术与执法环境、法律依据、执法程序的融合能力;3 年中将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将执法工作实践与技战术应用充分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而采取3 年1次实践下派锻炼,主要是使教学不脱离动态的社会环境、执法环境,也有利于教学内容不脱离实战需求,能够达到与时俱进,这种“实战+教育”的实战能力提高模式,是以实战为指导开展教学,始终能够保障师资能力是紧贴实战需求的。外请实战教官能够实现“人才共用、人才同育和实战需要”的互利双赢[30],公安院校应建立外请实战优秀教官的长效机制,从课时津贴、职业发展、科研条件等方面加强待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其实战教学效能。

3.构建提升警务技战术教师业务能力平台

公安院校应针对警务技战术师资水平,制定合理的长期、短期业务提升规划,按教育5年规划为一个大周期,1 年规划为一个小周期实施,大周期内以警务技战术学习层次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提高业务能力,小周期内制定“专项提高年”突破警务技战术单个课程专项技术、技能、理念和教学方面提高为主。“专项提高年”利用寒暑假对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和警务技战术专项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主要是开展有关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学情分析的特点等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项警务技战术培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警务技战术理念、技术、技能以及战术水平,而集中开展培训能够有效克服运动技术学习过程性特征的束缚,有效提升教师技能培训效果。学期内培训主要以外请专家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短期业务技能培训、线上教学和专项技能讲座与培训等形式开展。

(三)以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助力警务技战术“金课”建设效能

公安院校要探索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精心梳理好课程知识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新技术手段,建设知识导向、问题导向、实训导向的课程体系。[31]结合警务技战术教学中的短板和特征,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助力教学效果。

1.以人工智能技术充实警务技战术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32]模式,主要以“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和“图像识别技术的辅助教学系统项目”展开建设,这样能够充实警务技战术教学模式,破除实战化的壁垒,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能够解决警务技战术教学中模拟实战化环境、组织的复杂性、武力的危险性等诸多现实困境,进而实现贴近实战场景的有压力的武力对抗教学训练。图像识别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一是流水作业完成教学中技术的错误指导,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实现人眼无法准确捕捉到快速运动模式下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精准化教学指导;三是利用后台数据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数据分析,快速找出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辅助警务技战术教学

公安院校应加强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创建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还可以利用在线课堂、钉钉、微信、智慧树、雨课堂等平台以微课、慕课、文字与图片等形式,开展专业知识与警务技战术有关法律知识、与警务技战术训练相关的典型人物、与警务技战术思政教育等相关内容的预习、巩固与拓展,有效地形成线上辅助教学,解决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不断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3.以大数据为依托,开展学情精准分析与评价

公安院校依托大数据开展学情分析与评价是科学化精准教学的必然趋势。开展学情分析主要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技术掌握情况、错误技术动作形成原因、学生对警务技战术理念的理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情况等,这些数据的科学反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经验式教学、对学生需求无视等情况将因大数据分析而改变。在开展学情评价时,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把信息技术与评价过程有效结合[23],可以利用信息化数据掌握学生课堂表现、测验成绩、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情况、课后训练视频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随时提供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教学改进方法,使教学评价形成适时、动态、准确、调整的有效督导评价机制。

4.以现代信息化指挥中心为平台,提升学生实战中信息沟通能力

警务技战术综合训练应在大数据信息化指挥平台下形成“勤、指、情”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实现与实战无缝对接。目前公安院校基本都运用信息化指挥中心开展教学,但缺少指挥现场武力执法实战环节。公安院校增加信息化指挥中心与武力执法教学的益处有:一是可以使学生在信息化指挥平台上提升指挥能力;二是能够通过大数据平台、视频平台、研判平台及时掌握动态的情报信息,反馈给现场处置的警察;三是通过指挥中心对警察现场执法环节进行监督与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处置方式;四是学生通过演练学会与指挥中心有效沟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学会协同其它警种开展有效的综合现场处置。

(四)构建全方位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建设驱动制度

1.构建完善的课程制度,有效推动“金课”建设

警务技战术课程制度的完善在内容上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客观性、激励性和系统性,并起到长效推动警务技战术课程“金课”建设。所谓针对性是指课程制度建设时,要把握警务技战术课程教学特点设置,而不仅仅是依靠高校整体课程建设制度;实用性是指在课程制度建设上要摒弃过多形式上的规范,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给予警务技战术课程建设精准的扶持与助力;客观性是指课程建设要有客观的科学评定标准,量化的评定标准能够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动力;激励性是指课程制度要形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奖励和鼓励机制,明确职称晋升、评优、物质奖励等有效机制,有效促使教师主动创造“金课”和学生主动参与“金课”;系统性是指在课程制度的建设中,要把握警务技战术课程特征来编制、设计、实施、评价,应有整体性思维,杜绝片面的、单一的课程制度。

2.资源驱动转为制度驱动,优化资源配资

公安院校有关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存在“重物轻人、重硬件轻软件、重购置轻使用”的现象,无法有力驱动警务技战术“金课”建设。只有将资源驱动转为制度驱动,通过制度的规范才能更好地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并不断引入合理、优质、实用、有效的资源。资源的制度驱动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师资的经费投入比重,用于现有教师培训、外聘名师、引入高水平教师、激励学生的投入。二是软硬件双向推动,动态提高技术应用。警务技战术课程所需的场馆、设施等硬件条件是开展“金课”建设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必须运用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来实现与实战无缝对接,提高教学效率和安全系数。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功能。现有资源和购置资源均应最大化发挥其功能,用制度加以优化,发挥其资源优势为“金课”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金课技战术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