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73)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到重要日程。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是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和准则。其中,研究探索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发挥课堂教学在理论武装、政治引领以及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即解决好思政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和题中之义。
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缘起和根本推手[1]。早在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的要求[2]。高校思政课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和科学权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其现实的不足和局限,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均使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授课对象却存在较大区别,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的学情。高职生源近年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招收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招收参加单考单招的学生,还招收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思政课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理论逻辑框架,还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相符。同时,高职思政课教学时数与教材体系存在着矛盾。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按照公共课课时安排,一般每周平均2 课时,一个学期36 课时。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难以完成全部的理论讲授并且达到讲得透彻、效果良好的教学目的。
思政课教材要根据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重大理论发展适时进行调整,最近的两次修订是在2015 年和2018 年,中间相隔三年时间。现实的理论发展情况是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速度远超思政课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思政课的内容讲授就需要及时将这两次关键会议的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决议恰当有效地融入教学当中。
如何将这部分内容讲好讲透,首先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下大力气把理论架构、内容要点、逻辑关系研究到位,这样才能讲授得学理清晰。再者,需要将现有的课程知识点与新理论有效融合,紧跟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释疑解惑。最后,还需要适时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时间段进行讲授。
思政课教材的每一次更新,在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逻辑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教学也要与之相适应。教材的知识更新不多,进行局部、小范围的教学调整即可。涉及范围调整和内容更新较多时,就需要进行整体的全方位重构。比如,2018 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全部修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七章内容的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再学习、再认知,理顺其系统的逻辑关系,重新梳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设计恰当的讲解思路,补充理论的支撑材料,转化为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对于未修订的知识内容,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整合,以适应整本教材的教学逻辑要求。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归结到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伟大飞跃。这样,教材各部分内容实现了整体框架下的有机联结,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逻辑脉络清晰自然。
第一,当前高职学生主体为“00后”,对于他们来说,思政课讲授的理论大多属于历史的范畴,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去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和认知上就存在困难。
第二,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思政课教材中的抽象政治概念和逻辑表述,学习起来同样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把更多形象化、具体化的与理论紧密衔接的现实内容充实到教材内容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知。
第三,近年来,伴随“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实施,高中阶段学生出现了选科情况。在高中阶段没有选择思政课,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学习基础,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也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教材体系必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体系,解决教材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打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鲜活课堂。
思政课教材体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重大理论和方向问题,教学体系是把教材体系所贯穿的主要观点、内容如何转化成学生的知信问题[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研读和挖掘教材本身,还是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都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探究。
第一,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在教材主体内容下,根据实际学情、教学目标、课时数,或是完全重新建构,或是适度增减内容,重新确立教学的知识框架。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部分内容加入到教学当中。在具体理论讲授过程中,应增加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放在所处历史阶段去认知和理解。同时,需要合理设计教学专题,并兼顾其理论逻辑和现实发展,最大程度地将教材体系的核心内容全面呈现出来。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教材中的理论语句深刻理解和剖析,挖掘和解锁出深层的知识点、隐含的知识关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不是枯燥的,其中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观点论述较为晦涩难懂,只有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每一处用词、每一个概念、每一次论断都有其现实依据。例如,“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在讲解中给学生具体呈现出这一思想哪里实现了重大突破、哪里呈现了重大创新、哪里取得了重大发展。将现实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补充教材体系的不足,同时将理论讲深讲细,让理论接地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理论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距离并不遥远。
第三,及时将时事政治和前沿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材中,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解决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的知识点,在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讲授。一是用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适用案例对标理论讲解,引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是真正有用的。二是将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合、补充到教学当中,讲清楚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紧跟时代脉搏,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理解遇到的现实问题,帮助青年学生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大势,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使命。
第一,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4]。思政课需要借助影片视频、历史事实、现实案例、生活实际还原到学生能够走进的具体情境,引发学生自觉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学体系需要依托教材体系,以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教学知识点展开讲授,并将教材与问题紧密结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去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主动发问、思政课教师连环式提问、小组讨论、观点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清晰明了。
第二,思政课教材体系独特且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特征[2],课程讲授要紧密与现实生活相联,为青年学生解答身边的问题,引导高职学生看待政治问题时从个人角度提升到国家角度,这样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感受就会发生深刻变化,探索和研究理论的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理解和认知会更加深刻。同时,要有目的地开展观点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青年学生从爱国的基点出发,着眼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去看待目前所面对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不再为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而学习,而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从而能够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
高职院校思政课讲授不同于本科院校,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环节着力研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学生认知水平来建构教学体系框架。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对高职学生应侧重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思政课需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能够知行合一,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即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的同时,要重在加强行动要求,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行动能力突出的优势,从思想和行动上强化其理论养成。
第二,在教学重点难点方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不能避重就轻,不能以牺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前提。上面提及的教学目标不是降低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要求,而是通过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中随意忽略教材体系本有的教学重点难点,只追求学生兴趣喜好、思政课教师知识擅长,却失去了知识理论的本原,这绝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教学应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理论体系去把握[5]。另一方面,要在坚持理论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取舍,现实案例、实时数据、形势政策是教学体系的丰富支撑,脱离了教材体系中的理论知识体系就是无源之水。
第三,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坚持“八个统一”的根本遵循,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政治内涵,通过知识传授引导价值认同,通过批判分析站稳政治立场,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隐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直观性、体验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在教学语言上,要积极推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当前的高职学生主体是“00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性使用青年学生熟悉的网络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精斟细酌措辞、造句,注意把控语调、节奏,该幽默的地方轻松活泼,该深思的地方语气中肯,张弛有度,不拘一格。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得“有知有味”,学生才会觉得“有滋有味”,这样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