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鸣政,周荣程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包括演员在内的文艺工作者艺德要求。讲话赞扬了建党百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和丰硕成果,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与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
我国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演员品德问题,主要针对当时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展开探讨,通过阐述艺德的内涵、作用及意义,分析演员艺德问题的现实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艺德问题、加强艺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从社会问题、职业道德等角度对演员品德问题进行分析,较少将其视作公共问题进行研究,缺乏从政策效力与评价的视角对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效能的分析,鲜见专门从量化与人力资源视角对该问题的研究。
演员品德,在文艺界,也被称之为“艺德”,是指包括演员在内文艺工作者的品德,或者艺术人员的品德。对于艺术人员品德的建设,“既要继承弘扬传统艺德的精华,又要融入时代精神,创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和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新型艺德”(2)康式昭、王能宪:《谈谈艺德建设及对演艺人员的管理》,《求是》1995年第24期。。品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3)萧鸣政:《关于领导干部品德测评的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演员品德问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指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为工农兵服务,对演员的品德提出了明确要求。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同其他战线的工作者一起,为建设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重印,1994年,第209页。2014年10月,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5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少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价值,然而,“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0页。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有16处以“艺德”“德艺”“道德”“人品”等词汇,明确提及演员品德的标准要求。(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
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包括演员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品德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赋予文艺以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等职能,相对应的,对文艺从业者也提出了道德修养方面的明确要求。我国古代倡导“艺道合一”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民族特点,它既“强调艺术创作的境界、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必须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家个人的人格和道德涵养”,又提出了“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必须与个人的人格追求相统一”。(8)李鲁平:《文学艺术的伦理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道德建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演员是演艺人员的简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演员是指包括从事电影、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歌唱、乐器艺术表演等的专业人员,关于“演员”的具体职业名称分别是电影电视演员、戏剧戏曲演员、舞蹈演员、曲艺演员、杂技魔术演员、歌唱演员、皮影戏木偶戏演员。(9)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年,第132—133页。
演员的品德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演员与其他文艺工作者不一样,他们需要以自己的行为与所塑造的形象去影响社会大众。基于内在品德由内而外的表演行为与形象塑造所产生的感染力,相对于简单模仿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观众而言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演员经常要在舞台上扮演民族英烈、革命志士、人民领袖等各种类型的伟人和英雄。要演好这样的角色,固然要加强演技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道德的修养”。(10)康式昭、王能宪:《谈谈艺德建设及对演艺人员的管理》,《求是》1995年第24期。此外,“作为公众人物,影视演员的言行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习惯、价值取向与人格养成,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引导功能”。(11)刘金祥:《论影视演员艺德建设》,《当代电视》2018年第9期。由于演员,尤其名演员,被社会广泛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演员一旦发生违法失德问题,往往很快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体制与机制有效促进了文娱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逐渐分野,文化市场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包括演出影视等在内的文艺领域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展现出新面貌,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的文艺作品需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这就势必强化了演员对经济收益的追求,出现了演员失德失范的现象。市场经济对演员品德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是纠正了以政治为文艺道德判断标准的极“左”倾向,文艺创作的自由空间日益扩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实现了更好的统一;消极影响是文艺庸俗化冲击了文艺道德,欲望叙事颠覆了道德理想,文艺产业化消解了文艺责任。(12)李鲁平:《文学艺术的伦理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道德建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125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见利忘义,急功近利。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员,理应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文艺的教化作用,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然而,随着文艺作品逐渐商品化,不少演员为迎合极少数观众的恶俗低级趣味,抛弃艺术理想,无视社会责任,表演庸俗低俗媚俗化;有些演员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的工作人员,在享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优惠政策的同时,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热衷于“走穴”赚外快,甚至出现见利忘义、毁约停演等行为;有些演员“不顾民情与行规艺德漫天要价”(13)仲言:《捧星的忧思及其它》,《人民日报》2002年1月21日。,“片酬动辄上千万元”,更有甚者,讲究排场,“十几个人为其服务”,“还要投资、占股份、参与后期分账”,直接导致“不少影视剧里,用于演员薪酬的花销占到整个项目费用的一半以上,而最该花钱的后期制作、特效等环节,却只能在有限的预算里‘戴着镣铐跳舞’”(14)刘阳:《“好演员”用什么请你?》,《人民日报》2016年9月1日。;还有一些演员习惯被奉承、听不进去批评(15)朱国良:《文坛“好了歌”》,《人民日报》2003年4月29日。,自身技艺不佳却向观众索要掌声(16)筱青:《为什么“来点掌声”》,《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0日。。上述现象严重扰乱演出市场和影视市场秩序,致使文艺作品价格虚高、质量却令人担忧,健康公正的文艺评论缺位,难以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文艺创作便失却监督利器”(17)李舫:《让文艺复归心灵 让创作贴近现实 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7月15日。。
第二,投机取巧,流量至上。“演员”和“明星”本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因市场炒作、资本追捧而渐有趋同之势,“造星炒星”甚至成为演员追逐名利的一条捷径。演员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而明星“不仅是个体的自然人,更是资本重金打造的文化消费符号”(18)康婕、徐鹏飞:《负面“偶像”需要行业约束》,《人民日报》2016年6月28日。,是“商业逻辑下的包装成果,不一定演技好、艺德高,却有更多商业价值”(19)仲言:《捧星的忧思及其它》,《人民日报》2002年1月21日。。一方面,“明星”演员自我膨胀,耍大牌、摆架子、违约罢演、炫富攀比、录音假唱(20)蔡远福:《歌坛假唱,当嘘!》,《人民日报》1994年11月22日。、虚假广告、舞弊争奖(21)徐剑锋:《舞弊争奖可耻》,《人民日报》2000年9月15日。,既亵渎了艺术,又欺骗了观众;另一方面,有些未成年人追求明星梦,不惜放弃学业、奇装异服、哗众取宠(22)宗成伟:《“青春组合”何其多》,《人民日报》2001年2月9日。,有些年轻演员忙于“走穴”赚钱,忽视对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23)李有爱:《少赶场子多读书》,《人民日报》2001年3月2日。,有些演员为了迅速走红而抄袭模仿,为了提升身价“将出国演出当作一种镀金”。(24)王珏、刘英毅、张贺、陈原、郑海鸥:《2014,中国文化精彩百分百》,《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9日。此外,片面追求“明星效应”“流量至上”,导致“一些网上有关明星的宣传信息内容失范,绯闻八卦、隐私爆料占据网站平台头条版面、热搜榜单,占用大量公共平台资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25)张璁:《中央网信办通知要求——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 严防违法失德艺人“曲线复出”》,《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4日。。
第三,违法犯罪,道德失范。有些演员不仅突破了作为演员的职业道德底线,更是突破了作为一名公民的做人底线和法律底线,嫖娼、强奸、吸毒涉毒、涉黑、“阴阳合同”、偷逃税、赌博、醉驾、代孕、交通肇事逃逸、打人骂人等违法失德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危害演员这一职业的社会形象,引发了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与强烈批评。“演员素质并非单纯地指表演创作方面的审美素养,更包括由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构成的艺术品德”。因此,必须加强演员艺德建设,至少涵括三个方面,即“公德”与“私德”相统一,“艺品”与“人品”相融汇,“情怀”与“情趣”相协调。(26)刘金祥:《论影视演员艺德建设》,《当代电视》2018年第9期。
第一,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市场竞争、产业发展与政府监管未能较好适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探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之下,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着较大挑战。一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面临着重大挑战”,二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带来巨大的冲击”,三是“市场经济的三大道德缺陷,即市场调节的短期性导致个人追求眼前利益、满足部分利益的同时忽略公共利益、重视效率的同时忽略公平”。(27)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载李鲁平:《文学艺术的伦理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道德建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文艺作品绝大多数会进入市场,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和流通,文化市场随之逐渐形成,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受到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的制约,演员为赢得市场竞争,就要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在市场发育尚未健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文艺领域就很可能出现各种乱象,演员品德问题必然出现。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政府的管理手段也应不同。以国有文艺院团和民营演艺公司为例,国有文艺院团分为事业单位性质和企业单位性质,不论何种属性,都需要同时做好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职能。国有文艺院团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主阵地”,必须做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除了做好舞台艺术创作演出,还要承担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对演员的工资收入等有较为具体严格的分配要求。(28)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8):19—22。民营演艺公司归属于文化产业,不具备事业单位属性,需要自负盈亏,更加注重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价收益等市场回报,演员收入直接决定于公司经营情况和所签署的合同条文。也就是说,演员作为一个职业,因为所在单位属性的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能够获取的收益是不同的,这为政府对这一职业群体的监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需通过出台政策补齐管理短板。
第二,行业自律力度较弱,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艺承载着社会道德教化的职能。在中国文艺事业与产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崇德尚艺,将德艺双馨作为职业追求和评价标准,对于文艺行风提出较高要求。习近平严肃指出,“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2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2017年3月1日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首次将“德艺双馨”写入法律条文,成为包括演员在内的电影从业者应履行的义务,这将文艺行风建设的要求提升到法律层面的高度。
演员品德问题的解决,除了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外,文艺行业自律与文艺领域的行风建设十分重要。行业协会一般是由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承担着行业服务、政策咨询、沟通协调、监督自律等职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与演员这一职业相关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包括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其前身均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后历经多次更名,在进入21世纪后,尤其在近十年,规范化管理程度逐渐提升与加强。但是随着行政体制与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行业组织没有及时做好政府有关职能下放与移交的承接工作,人员能力与监管力度没有及时跟进。
随着文化娱乐产业迅速发展,从业人数逐渐上升,行业门槛却不升反降,不少从业人员尤其是青少年受到企业、媒体所吹捧的“明星”演员等不良引导,在未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和职业道德、不具备基本的文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情况下,纷纷加入演员这一职业群体,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对整个行业的风气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行业组织的规范力和约束力目前仍比较有限,在诸多方面没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与作用。比如,面对天价片酬问题时,“在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制片方和演员在议价上拥有话语权,而行业协会对演员片酬也会有相应规定,起到规范和调节的作用”(30)史诺:《行业协会弱在哪》,《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我国行业协会应对这类问题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对演员过高片酬的约束力较为有限;面对劣迹艺人的处理问题,在娱乐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日韩两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行业制度规范,“韩国演艺界的行业协会威信高,一旦艺人违法,协会轻则警告,重则直接封杀”(31)康婕、徐鹏飞:《负面“偶像”需要行业约束》,《人民日报》2016年6月28日。,我国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管还较为乏力。因此,从中观层面来看,政府需在严格准入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建设行业风气、更好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等方面建章立制。
第三,一些演员基本素质差,失职失德。在演员中,电影电视演员和歌唱演员受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企业、媒体所吹捧的“明星”多属于这两类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演员的职责是通过树立德艺双馨的职业追求,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艺德修养,创作优质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公众人物,演员的言行对观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和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更大。但是,一些演员品德素质差,受行业风气不正、市场秩序不健全、社会舆论导向偏差的影响,片面追求名利,放弃了对文艺修养的追求,放松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导致庸俗媚俗、沽名钓誉、失德失信,甚至违法犯罪等艺德问题的发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明星”演员发生此类问题或者短期内频繁出现相关的舆情事件,严重损害了演艺行业的整体形象,影响演艺行业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甚至引发行业内部的恶性循环,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知名演员道德沦丧、违法犯罪的行为曝光,人设崩塌,对于尚处于价值观确立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危害尤为深重,直接影响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治理与管理不同,主要是基于问题影响因素与主体各方平等协商、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过程。演员品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致力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公共政策问题,理应通过治理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因此,演员品德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委、各行业协会、演员个人与社会观众共同努力。在我国,党的领导、政府及其部委发挥着关键与核心作用。
为了解决演员品德问题,党和国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艺事业与产业管理体制与机制。1997年1月中共中央专门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创作思想。要建设一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事业心强、艺术素养高的文艺队伍”。1997年4月,文化部印发《关于继续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两个文件首次将加强包括演员在内的艺术人员品德问题列入党和政府文件与管理工作中。
为了解决演员品德治理这一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出台之后,2012年3月2日,中国文联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明确提出“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这为文艺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32)仲社:《论“艺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1期。
本文的第三部分对中国政府及其各部委发布的涉及演员品德问题治理内容的重要文件进行梳理,然后通过量化的方法进行效能分析。
演员艺德问题作为公共政策问题被提出后,对应出台和实施的公共政策即为本文所需采集和分析的文件样本。根据前文所述,演员艺德问题的表现多样、原因复杂,涉及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本文依照最大努力采集原则,通过“北大法宝”数据库、国务院门户网站、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及不同搜索引擎,按照“艺德”“演员”“道德+演员”“德艺双馨”等关键词交叉检索,并逐一翻阅了1978年以来历年的文化法规汇编书籍,尽可能从公开的数据资料中采集相关的政策样本。本文选取政策样本的标准如下:发文单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的政策,发文时间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21年底,发文种类为法律、办法、规划、意见、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经搜集、筛选,共获取1979年9月至2021年12月的政策样本104篇。由于演员品德问题的治理,具有标本共治与表里一致的协同性,因此,对于相关文件,我们划分为与演员品德治理直接相关文件与间接相关文件。间接相关文件又分长效性文件、基础性文件与其他性文件三种。其中,20篇是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直接相关的文件,主要内容针对演员品德的具体问题;40篇是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间接相关的长效机制文件,主要是品德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内容;30篇是与演员品德治理间接相关的基础性文件,主要涉及调整、发展与优化管理的内容;14篇是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间接相关的其他文件。这些专项文件与演员艺德问题涉及的领域相关度较低,但政策条文中有明确关于对演员艺德的要求等内容。通过上述判断与分析,秉持务求全面准确梳理政策样本的原则,本文兼顾政策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将上述104篇政策样本全部纳入分析研究范围,构建了涉及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的文件数据库,基本数据内容包括序号、政策标题、发文单位、发文字号、发文时间、相关内容要求。
为了通过文件分析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的效能,我们基于文件的政策效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建立了一个平面分析模型。
第一,X维度:政策效力维度。关于文件政策效力分析,国内外存在多种观点。目前常见的政策效力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胡德根据文件所使用的政策资源把政策效力划分信息型、权力型、财富型和组织型(33)Christopher Hood,The Tools of Government,(London:Macmillan Pr. Ltd.,1983).,彼得斯按照拓扑学分类把政策效力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学工具和信息传递工具(34)B.Guy Peters & Frank K. M. van Nispen, Public Policy Instruments: Evaluating the Tools of Public,(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88):17—19.,施耐德和英格拉姆将文件政策效力划分为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符号工具、规劝工具、学习工具(35)Anne Schneider & Helen Ingram,“Behavioral Assumption of Policy Tools”,The Journal of Politics,52(1990):510—529.,霍利特和拉梅什按照政府介入程度把政策效力划分为强制性、混合性、自愿性三种(36)Michael Howlett & M.Ramesh,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80—100.。经比较,霍利特和拉梅什的分类方法“较好地揭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更适用于新闻媒体、文化宣传等领域政策的分析,这些领域坚持和强调党的领导,涉及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安全。(37)王国华、李文娟:《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网络媒体政策分析——基于2000—2018年的国家政策文本》,《情报杂志》2019年第9期。因此,本文借鉴霍利特和拉梅什的分类标准,参考国内学者的应用情况,将混合性又进一步细化为调节性和社会性的情况。如图1所示,本文把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文件的政策效力的X维度具体细分为四种类型:强制性、调节性、社会性和自愿性。
图1 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效能政策效力分类示意图
第二,Y维度: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维度。演员是文艺组织中的骨干,是关键性的人力资源。国外学者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范围归纳为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管理环节(38)[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目录第2—5页。。国内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括规划、分析、配置、招聘、维护和开发,并归纳了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评、合同管理与薪资报酬等功能。(39)萧鸣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9—30页。目前,我国学术界逐步形成了“选、育、管、用”四个管理环节的划分方式。演员品德属于演员个体的人力资源,其治理效能问题理应借助人力资源学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作为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效能分析的另一维度,具体划分为准入与评价、培育与激励、监督与管理、处罚与退出四个管理环节。
第三,二维分析模型的构建。通过对政策效力维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维度的梳理,最终形成关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效能的二维分析模型(见图2)。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维度来看,准入与评价、培育与激励、监督与管理、处罚与退出四项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每项功能或者环节对应的文件均对演员品德治理问题的解决或预防均起到一定作用;从政策效力维度来看,强制性、调节性、社会性和自愿性的文件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发挥产生不同作用,下文将结合具体数据深入分析。
图2 演员品德治理效能二维分析模型示意图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演员艺德问题持续关注,并根据时代背景变化、行业发展特点及现实需要,适时出台并实施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改进政策条文,构建起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在及时应对具体艺德问题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0多年来,演员艺德问题整治有力,行业不良倾向得到遏制,行业风气整体持续向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态势不断巩固,表演艺术繁荣发展,优秀作品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党和国家对演员品德要求一以贯之且不断明确和强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与此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作出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并将是否坚持这一方针上升到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会议指出,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40)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9-1)[2022-2-19].http://data.people.com.cn/pd/zglcqhzywx/detail.html?id=7ef2f83f848242a9befc02032b015144&deviceType=COMPUTER.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演员“应当认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了当前阶段仍然面临着“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问题,并制定了1996年到2010年发展远景目标。
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对包括演员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品德治理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阶段性规划。1997年1月,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将“德艺双馨”作为演员职业追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并强调“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此外,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就文化工作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列为该章的第一点,可见,党和政府对演员品德治理的重视程度一直在不断提升。
第二,政府部门及时应对演员品德问题并初步形成了长期与短期、基础与专项的政策综合治理体系。霍利特等人在渐进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修缮”概念,指出许多现有政策是通过长期局部“修缮”演化而来的。(41)Michael Howlett & Jeremy Rayner,“Patching vs Packaging in Policy Formulation:Assessing Policy Portfolio Design”,Politics and Governance,2(2013):170—182.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政策补丁”概念,并设定了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结构要素,包括基准政策和补充政策;二是关系要素,补充政策是对基准政策的局部性补充或修改;三是时间要素,补充政策的出现时间稍晚于基准政策,基准政策刚进入执行阶段甚至刚出台尚未执行。(42)朱燕、朱光喜:《政策补丁:类型与成因——基于多案例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9期。本文参考上述理论,借鉴相关概念,根据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相关文件的特点,提出“补丁政策”“长效政策”和“周边政策”概念。
补丁政策。根据文件政策效力分析结果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具体的演员品德问题所出台的文件总数较为有限,在104篇政策样本中有20篇,占比约为19%,分布在各年份,其中,2018年和2021年为密集发文年份,分别为3篇和7篇。
补丁政策针对的是突发或普遍存在的演员品德问题,此类问题往往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危害行业发展,属于与演员品德治理直接相关文件。如1979年、2001年、2011年针对低俗色情演出等问题,1981年针对流散艺人虐待摧残少年儿童问题,1983年、1991年、2017年针对艺术团体演员因过分追求演出收入而违规表演、哄抬票价等问题,1999年针对扮演革命领袖人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演员在福彩促销的演出活动中表现庸俗等问题,2010年针对假唱、假演奏问题,2014年针对个别演员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严重污染社会风气等问题,2018年针对冒充知名演员欺骗观众以及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2021年针对艺人违法失德问题有以新方式新手段死灰复燃迹象、“饭圈”乱象等新问题迭出。
长效政策。在104篇政策样本中,有40篇是关于管理演员及其表演活动的长效制度类政策文件,属于与演员品德治理间接相关长效性文件,30篇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艺院团发展的意见、优化文化市场管理等改革发展类政策文件,属于与演员品德治理间接相关的基础性文件,两者占比约为67%。它们是面向行业领域建章立制,维护市场秩序,从体制机制与基础建设视角对于演员品德治理问题发力。
长效制度类政策主要包括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演出市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等,对演员及其从业行为起到管理和约束作用。其中,最早构建并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营业性演出管理制度。该政策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文化部关于民间艺人管理工作的若干试行规定》。此后,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对营业演出单位和演出场所试行“营业演出许可证”的规定》(1985年)、《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
周边政策。在104篇文件中,还有14篇属于与演员品德治理问题间接相关的其他文件,占比14%。这些专项工作与演员艺德问题涉及的领域相关度总体较低,但政策条文中明确提出了对演员艺德的要求等内容,因此,将类政策归纳为“周边政策”。它们强调社会责任,提升演员品德,对于品德问题治理具有工作辐射带动。
第三,监管方式不断改进完善,从组织与行为监督转向人力资源治理。从治理方式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多种类型的政策效力,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补充和改进政策方式,实现对演员品德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预防。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履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引导等职能,包括对演员及其表演活动进行准入审批、现场监管和内容审查,对违法违规的演出单位及演员个人实施处罚,通过教育培训、人才激励、树立榜样典型等方式,引导演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为了适应演出市场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政府部门不断更新行政理念、完善政策条文、提升政策效力,从以人工监管为主转向注重发挥技术监管优势,通过政策解读和审批指导优化政策服务,引入信用管理、片酬限额、风险监测等新型工具,健全演出市场管理体系。其次,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多方主体参与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逐步建立对演员品德问题的立体监管模式:一是明确、强化演员所在单位及其演出经纪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引导职责,二是推动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道德评议、联合惩戒,三是引导文艺组织、研究院所、新闻媒体开展文艺评论和舆论宣传,四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演员品德问题的监督和治理。
因此,目前已经形成准入与评价、培育与激励、监督与管理、处罚与退出四大功能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选、育、管、用”的范畴。演员品德问题的实质是特定行业人员的管理问题。建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对演员职业生涯的指导,全方面预防和解决演员品德问题。
虽然演员品德治理在党和国家以及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目前政策效力整体偏低,部门合作有待加强。政策力度由发文单位级别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效力。在104个文件中,政策力度最高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仅有《电影产业促进法》1部,占比1%,而政策力度最低的单一部委单独发文却占据主流,部委单独出台政策是目前比较通用的方式,占比超过一半,为60%,两部委和多部委联合发文数量之和占比为22%,国务院发文数量占比17%,且政策文件多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可见,演员艺德问题相关政策的制定更多依靠主管部门的单独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较为缺乏。
演员品德问题的治理,涉及宣传、文化、广电、电影、税务、市场监管、教育、公安、网信等多个部门的职能。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可能造成政策之间难以互相补充和同步配合、具体执行过程出现矛盾或空白等问题。演员品德问题的治理,更多依靠文化主管部门的单独推动,因此,演员品德问题治理中相关政策的效力偏低。
第二,政策效力类别分布不够合理。根据笔者量化分析情况发现,政策效力的类别分布存在着明显不均衡的特征:强制性政策条文的使用频率最高,调节性政策条文使用频率次之,并且其中很多自改革开放初期沿用至今;而自愿性政策条文和社会性政策条文所占比例较小,且主要出现在2004年之后。这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的现实需求及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具体见表1(表1中231个政策条文是从104个文件中分析得到)。
表1 政策条文统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交互表
第三,政策效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相互匹配度失衡。表1中的数据显示,强制性政策条文偏多,并且偏向监督与管理、处罚与退出的功能;社会性与自愿性的政策条文偏少,无法支持准入与评价、培育与激励的功能。由此无法促进演员品德问题治理各方充分发挥作用和实现综合治理的目标。
第一,丰富完善政策条文,健全多元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应持续丰富和完善政策条文,促进不同效力类别政策条文的均衡与协调。整体来看,应适当降低强制性政策条文的使用比例,提升调节性、社会性和自愿性政策条文的使用强度,推动市场、社会、行业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提升法律与法治作用,发挥科技监督作用,促进演员群体参与品德问题治理的活动,逐步减少政府强制力对演员品德问题的行政介入。让“软约束”的道德要求与“硬惩罚”的失信惩戒相互联通,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增强对演员及其所在单位的震慑力度。
创新发展社会性政策条文,开拓社会各方参与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的路径。坚持引导文艺组织、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开展文艺评论和舆论宣传,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演员品德问题的监督和治理,鼓励演艺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自律监管等制度,确保社会性政策条文发挥更广泛更显著的作用,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行业组织、人民群众等主体的治理积极性,促进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效能提升。
第二,基于人才发展规律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升演员品德问题治理水平。综合全面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功能作用,实现人才管理与品德问题治理的动态适配,将演员品德问题具体细化到各个环节进行预防和解决。
首先,在准入与评价环节,应着力补齐管理短板。严格行业准入标准要求,通过完善职业资格、职称评审、聘用合同管理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品德修养、政治思想的考察和要求,从源头上提升演员队伍的品德水平。
其次,在培育与激励环节,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与思想引领,明确和强调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劣迹演员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和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带动示范作用,引导演员提升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
再次,在监督与管理环节,加大演员品德评价和对不良行为的监管强度。克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根据时代变化、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深化行为监督和管理制度,进行大数据管理,确保演员品德治理问题效能在这一重要环节持续提升。
最后,在处罚与退出环节,应切实增强惩戒作用。一是要针对演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各类处罚措施。二是要推动建立和不断规范演艺行业惩戒与退出机制,提高演员违法失德行为的代价,显著增强惩戒力度,让演员及其所在单位常怀敬畏之心,自觉做到严以律己。
第三,加强政策条文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相互协同设计与实施效能。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强制性政策条文和“监督与管理”“处罚与退出”环节的关系密切。强制性政策条文中的54.2%作用于“监督与管理”环节,33.9%作用于“处罚与退出”环节;在“处罚与退出”环节的政策中,72.7%属于强制性工具,说明该环节很大程度依靠强制性政策条文来推动。在“监督与管理”环节的政策中,48.1%属于强制性政策条文,24.1%属于调节性政策条文,20%属于自愿性政策条文,这说明该环节由多种政策条文共同推动。
在“培育与激励”环节的政策中,78.6%属于调节性政策条文,说明该环节很大程度依靠调节性政策条文来推动。调节性政策条文中的51.8%作用于“培育与激励”,30.6%作用于“监督与管理”环节;自愿性政策条文中的67.4%作用于“监督与管理”环节,23.5%作用于“处罚与退出”环节。
由此可见,政策条文的效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或者环节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在演员品德问题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与使用政策条文。在政策条文的设计与选用实践中,不应仅着眼于演员管理的某一环节,而应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整体功能提升的需要;同样,演员管理的各环节不应过于依赖某种特定效力的政策条文,而应综合发挥各类政策条文的效力的综合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在设计与治理实践过程,注意提升政策条文与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匹配性与协同性。
总之,由于演员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文化的重要性,演员的品德对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十分关键。在当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演员品德治理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如果仍然延续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过于依赖强制性政策条文、片面重视监督与管理环节,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演员品德问题及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必须加大法治力度,更好发挥市场规范和道德评价的调节力,推动和支持演员及所在单位、相关行业组织、社会各方主体深度参与演员品德问题的治理,促进各类政策条文的科学使用与优化组合,让不同效力的政策条文全面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功能与每个环节,真正实现演员品德问题治理的整体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