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利,王振龙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目前世界已进入“创”时代,创新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因此,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力、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2-4]。双创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和系统工程,兼具知识、能力、素质三种教育属性,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双创实践是双创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双创能力的具体途径[5]。科学构建双创实践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双创实践育人效能,进而实现双创教育的目标。因此,开展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和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笔者基于调查分析,总结了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育人的突出问题。
从决策层面来看,部分农业高职院缺乏双创教育研究,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和自身转型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双创教育改革未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没有将其作为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任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专业教师将“双创教育”(针对“人”的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混同于“双创的教育”(针对“事”的教育,即教人创新创业),片面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培养“小老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少数学生创业得不偿失,因而缺乏参与双创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导致“专创融合”停留在口头或浅表、存在双创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多张皮”现象。从学生层面来看,对基于人格、“三观”塑造和赋能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双创教育时代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不强。总之,农业高职院校的师生普遍缺乏双创意识,对开展双创教育存在认识偏见,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成效。因此,有效破解决策与执行层面轻视和误解双创教育的思想根源问题,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双创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当务之急。
双创实践体系是双创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应与双创课程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从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双创实践阶段性实施,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创通识教育课程群,大多沿用传统公共基础课的课堂讲授,甚至大班上课,缺少互动环节和实践教学的设计,空泛说教提不起学生兴趣。第二课堂双创实践活动安排随机、缺乏连续性,且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及实践衔接、融合不够。因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周期较长,且周期内各阶段生理差异明显,导致农业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难以统一,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二是双创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参赛动机不纯。双创实践主要局限于校内双创大赛、专家讲座和优秀实习生、毕业生报告会等,学生盲目、消极参与课外双创实践活动人数占比较高;双创大赛学生覆盖面小,不同程度存在“为赛而赛”的功利性,赛事的育人价值折损严重,甚至对诚信教育、价值观教育起到负面作用。三是双创实践项目存在行业比较集中、科技含量偏低、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例如,“大创项目”更多集中于服务业,与所学专业及其行业脱钩,科创项目占比不高;参赛项目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同业竞争压力大,加之教师创业指导服务能力与学生创业能力弱,导致实践项目低水平、创业成功率较低。总之,双创实践体系缺乏系统设计,实践内容设计不科学、层次与结构不明晰,实践主体和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的特征体现不充分,一、二、三课堂衔接不畅,双创实践没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需要场地、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作保障,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是缺少双创实践平台。农业生产类双创实践项目大多需要在室外露地或设施条件下进行孵化,并且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客观上与专业实训存在场地使用的竞争关系。此外,校外双创实践基地数量偏少、有名无实。因缺少双创实践平台的支撑,导致孵化环境较差或不固定、孵化项目数量有限、高质量项目产出不多。二是双创管理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多部门管理,缺少上一级协调组织,教学资源整合与统筹使用受限,没有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此外,区以上地方政府虽然投资建设了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或创业孵化基地等服务设施,但入园率和孵化率相对不高,这与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育人资源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三是专业化双创师资不足、指导服务能力不强。农业高职院校从事双创教育的师资以辅导员为主,因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创业经验和系统培训,导致双创实践的教学能力和创业指导服务能力不强。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双创导师,因对双创教育及实践育人认识不到位,加之承担专业教学、科研、基地管理等职责,导致其参与双创教学和创业指导服务不积极、投入精力少。外聘的双创导师虽然水平较高,但真正来校长时间从事双创实践教学和创业指导存在现实困难。双创师资教学与指导服务能力不强,客观上影响和制约双创教育及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四是受传统办学观念和办学经费紧张的双重影响,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双创实践育人无法有效开展。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上述问题,以生态系统理论[6]、协同论为指导,树立“大创业观”[7]和“多元协同”“多育融合”理念,构建出多元协同、开放融合的双创实践体系,旨在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该生态系统由目标与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三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衔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动态平衡的教育系统。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时代要求,确定专业(群)岗位创业导向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籍此选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学习、素质养成、技能操作与能力培养的双创教育内容体系,然后再将专业(群)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拆分、融合重组为双创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基于双创教育宗旨,双创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双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双创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赋能学生高质量就业和自我价值实现。基于不同专业的学情和学生个体差异与诉求,明确差异化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双创实践内容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侧重素质、能力培养,兼顾双创理论知识学习与运用,注重体现农业高职教育特色,遵循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科学序化双创实践内容,并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相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有机结合,导引双创实践育人方向,并随着政策导向、人才市场需求与要求的变化,微调目标、更新内容体系,牵引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随之调整,进而推动双创实践体系建立新的平衡。
结合农业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基于专业(群)的“三体系四阶段”双创实践的实施体系(见图1)。“三体系”是指专业(群)实训体系、双创实训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其中,专业(群)实训体系包括进阶式的专业项目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双创实训体系包括双创通识课堂实践、双创实践活动、双创大赛、“大创项目”和自主创业实践;社会实践体系包括双创类社团活动、“青红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师生协同科研实践和“科技兴农”活动等。“四阶段”包括认知体验、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实施体系设计遵循认知规律,以实践目标为导向,以专业实训基地和双创实践平台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一、二、三课堂联动,“多元协同”“多育融合”,“三分”进阶式施教(即分层、分类、分阶段实施),并与课程教学相协调、与专业实训融合实施,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双创实践育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双创教育紧密融入专业实训体系作为深化专创融合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二是强调双创实践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加大虚拟仿真软件和在线实训平台开发应用,以应对因农业生产周期长所带来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三是实训项目的开发、引进应增强农业行业/产业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对学生的适宜性。四是“多元协同”应做到政校企外协同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师生的内协同并重。五是“多育融合”要以专业实训为主线,有机融入双创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关键是合理确定最佳的融合“切口”。
图1 农业高职双创实践的实施体系
为了保证双创实践育人正常实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支持与服务体系。
1.组织体系
2016 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双创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氛围营造和工作协调,积极构建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双创导师工作团队组成的四级组织体系,并依托产业链、产业园区,政校企三元共建创新创业学院企业分院,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一体两翼”双创教育管理模式。2018 年成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同时设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项目部和教学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院内部的组织架构。此外,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动促成地方政府搭台、校企联姻,实现跨界协同育人。通过持续加强双创教育的组织体系建设,打破多部门管理壁垒,促进了资源跨界整合和专家智库辅助的科学决策,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双创工作格局,确保双创教育与实践体系动态稳定、良性运转。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专题研究和双创教育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活动,进一步厘清了“多元协同”“多育融合”的理论依据,推动形成开展双创教育的广泛共识,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参与双创教育改革和实践育人的内生动力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完善双创教育制度体系和构建“1+N”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就业创业融合,双创实践育人的组织战斗力持续增强。
2.支持与服务体系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加强了制度体系、师资队伍、双创实践平台、创业指导服务四个层面的建设,同时保证双创教育专项资金的有效供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专门出台了7项双创制度,建立了双创激励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协同融合育人机制,并将双创教育成效纳入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和导师本人的年终绩效考核,同时以“大创业观”理念为指导,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由知识教育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升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导师队伍;推行职业导师制、双创导师制,常态化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和“以老带新”“以研促改”,促进双创导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在双创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针对农业高职教育特点,积极推进多功能、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认定30 个专业实训基地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虚拟仿真双创及专业课程实训平台,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多元协同共建青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星创天地、产业学院、创业教育模拟实训中心,同时面向“大创项目”学生团队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及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开发科研小助手和实验室管理小助手岗位、规定教师科研课题必须吸纳3~5 名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等,搭建平台,支撑双创教育及实践有效实施。学校每年设立双创教育专项资金和院长创业基金,积极吸纳地方政府、企业双创赞助资金,统筹用于双创实践平台建设、双创项目与活动开展,以及师生参与双创工作激励,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创业指导服务方面,创新“导师+项目+团队”双创指导服务模式,建立以创新创业学院及其企业分院、职业规划咨询室、星创会社团为载体,以网站、QQ、微信公众号为重要辅助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做到普惠性与差异化、专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相结合。同时,积极营造融合励志文化、农耕文化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通过不断完善双创支持与服务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双创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是新时代高校自身发展、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举措[8]。构建双创实践体系是确保双创实践质量和效率的顶层设计和实施依据。科学构建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实践体系,利于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多元协同开展双创实践,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农业高职院校为高质量做好双创教育及实践育人工作,应树立“大创业观”,以创业心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质量育人、高质量服务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促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