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汪受传,徐珊,董盈妹,袁海霞,林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据2016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发表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仅为10万人左右,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 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1]。随着“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儿科医生短缺状况将更加突出。2016年教育部在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次增设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系统培养中医儿科学储备医师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由于此为新设立专业,目前全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20年中医儿科学课程又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一流中医儿科学课程。本文针对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针对儿科医生短缺现状,为保障社会人才需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高校相继获批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并均已开始招生,详见表1。
表1 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专业设置学校招生情况(人)
中医儿科学专业或方向的增设不仅是系统培养中医儿科学专业储备医生的有效途径,也为培养创新型中医儿科学研究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专业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作为新开设专业,儿科人才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之中,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医儿科学培养方案具有迫切需要。2018年,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会议初步明确了中医儿科学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儿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各个院校在具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关于“如何让本专业学生具备未来岗位胜任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课程体系如何既能满足中医执业要求,又能突出专业素养”“培养环节如何能让学生喜爱并立志投身中医儿科事业,以保障人才的社会流向”等问题时,未能取得一致。此外,专业建设以所在学校、学科为重要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亦受到所在单位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及课程建设等情况的影响。因此,就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情况来看,如何制定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人才,是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关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课程体系的选择至关重要。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包括:①培养方向,即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未来职业门类;②使用规格,即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③规格与要求,即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作为新兴本科专业,目前中医儿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仍不清晰,各院校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存在差异,个别院校对本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有待斟酌。比如有的院校提出“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所等单位从事中、西医儿科医疗、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类似表述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近,而对本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来说,有拔高之嫌。我们认为当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需进一步明晰,尤其是在如何彰显中医儿科本科特色以及突显中医儿科学和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差异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细化,以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中医人才的社会需求。
首先,当前培养目标对中医儿科学特色彰显不明。中医儿科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特点的学科,这主要是由儿童特殊的生长发育特点所决定。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疾病谱结构各有差异,并非成人的简单缩影,且儿科作为“哑科”,医患沟通更为复杂。临床上,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处理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疾病谱各异的儿童疾患,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在中医儿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亟须建立针对儿科疾病特点专门设计且重视儿科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这也是在提高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素质方面需要不断细化的内容之一。
其次,对“全”与“专”的统筹仍需综合考量。当前,中医儿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大多基于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改良而来,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性的中医基础知识(“全”),而中医儿科学专业培养内容在“全”的基础上,尚需考虑中医儿科学专业特色(“专”)。此外,中医儿科学人才培养未来方向并不仅限于临床儿科岗位,更倾向于培养具有儿科特色的多方位中医人才,人才培养应符合融中医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科研思维于一体的要求,不能仅培养专精于中医儿科疾病诊治而忽视其他重要培养环节的人才。然而要在有限学制内确保学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将中医儿科学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满足儿科临床及科研需求,这就要求在中医儿科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上慎重考虑“全”和“专”两个因素,对两个方面统筹兼顾并有所侧重。这也是细化考量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学人才培养差异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样需要回答“如何让本专业学生具备未来岗位胜任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如何既能满足中医执业要求,又能突出专业素养”“如何让学生喜爱并立志投身中医儿科事业”等问题。目前有的院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仍是在中医学专业课程基础上的机械“加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医学专业课时,增加中医儿科学相关专业课的课时,并未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深度剖析,开设基于培养目标的专业课。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上述3个问题将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的载体融入其中。
首先是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建构。基于未来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学生要在掌握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加详尽的儿科学相关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各系统疾病诊疗特点等,涉及知识面需要更加深入并细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但本科教育学时有限,且要顾及公共课和医师执业资格考核等内容,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儿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协调课程、课时,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是中医儿科学本科课程设置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其次是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了满足未来岗位胜任的需要,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与知识建构协同发展。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中医思辨、临床实践、科研思维方面需具备一定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入所开设的课程或教学环节,形成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斟酌的细化问题。
再次是本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因此新时期应丰富“专业思政”融入的载体、途径和方法,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符合人民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儿科储备医师是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现存思政教育尚未有针对地靶向中医儿科受众群体,基于专业思政的中医儿科学育人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针对上述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的设立,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儿科专项储备医师的数量,提升儿科医师质量,同时也为针对性地培养中医儿科学研究生等更高层次人才提供基础。因此,中医儿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即符合中医学的教育规律与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中医儿科人才市场需求。根据中医医疗机构对儿科工作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能力三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为了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尽快走上正轨,在2018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上,重点讨论了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核心课程教材编写等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达成了共识。会议认为中医儿科学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儿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多方论证、科学谋划,全国既相对统一又有各自特色。此外,会议一致同意中医儿科学、儿科学、儿童保健学、小儿推拿学、儿科急症医学为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统一组织编写专业规划教材,各高校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设置本校的其他课程。
此后,中医儿科教学团队基于传承创新核心理念,经多方论证及不断改良,将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儿科学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能够从事中医儿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儿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中医传承能力包括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继承名医、学术流派思想,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等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中医临床思辨、科研思维、信息管理能力等。此外,整体性、系统性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现立德树人,强化专业认同,提升职业价值意蕴。基于此,学校中医儿科学课程体系以构建“知识-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
3.2.1 构建多维度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中医儿科学教学团队积极构建融“知识-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主要课程采用模块化设置方法,共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四维度模块,每个模块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并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融入课程计划中。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体育军事、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和心理健康六类课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融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中,同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设置分阶课程。另设人文艺术类、科学素养类、社会认知类、医学经典类、国际视野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拓展学生精神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中医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关课程均包含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坚持中西医并重,融会贯通中医、西医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实践体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广泛的生命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
中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中医经典医籍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和中医临床辨证的技能,掌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四诊、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等,以及常用方剂的配伍、组成、功效、主治等中医方药知识;掌握内、外、妇、针灸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强化其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掌握人体基本生理病理形态及功能,体格检查、各种理化检查以及症候学等多种诊断方法和技巧,掌握内科、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掌握外科的基本知识和外科临床基本技能,熟悉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等相关知识。该模块课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训练的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3)专业课程模块。中医儿科学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包括中医儿科学各类相关课程,是本专业培养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儿科基础知识及应用等。详见表2。该模块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并结合临床见习等方式进行教学。除4门必修课以外,另开设儿科各家学说课程,使学生了解儿科专业重要理论学说及其历史源流与各家学术争鸣;基于本学科学术底蕴深厚的优势,特开设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大家江育仁儿科学派课程,以促进中医儿科学特色学术流派的薪火相传。此外还开设儿科急症医学、儿科临床技能课程,实现与儿科学、内科学等临床各课程的并通学习,同时促进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医学的思维融通,以培养中西医技能兼备、理论与实践协同的专业人才。
表2 专业课程模块
(4)融合创新课程模块。中医药发展既要传承精华又要守正创新,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愈加强调融合创新意识,引导融合创新理念,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视野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优秀人才的需求。融合创新课程模块主要由专业拓展课、创新创业实践等组成。详见表3。其中专业拓展课由儿科相关分支课程及中西医相关课程组成,学生可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奠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主要由创造学等课程组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融合创新课程模块是中医儿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传承性和创新性,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也为科研反哺临床提供基础。
表3 融合创新课程
3.2.2 基于临床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而实践是医学教育的最佳课堂。作为中医临床的主干专业,中医儿科学专业对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等均有着较高的要求。本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临床实训与课间实训、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其中,中医儿科学专业有34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实验课,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100%。近年来,团队不断完善中医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形成“基础-综合-创新”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从基本技能、专科技能和综合技能方面进行系统训练,除进行全科实习外,还重点加强中西医儿科临床实践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儿科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见图1~2。
图1 中医儿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3.2.3 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和载体。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先育德,思政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团队除积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精品课程外,在人才培养中还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
中医儿科学服务群体为儿童群体,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及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爱幼传统道德,重视人文关怀的培养,这也是中医儿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以儿科鼻祖钱乙励志成才、两辞皇家太医院医官回乡为基层儿童服务等事迹为范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才兼备的中医儿科专门人才。
图2 中医儿科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以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儿科基础医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国内儿科医师匮乏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改革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将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儿科学基本知识进行科学优化与深度融合,构建“知识-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促进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匹配,并为中医儿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