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对针灸国际化的影响及其重要因素分析

2022-11-22 16:30:10曾文露文庠
关键词:针灸针刺麻醉

曾文露,文庠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958年8月30日第一例由针刺麻醉辅助的手术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施行。所谓针刺麻醉,即在某些穴位上扎针并进行手法运针,或通过电流,或在穴位内注射小剂量的药液,达到镇痛以施行手法的一种新的麻醉方法[1]。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正式向世界公布中国针刺麻醉(以下简称针麻)手术的成功经验。由针麻始,世界掀起了一波针灸热潮,相关的针灸学术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兴起。本文试梳理针麻以及针麻带动针灸国际化的历史状况,以针麻的视角分析针灸国际化的历程,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1 针麻的诞生及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1 针麻的诞生

针麻源于针刺镇痛。《黄帝内经》就已有“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历代医家在针灸镇痛方面创立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痛症的治疗。在SCI期刊所检索到的与针刺相关的文献中,与疼痛相关者超过40%[2],而针麻即是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麻醉技术。如前所述,1958年时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住院医生尹惠珠通过与该院中医科主任黄羡明探讨后,于8月30日主持了世界第一例针麻下扁桃体摘除术并取得成功,引起极大的反响[3]。随后,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始了将针麻应用于各大中小型外科手术的探索。

1.2 针麻在国内发展的基本状况

1.2.1 20世纪50至70年代“针麻热”时期

1958年8月第一例针麻手术成功后,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全国就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及一些解放军医疗单位开展了针麻研究与临床应用工作。我国在1959-1960年间多次召开有关针麻的现场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国内形成了第一波“针麻热”。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制定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 (1966—1968)》,对推广针麻的临床应用和针麻原理的研究均做了明确要求,针麻的成就也获得充分肯定。至1966年,全国约有14个省、市、自治区运用针麻技术,针麻手术已涉及胸外科、普外科、神经科等,完成手术近万例,国内出现了第二波“针麻热”[4,5]。1971年9月,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特辟《关于针灸与针刺麻醉原理讨论》专栏[6],针麻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支持。1971年尼克松访华后,我国正式向全世界公布了针麻成功的消息,引发世界各国对针麻的关注,从而带动了针灸的国际化进程。

1.2.2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针麻临床应用与研究时期

1975-1980年间,针麻手术种类扩大至10~20种,手术增至20万例。不仅如此,针麻还渗透到文化领域,由此扩大了针麻的影响力,提高了民众对针麻的接受度,从而促进了针麻应用的广度与深度。1976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邮票,第一枚就是《针灸麻醉》。1979年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科教纪录片《针刺麻醉》[7]。1979年全国针麻胃大部切除协作组在广州会议上制订研究计划,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列入探讨范围;1980年有学者提出应用辅助药物和采用针药结合的复合麻醉方法,1981年在全国针麻手术座谈会上,肯定了针药复合麻醉的初步成绩,针麻研究进入针药复合麻醉阶段。此外,针麻不仅在药物复合麻醉方面有所突破,现代医疗技术的革新也给针刺复合麻醉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开辟了独特的现代新型技术与针麻相结合的新型复合麻醉方式,如将声电波、气功仪以及激光等新兴的医疗技术应用于针麻,开辟了针麻应用的全新领域[4,8-9]。

1.2.3 20世纪90年代至今针麻发展新时期

根据当代麻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针麻技术自我调适,重新定位。1996年韩济生院士提出针刺辅助麻醉的概念,实事求是地把针刺放在辅助地位[10]。从针刺复合麻醉到针刺辅助麻醉,随着外科手术中围手术期概念的引进,针麻涵盖了整个围手术期的干预,不仅被应用于术中镇痛,而且在术前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以及术后促进恢复、减少麻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术中应用针麻可显著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对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还能缩短全麻术后的苏醒时间,更具安全性[11-12]。21世纪以来,快速康复外科(ERAS)发展迅速。自2007年黎介寿院士将ERAS理念引入我国,针刺在围手术期中的特殊优势就受到了ERAS研究学者们的重视。ERAS的理念是将多学科结合起来,其中麻醉、微创手术和术后早期康复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随着围手术期应用的理念革新,针刺在ERAS的应用,超越了针麻的单一效应,更凸显中医理论中强调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与当代社会提倡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相关研究层出不穷[13-14]。在这一时期,针麻以疗效重归临床实验,而重视实验研究正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2 针麻带动针灸国际化的概况

2.1 针麻是针灸走向国际的重要契机

1971年7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到达北京准备进行访问,其在访华期间突发腹痛,17 日上午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决定当晚进行手术。由于正值夏天,条件差,伤口易感染,周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把手术做好, 千万不能感染 ![15]术中在常规硬膜外药物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胀腹痛,遂于膝下双侧及右肘处给予针灸治疗,并在腹部艾灸20分钟,症状改善未再复发。7月18日新华社报道了针麻获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詹姆斯·赖斯顿于7月26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的文章,详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其中针灸止痛引起了美国人民极大的兴趣[16]。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团在北京参观针麻手术,成为促进针麻国际热的契机。但据资料显示,尼克松本人并未参观针麻手术,而是由美国国防部长黑格将军率随团官员和美国新闻媒体共30余人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参观针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当时的主刀医师辛育龄教授在手术结束后又与访问团座谈,解答了针麻镇痛原理、针刺操作技术和手术病人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次针麻手术的演示,国家十分重视。1972年2月初,北京结核病研究所接到外交部和卫生部的通知,周恩来指派叶剑英亲自视察针麻肺叶切除术。叶剑英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观看了肺叶切除手术,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感受,并表示尼克松访华期间要演示针麻手术[17]。针麻手术的演示是将针麻作为一项秘密技术,经中国政府充分准备,借尼克松访华的契机向全世界进行推广的一次外交安排。针麻的出现对西方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众所周知,手术在西方医学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中国传统针刺能与手术结合,不仅可以解决术中疼痛、出血、感染等问题,而且与药麻相比还有副作用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为此,我国针麻技术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2 针麻促进国际针灸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2.2.1 针麻成为世界针灸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针麻技术问世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针麻的研究力度,世界针灸大会中关于针麻的报道屡见不鲜。1973年9月第三届世界针灸大会在汉城召开,庆熙大学进行了针麻切除阑尾手术等现场演示,日本学者放映了一部针麻手术的纪录片。1977年10月第五届世界针灸大会在东京召开,日本学者报告100例各科病种无药物针麻手术均获成功;美国学者在针麻镇痛原理研究方面也有所突破。1979年6月第六届世界针灸大会在巴黎召开,日本与苏联学者在针灸、经络与针麻原理研究等方面作了报告。截至1979年6月,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召开过6次世界针灸大会,共有50多个国家5 000多人参会,交流论文489篇[18]。与此同时,有二三十个国家成立了针灸学会和针灸研究所;有些国家还成立了针灸大学、针灸学院、针灸学校等;苏联还出版了《针灸反射疗法原理》《电针疗法原理》等针灸杂志。学术杂志的出版及学术会议的举办等促进了针灸的世界交流发展进程[19]。

不仅如此,针麻在家畜方面的作用也受到重视。1980年1月华中农学院3名科研人员赴美参加由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和州立大学联合创办的每年一次的国际学术年会[20],在展览馆大厅成功进行了家畜针麻表演,在美国掀起了一波高潮,电视和报刊杂志进行了宣传报道,电视台播放了当时的实况彩色录像,恩斯明格博士连夜向北京发了7份电报称针麻表演非常成功。美国学者更是热情高涨,希望能来华进修学习针灸针麻技术。

2.2.2 世界针麻热扩大了我国针灸的学术影响力

(1)推动了针灸国际标准的制定。随着针灸对外交流日趋活跃,需要制定一套国际通用的标准化针灸穴名。1980年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了穴位研究委员会,制定中国经络穴位名称国际化方案。198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了国际标准针灸穴名推广应用班[19]。国际标准化针灸穴名的制定是针灸国际推广的迫切需要,也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了国际针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2)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针灸的国际地位。各国对针麻的关注,如有关针麻原理的挖掘推动了对针灸的深入研究,我国针灸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有31个国家150多位针灸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21]。1982年10月第七届世界针灸大会在科伦坡召开,我国学者参会且作了报告,针刺复合麻醉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18]。我国部分针灸专著也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至世界各地。针灸专业杂志如《中国针灸》《世界针灸》英文版将国内针灸最新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研究动态等信息推广至全世界。

2.3 针麻推动了针灸在世界各大洲的发展

随着国际针灸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对针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1975年,我国政府受联合国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开办了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1983年3个国际针灸学习班分别改称为中国北京、中国上海、中国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已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 000多名针灸人才。除此之外,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针灸研究机构等相继接收外国留学生,为世界各地培养出一大批专门针灸人才,他们回国后开展针灸治疗和针麻手术,进一步扩大了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19],针灸研究发展到世界各大洲。以下各国针灸发展状况在各大洲中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3.1 日本针灸发展状况

由于地理与文化相近,亚洲的针麻发展状况较好,尤其是日本,相关的报道十分丰富。1971年12月18 日《日本医事新报》刊载了《针刺的麻醉作用》一文;1972年3月《医道之日本》报道了《用狗所做的针麻实验报告》。有关针刺镇痛的相关著作也很丰富,如1970年兵头正义的《疼痛的新疗法》详细论述了针刺镇痛的原理。日本的针灸学术会议也很多,1972年4月,日本举行了第十八次日本针灸学会学术大会,会上播放了《中国针刺麻醉》的纪录片,针麻作为其中的一个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会上报告了多篇有关针麻的学术论文[22]。针麻促进了针灸在日本的发展,使针灸教育得到了重视。1978年日本创立了一所三年制的明治针灸短期大学,1983年创立明治针灸大学, 这是日本第一所以针灸为专业的高等学校。20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的针麻研究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但是对于针灸的热度未减[23]。在日本,高中毕业生即可参加针灸师考试,在规定学校内完成3年的学习并通过资格考试方可获得针灸执照(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调查显示,针灸在日本的民众基础较好,需求量较大,如肩周炎、腰痛等,大部分患者愿意在针灸诊疗所接受治疗[24-25]。

2.3.2 美国针灸发展状况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引发了美国针灸热。同年5月,华盛顿针灸治疗中心成立;12月,纽约针灸治疗中心在华盛顿特区开业,开业当天有28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病人每日达千人。在美国针灸从业人员的积极努力下,1973年起美国增加了针灸师的职业类别,同年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也可以申报医疗费用税务扣除[26-27]。截至2017年底,美国47个州、特区通过立法确立了针灸的合法地位,中医成为美国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计划中提出逐步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同时,美国的针灸教育也稳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针灸学概要》和《针灸综合教材》被列为美国针灸学校的基本教材。相关学术研究学会也在逐年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美至今已成立40多个中医学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针灸协会有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国家针灸学校和学院委员会、美国传统针灸基金会等。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带动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中医药交流和合作,如今美国已有80所中医学院,学制由业余制和半日制改为三年全日制,同时与我国中医药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28]。

2.3.3 英国针灸发展状况

英国是欧洲最早开展针灸研究的国家。1986年Craig等报道针麻与药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疗效尚可,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子大学麻醉学学者多次在《英国麻醉杂志》上撰文介绍针麻[29]227-228,相关研究带动了针灸在英国的发展。英国针灸师主要是由华人正规医师和赴中学习针灸的英国人组成,中医药与针灸的结合,使中医在西方补充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1985年,英国已有138个注册的疼痛门诊应用了针灸疗法,针灸逐步应用于镇痛、戒断研究、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英国对针灸的认可度较高,针灸教育发展水平在欧洲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1964年成立的英国针灸学院,是英国最早建成的针灸学院。近年来,英国各大院校开始开设针灸课程,同时也与中国正规中医院校共同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了一批针灸人才。20世纪70年代英国成立了最初的针灸师行业学会组织——英国针灸师注册协会。1986年5月在伦敦召开了国际针灸医学大会,各国学者在会上交流了针灸临床研究成果。各大研究机构出版了中医学术刊物,其中影响较大的针灸类刊物有《英国针灸杂志》《针刺与电针疗法研究杂志》和《医学中的针刺杂志》等[29]231-234。进入21世纪,针灸也争取到了合法地位,2002年,英国卫生部成立了针灸立法管理工作组,主要负责针灸方面的立法工作,在英国针灸协会注册的针灸师超过3 000人,中医诊所遍布英国各大城市[30]。

2.3.4 澳大利亚针灸发展状况

作为在大洋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针灸发展态势良好,20世纪70年代针麻的疗效引起了澳大利亚学者的兴趣,澳大利亚政府对针灸也给予包容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澳之间的医学交流较频繁,中国学者专家赴澳讲学,澳大利亚在职医师来我国学习中医和针灸。1982年10月,澳大利亚第二届国际现代针灸大会在墨尔本召开,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报告了有关针麻的研究内容。针灸逐渐得到了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认可,各省分别成立了中医和针灸的学术组织。1990年维多利亚科技大学首先开设针灸学课程,可授予学士学位,澳大利亚成为西方第一个在正规大学设立中医本科学制教育的国家。据统计,澳大利亚每年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35万,耗资约700万澳元。随着民众对针灸接受度的提高,澳大利亚针灸立法提上了日程,2000年5月维多利亚州议院通过了《中医管理法》,相关人员按照政府规定进行针灸学培训后即可合法注册,并加入医疗保险体系,自此针灸正式立法。2001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中医药研究中心成立,2003年维多利亚政府拨款建立传统医药和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为针灸研究提供了平台[31-33]。澳大利亚政府倡导多元文化,支持公民自由的选择治疗方法,对以针灸为代表的替代医学持欢迎的态度,针灸在澳得以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3 针麻带动针灸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麻带动国际针灸热,一方面是中国政府重视针麻这一医学成就,另一方面针麻的疗效以及针灸的潜在价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针麻在此契机下带动了针灸的国际化进程。

3.1 国家打好了针麻这张“王牌”

1958年针麻诞生,为什么我国1971年才对外公布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一方面针麻技术本身需要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医学技术,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与西方世界外交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打出了针麻这张“王牌”,引发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扩大了针灸的学术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卫生部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为世界各地培养了大批针灸医生。1979年7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届针麻针灸学术讨论会,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1984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441位学者参加,是我国医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4]。让针麻走出国门,不仅是单纯的医学交流,更是针灸外交的一次大胆尝试,这也是新一代中国政府从多赢角度出发的“中医药外交”[34]。

3.2 针麻引起世界各国对传统医药的关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传统医学在世界上一度处于“失语”状态。针麻的推出,特别是针麻的确切疗效,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传统医学的关注。自1975年起日本政府资助东京都北里研究所的针麻原理研究小组和大阪医科大学麻醉科。1975年11月11日中华医学会医学代表团在日本访问,主要考察日本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现日本对我国公开发表的针麻资料进行了临床试验,反复验证,并派相关研究人员来我国考察,可见日本政府对针麻的重视程度[35]。20世纪70年代后,有30多个国家相继报道成功应用针麻辅助手术的消息,仅越南河内就报道了200多例;埃及《金字塔报》报道了中国代表团成功施行针麻剖腹产手术的消息[4]。

针麻和针灸的国际推广,也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医师和同胞们的努力。如1979年韩济生受邀赴美参加国家麻醉药研究学会年会,其间韩济生为华侨西医和针灸医师讲述了针灸针麻原理,许多华侨医师激动不已,认识到针麻是有物质基础的,祖国医学是有科学道理的[36]。在他们多方面努力下,美国在针灸学术、针灸教育、针灸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3 针麻研究扩大了针灸临床应用范围

针麻研究扩大了针灸临床应用范围,这是针麻带动针灸国际化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针麻将镇痛作为最终目的。针麻的兴起引起了国际上对疼痛医学的关注,1973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成立,1989年我国成立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后发展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37],疼痛医学的应运而生,是世界广大急性和慢性疼痛病患者最大的福音。其次,根据针麻的原理发现,针刺镇痛与针刺戒毒有共性,吸食毒品后体内阿片类物质水平会上升,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一旦停药,体内同时失去内源性阿片肽和外源性供应的阿片肽,于是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而针刺可加速中枢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使针刺戒毒成为可能。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电针能够抑制吗啡戒断症状[38]。实验研究发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能够抑制吸毒人员对海洛因成瘾的戒断症状[39]。再次,针麻原理也可应用于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治疗。MCI是健康老龄化与阿尔兹海默症(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被认为是AD的前兆,为降低AD的发病率,研究MCI 的下降尤为重要[40]。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MCI疗效显著,尤其在疗法上选择头针、体针、电针等联合疗法并配合认知功能训练效果更为明显[41]。

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召开了针刺疗法听证会,会上有23位专家报告针灸相关进展,其中有3名中国专家进行了针灸的相关报告,韩济生报告了针刺镇痛神经化学原理,俞瑾报告了针刺对妇女排卵的影响,曹小定报告了针刺对手术应激引起免疫抑制的保护作用,其余国外专家的报告多与针灸治疗各种痛症有关。这次听证会有力地证明了针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扩大了针灸适应证范围[42]。

4 结语

针麻带动针灸国际化的历史过程表明:其一,中医要想走出去,国家的支持至关重要;其二,中医的发展还得益于海外中医界华人华侨的努力以及各国政策的扶持;其三,褪去政治外衣,作为单纯的医疗手段,针麻仍有自己的优势和应用领域,针灸和中医的潜在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总之,针麻源于中医,而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多宝藏有待世人进一步挖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下中医已成为世界卫生服务的重要力量,必将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针灸针刺麻醉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云南医药(2020年5期)2020-10-27 01:38:14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10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