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峰
设计:OMA
地点:美国洛杉矶
时间:2015/2022 年
规模:5109m2
初看这个作品,其外观并没有给笔者留下太好的印象,原因是其几何形式感太强,设计动作比较夸张和刻意。其立面眼花缭乱的几何图案,甚至让人产生伊斯兰建筑的联想。但通过仔细研读,发现其设计思路还是很有讲究的。尽管这种过于直白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设计路数并不合笔者胃口,但其清晰的设计操作和构思过程,却可当作理想的教学案例。
项目位于洛杉矶威尔榭大道北侧,场地内原有一座犹太会堂,新会馆是老会堂的附属设施,用于容纳犹太社群的聚会和交流活动。老会堂为集中式构图,主体空间平面为八边形,纵横双轴对称,上覆穹顶。新会馆场地紧邻老会堂(图1),新老建筑的关系,则必然成为设计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图1: 场地与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
新会馆的设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一个方盒子的一系列操作。方盒子几乎占满了整个场地,其高度与老会堂穹顶之下的鼓座高度相当。为了尊重老会堂,方盒子面向老会堂一侧的立面向与老会堂相反方向倾斜,而临街一侧立面保持垂直(图2);与此同时,方盒子的另外两个面以同样的角度向主干道一侧倾斜。如此操作,既消除了与相邻建筑的紧张关系,减弱了老会堂与新会馆之间夹缝空间的压迫感,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在新会馆主入口前形成一个有遮蔽的缓冲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方盒子三个面的倾斜处理,生成了一个虽有点怪异但视觉变化非常丰富的几何形体,新会馆也由此获得了与老会堂和而不同的独立身份。
图2: 新会馆体量的退让处理
接下来,继续对这个变了形的方盒子进行操作。从形态构成上分析,老会堂在穹顶之下的部分被竖向划分为三段;对应于此,新会馆内部空间也被竖向分为三段(图3),并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挖空”操作:下段沿纵轴(Y 轴)挖去一个拱形体,形成入口通道;中段沿X 轴挖去一个梯形体,正对老会堂的侧翼;上端则沿Z 轴垂直挖去一个圆柱体,在屋顶上形成一个下沉庭院(图4)。有意思的是,新会馆的三段式“挖空”操作分别对应了老会堂的纵横双轴与穹顶的关系,并且下、中、上三段空间的主色调分别是红、绿、蓝,这莫非隐喻了“地、人、天”三界?
图3: 老会堂与新会馆的“三段式”对位关系
最后看表皮处理。新会馆“三段式”的空间操作在内部是相互贯通并且可以感知的(图5),但在外部并不可见。整个方盒子的表皮被一种六角形墙板单元完全覆盖,形成一种均质且复杂的图案肌理。通常可作为尺度指示物的窗户,被组合到六角形墙板单元中,变成了图案的一部分,因而使整座建筑失去了尺度感;而正是由于这层无尺度感、图案化、均质化的表皮,为其形体的中间挖空和边角转折创造了自由。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六角形墙板单元表面采用相同的条纹肌理,但安装角度不同。在阳光照射下,材料表面因沟槽阴影宽度不同而产生了微妙的色差(图6)。这种以简单手段获得丰富效果的做法值得点赞。
图5: 新会馆剖面图
图6: 墙板单元组合示意图
综上可见,这件设计作品有着很清晰的解题思路,很好地回应了项目的特定条件和要求,并转化为相应的空间操作,因此它也获得了无可置疑的原创性,在新老建筑关系的处理上堪称教科书级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