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徐昕,胡安琪,马高恩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眼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且户外运动时间不足,近视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年轻人群体中,近视发生率高达70% ~80%,并且其中20%是屈光度超过6.00 D的高度近视[1-2]。研究发现,高度近视人群患致盲性视网膜疾病和青光眼的可能性更高[3]。高度近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并不会因为屈光状态的矫正而减少[4]。因此近视防控的工作尤为重要。目前临床用于防控近视的主要方法有:不同水平的阿托品、各种光学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等。不同水平的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效果较好但使用其的近视儿童有限,因此适用范围更广且副作用更小的光学离焦镜片对近视的控制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多区近视离焦(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镜片对近视的控制效果比周边离焦镜片和单焦点镜片更好[5]。最新研究显示,DIMS镜片对眼轴的控制效果达到62%,对近视度数的控制效果达52%[6]。近视的发生发展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7]。因此近视控制手段多用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但是DIMS镜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的控制效果还无定论,这也是许多临床医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年龄段近视儿童佩戴DIMS镜片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佩戴DIMS镜片的287例儿童。根据其首次佩戴镜片的年龄分为3组,其中7~9岁100例(200只眼),10~12岁101例(202只眼),13~15岁儿童86例(172只眼)。(1)纳入标准:①年龄7~15岁;②双眼屈光参差度<2.00 D;③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等效球镜度范围为-6.00~-0.50 D;④屈光不正足矫配镜,单眼最佳矫正视力≥1.0;⑤散光度数<2.00 D;⑥病例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有斜视及双眼视功能异常;②有影响屈光发育的全身及眼部疾病;③曾经接受其他近视控制方式如阿托品、角膜塑形镜、视功能训练等;④6个月内佩戴DIMS镜片时间<12 h·d-1。本研究经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科研和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配镜及测量方法
1.2.1测量内容 测量3组儿童在佩戴DIMS镜片前及6个月后屈光不正度数及眼轴长度。
1.2.2仪器设备 电脑自动验光仪(日本NIDEK公司)、全自动主觉验光仪(日本NIDEK公司)、带状光检影镜(苏州六六科技有限公司)、IOL-master眼生物测量仪(德国ZEISS公司)。
1.2.3验光配镜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复方托比卡胺行睫状肌麻痹后接受客观电脑验光、检影加主觉验光确定大瞳下的屈光不正度数,待第2天瞳孔恢复后遵循最佳视力最大正镜原则给予足矫配镜,并且单眼最佳矫正视力≥1.0。
1.2.4眼轴测量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1名验光师用同1台IOL-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双眼分别测量5次,结果记录取5次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总体有差异性,采用多重比较LSD法进行两两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7~9岁组儿童中男48例,女52例;10~12岁组儿童中男49例,女52例;13~15岁组儿童中男42例,女44例。3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93)。
2.2 等效球镜度3组近视儿童戴镜6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3个年龄段近视儿童的等效球镜增长幅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7~9岁组的增长幅度大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与13~15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佩戴镜片前后等效球镜度变化对比(±s,D)
表1 不同年龄组佩戴镜片前后等效球镜度变化对比(±s,D)
年龄/岁 眼数/只等效球镜度戴镜前 戴镜6个月后 差值7~9 200 -2.29±0.82 -2.72±0.93 0.43±0.42 10~12 202 -3.36±1.34 -3.69±1.32 0.34±0.37 13~15 172 -3.82±1.60 -4.10±1.60 0.33±0.38 F 3.120 P 0.045
2.3 眼轴长度3个年龄段近视儿童6个月后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7~9岁年龄组的增长幅度大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与13~15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戴镜前与戴镜后6个月后眼轴变化对比(±s,mm)
表2 不同年龄段戴镜前与戴镜后6个月后眼轴变化对比(±s,mm)
年龄/岁 眼数/只眼轴戴镜前 戴镜6个月后 差值7~9 200 23.97±0.63 24.36±0.63 0.40±0.17 10~12 202 24.57±0.83 24.80±0.82 0.24±0.17 13~15 172 24.72±0.84 24.93±0.80 0.24±0.17 F 4.330 P 0.039
近视未被认定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因为近视人群的视力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或者屈光手术来达到正常,但是近年来不断攀升的近视率让其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近视干预手段有很多,高质量浓度(0.1~1 g·L-1)的阿托品能控制近视发展[8]。但是高水平的阿托品副作用有畏光、视物模糊等,且在停药后可能会出现近视度数反弹性增加[9]。低质量浓度(0.01~0.1 g·L-1)的阿托品副作用较小[10],但长期使用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因此目前还未明确哪种阿托品质量浓度对近视控制效果最佳且副作用最小。在关于恒猴、幼鸡与小鼠等动物的实验显示,在周边视网膜上形成近视离焦状态能使视网膜向远视状态生长,进而控制近视的发展[11-12]。基于近视离焦理论的近视控制方法如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多焦点硬性高透氧隐形眼镜等隐形眼镜已在临床投入使用,并取得效果[11]。但此类产品对佩戴者的依从性、卫生习惯要求较高,且验配难度较高,价格较昂贵,因此基于周边视网膜离焦原理的框架眼镜应运而生[13]。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原理的框架眼镜主要为周边离焦镜片和DIMS镜片。郭寅等[14]的研究显示周边离焦镜片对近视的控制效果较为微弱,与单焦点镜片相比,其临床意义不大。该镜片对近视控制效力较弱的可能原因是实际佩戴中个体眼解剖结构不同而无法保证个体在佩戴该镜片时完全消除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周边离焦镜片需要患者戴镜时保持相对严格的戴镜位置,才能在视网膜上保证一定的离焦量,但由于儿童实际使用镜片时镜架会向下滑动且近距离用眼时眼球向下转动进而造成视网膜周边离焦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的DIMS镜片是在最初的周边离焦镜片上进行设计改良,中央为直径9.4 mm的圆形视远光学区,此区域用来保证视物的清晰度。视远区外为直径33 mm的环形近视离焦微透镜区,微透镜区域内共有396个屈光度为+3.50 D的近视离焦微透镜等距离排列,每个微透镜的直径为1.03 mm,这种设计可以在周边视网膜上同时形成近视与正视两种离焦状态。与周边离焦镜片相比,DIMS镜片对近视控制的效果较好[5]。DIMS镜片控制效果较周边离焦镜片效果较好的原因可能是双离焦设计的镜片可以在瞳孔范围内保持两种屈光度的稳定分布进而保证在周边视网膜上形成稳定的近视离焦状态,这使DIMS镜片的离焦效果不会因为个体眼解剖结构不同或眼镜佩戴位置不同而变化,保证了离焦区域不受眼注视位置影响。佩戴者通过DIMS镜片的特殊中周边设计区域视物时表现出视力下降[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佩戴者始终通过中央视远光学区域视物,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受遗传、生长发育、户外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视发病越早近视进展越快[16]。9岁以前第1次佩戴眼镜者比13岁以后佩戴第1副眼镜的人更易患高度近视,优势比为24.9[17]。有研究显示,近视初发年龄在8岁以前且只佩戴普通单焦点镜片的近视儿童相比更晚发生近视的儿童更容易进展为高度近视[18]。与近视进展规律相同,本研究发现DIMS的控制效果同样受年龄影响,佩戴该镜片的儿童中,7~9岁低龄儿童的眼轴与屈光不正度的增长速率大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儿童,而10~12岁与13~15岁两个年龄阶段相比无明显差异。对于10岁以前的低龄近视儿童而言,佩戴DIMS镜片的效果可能达不到该镜片对全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的平均控制效果。控制效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视网膜轮廓不同所引起周边视网膜屈光的变化,低龄儿童的眼球上存在更大量的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佩戴DIMS镜片后在周边视网膜上形成有效近视离焦的量会减小,从而使控制效果减弱[19]。在一项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相比单纯佩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而言,角膜塑形镜联合低质量浓度阿托品对低龄儿童的控制效果更好[20]。DIMS镜片对近视控制的原理与角膜塑形镜类似,这也许可以提示对佩戴DIMS的低龄儿童可以考虑联合低质量浓度阿托品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未来可以行大样本分析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佩戴DIMS镜片的大于10岁的近视儿童而言,高年龄段儿童的佩戴效果更好,但是DIMS镜片的控制效果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大,10~12岁年龄组与13~15岁年龄组佩戴DIMS镜片后度数增长幅度与眼轴增长幅度基本持平。
综上所述,年龄与DIMS镜片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具有相关性,7~10岁的近视儿童佩戴该镜片的控制效果弱于10~15岁的近视儿童。对大于10岁的近视儿童而言,年龄与DIMS镜片控制效果的相关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