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增 强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31)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成果不断涌现,对中国的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助推中国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也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瓶颈,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受制于人,大大制约了中国高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凸显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紧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为目标,也即是必须围绕产业链而部署创新链,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开始产生,经过40年左右的发展与成长,已经开始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表明,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趋稳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却逆势成长、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了153796亿元,相比于2015年增长了10.6%。(1)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140页。2016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相比于2015年增长了10.8%,超过制造业增长率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2)胡鞍钢、任皓:《中国高技术产业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3月2日。2020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为17.4613万亿元,利润1.24万亿元。(3)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第106页。总体上看,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年度营业额和利润总额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见表1)。
表1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2016—2020年) 单位:亿元
近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科技攻关成果不断产出,对中国的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如国产大型客机C919交付试飞,带动中国的航空产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28nm的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的研发成功,使得中国的关键装备制造水平有效提升;特高压输变电的关键核心设备实现了国产化;风能和光伏能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有效突破,使得中国的装机容量排名全球第一;海斗号无人潜水器的下潜深度不断突破,推动中国的深海技术装备谱系化;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的发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大强化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还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32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领跑世界,等等。
支撑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是以华为、阿里巴巴、华大基因、腾讯等为主的一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快速成长。在前所未有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华为的打压下,华为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8914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3.2%。财报显示,2020年,华为研发总费用为1418.93亿元,超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简称BATJ)2020年研发投入的总和,较上年进一步增加,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5.9%的高位。(4)时娜、邱江:《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超过BATJ总和》,《上海证券报》2021年4月1日。华为公司拥有的移动、光网络、终端等技术和产品被应用于世界100多个国家;特别是5G产品的问世,高效带动了全球电信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经历了由落伍者—追赶者—赶超者—领先者的上升演进过程,最终实现超越美国这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者。2015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全球总量的占比为29%,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5)胡鞍钢、任皓:《中国高技术产业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3月2日。当然,不容否认,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
从经济增长效应视角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2000—2016年间为5.05%(6)胡鞍钢、任皓:《中国高技术产业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3月2日。,可以显现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先导产业,也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从经济结构优化的效应看,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国GDP中的占比为5.08%,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看,通过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关联带动,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一大批知识密集型产业高速成长,有效驱动着ICT产业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和发展水平看,高技术产业无论是形成的现有产业布局或是产业的市场活跃度,都表征了高技术产业已经演进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代表平台经济发展高地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高科技企业迅猛发展,成绩斐然,主要是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方向和路线所起的决定作用。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时中国的电子商务销售额近乎为零,然而到2017年时大幅跃升到600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为35%。(7)蒋华栋:《海外看中国:中国高科技产业正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2月24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成长,电子消费渠道的创新开发将会加速,中国将在全球电子商务的版图上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电子商务份额将会持续上升,这将会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使得居民的消费模式由传统的柜台式演变为线上交易或者移动交易,这就必然使得财务互动由原来的面对面现金支付方式转变为网络化和数字化交易模式,这也必定加速新兴产业的孵化与产生,金融科技产业就是在此条件下迅速成长。花旗银行集团发布的关于全球金融科技产业的相关报告表明,在2016年,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极速崛起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靓点”事件。由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新兴产业需求和新的消费模式偏好上升,推动了电子商务和社交新兴媒体的高速成长,也推动了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全球来看,即使是老牌的金融强国英国和现在的经济金融强国美国,就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说也不得不向中国学习,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有向中国转移的发展态势。到2016年9月,全球共有27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其中中国占据8家,就总的市值来看,中国企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超过69%。2016年前3季度,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占全球总额的50%以上。其中,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前10名企业中,中国占据7个。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和趣分期成为全球前四大金融科技投资对象。(8)蒋华栋:《海外看中国:中国高科技产业正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2月24日。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一个特点是金融科技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
从整体上看,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仅仅显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高速成长的一个侧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诸多产业领域。既在航空航天领域、粒子科学领域等组建培育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企业“创新团队”,也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培育成长了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民营企业。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有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猪角膜移植、深海等研究,通过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科研项目的新的商业模式,以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肯定。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53起科技企业进行公开募股(IPO),其中中国企业就有18起,排名世界第一。(9)蒋华栋:《海外看中国:中国高科技产业正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2月24日。事实上,中国在2014年有45起科技企业进行IPO,2015年有30起科技企业进行IPO,都位居全球第一。国际上普遍认为,伴随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需求,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科技企业加速上市融资步伐,以更好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2021年8月25日,普华永道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中国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TMT)企业IPO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内地TMT企业IPO数量较2020年下半年的109起有所下降,共计78起,融资总额约人民币2138亿元。(10)郭倩:《2021年上半年中国TMT行业IPO全球表现保持活跃》,《经济参考报》2021年8月26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定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及其产业产生了极强的牵引力,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已经国务院批准的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7.4%。(11)陈芳、胡喆:《国家高新区去年营收增长逾一成》,《经济日报》2017年2月21日。其中,2016年营业收入达27.7万亿元。(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657页。2019年,全国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为38.56万亿元。(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654页。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不利环境下,全国16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42.8万亿元;(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第666页。从2016—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的变化幅度可以看出,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态势,详见表1、表2。
表2 国家级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概况(2016—2020年) 单位:亿元
在中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期,经济结构转型也进入关键时期。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能够有效保障新技术和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这将极大地促使中国的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也会极大地释放多重经济增长效应与外溢效应,中国也将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强国。
基于全球视野,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在世界五百强中,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第一次在2012年入围,尽管只有1家。但到2016年,中国共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2021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上榜的互联网企业共7家,其中中国4家分别是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小米。
科技部数据显示, 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7.5万家和22.3万家,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15)佘慧敏:《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日报》2021年2月27日。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4位,企业数量日均净增1万户以上。(1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2020年5月31日。
2016年1月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能够有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许多地方,已经把培育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当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如,2018年广东省已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356家,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科技部持续加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以工程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类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得到有效支持和迅速发展。科技部不断规范国家技术转移服务规则,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健康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签订登记的技术合同数量为320437项,共成交金额为11407亿元,第一次突破了一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5.97%。(17)杨翘楚、张庆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逾10万家》,《经济日报》2017年2月23日。2020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18)《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光明日报》2021年3月1日。基于相关年份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技术市场发展态势良好(见表3)。技术交易额的持续增加反映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正在不断疏通,也表明了技术市场的发展环境正在持续优化。
表3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与成交金额(2015—2020年)
高技术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耦合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亦是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已经逐渐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如信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持续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与服务化方向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的迅猛发展为传统行业提供产品形象、功能体验、信息交互等综合性集成服务,在打造中国的自主品牌、提升效益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与贡献度日益上升。
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等14个省市进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工作。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其目标是在2020年时,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术服务产业体系,伴随《通知》《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有的放矢的规划政策与激励措施。整体上,全国的高技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车道,许多资金并未选择投入传统的过剩产业,而是选择进入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这也是国家鼓励的行业。
近年来,我国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于创新型服务业。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都保持在15%以上的高增长速度。2013年至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8%和21.2%,远远超过规模以上服务业11.1%的年均增长速度。(19)赵白执南:《服务业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产业》,《中国证券报》2019年7月23日。2020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0%、11.0%和8.6%。(20)赵同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上)》,《经济日报》2021年1月19日。
从具体省份看,到2018年末,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和广东省,其6省(市)总体的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55.2%、52.8%、59.1%和60.2%。高技术服务业单位数、从业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6.8%和14.1%;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资产总计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9.1%和28.8%。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在全国占明显优势。2018年末,东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63.5%、64.2%、73.4%和74.2%,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之和。(21)于大勇:《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区域集聚效应突出》,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年12月16日。
基于具体的省市分析,2015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了4193.3亿元,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为22.9%,位居第一位。2015年北京市技术交易合同额达到了3400亿元(22)郭丁源:《高技术服务业“领跑”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12月21日。,其中80%左右流入到国内其他省市或者输出到国外,对推动全国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为13.1%,占GDP的10.6%。2018年北京市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4957.8亿元;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量的七成以上辐射到北京以外,其中流向津冀地区的成交额为227.4亿元,同比增长了11.8%。(23)骆倩雯:《高精尖产业领跑北京经济增长》,《北京日报》2019年5月24日。2020年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16.5%;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4451项,增长1.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316.2亿元,增长10.9%(24)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日报》2021年3月12日。。
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与产业集聚效应方面。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决定在广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目标是到2020年时能够集聚20个以上国家级质检中心。目前,在广州、深圳与珠海三地形成以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与成果推广服务、数字化服务等为核心的集聚效应。上海市获批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之后,从2011年开始认定了一批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2013年至2015年,上海市高技术服务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10%左右。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浦东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涉及以上各个大类,呈现多样发展、优势明显的特点。2020年,浦东高技术服务业“10亿俱乐部”(年营收超过 10 亿元)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73 家,较上年净增10 家,实现营业收入 2456.14 亿元,增长13.6%,营收占全部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的65.8%, 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5)许素菲、张诗欢:《浦东高技术服务业“10亿俱乐部扩容”》,《浦东时报》2021年3月23日。上述省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后,投资产业的发展方向。
与国际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比较看,中国的各个省市高技术服务业虽然规模大,但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存在着大企业不够大和不够强,而小企业则是不够专与不够精的问题。作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生的新产业和新业态,高技术服务业真正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看,高技术服务业基本上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其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经常面临市场融资难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超过74%, 2014年保持在76%以上,企业已经成为研发和创新的主导力量;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愈来愈多,2014年中国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为77%;企业参与完成的创新成果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的占比为76.3%,作为第一完成人的获奖成果占比40%,位居全国行业第一;企业的技术产出成果不断增加,企业发明专利超过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55%,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稳步提升。2020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超过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77.9%。(26)刘垠:《2.4%!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新高——专家解析〈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科技日报》2021年9月23日。从2015—2020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可以看出,企业一直是我国研发创新的主体(见表4)。
表4 2015—2020年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
2004年至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从6.46万件上升到63.09万件,增长了近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万件左右提升到24万件左右,增长了11倍。专利产出量持续增加,如果以当年的价格核算,每投入10亿元研发经费产出的专利申请量由58件上升到68件左右;发明专利申请量由18件上升为26件左右。(27)付保宗:《提升中高技术行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8月19日。从2015—2020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数基本上处于上升态势,但也能够发现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增加幅度高于申请数,说明了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在不断提升(见表5)。当然,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国内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趋于下降态势。
表5 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2015—2020年) 单位:件
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超过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28)刘坤:《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光明日报》2019年5月25日。2020年,企业R&D经费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77.9%,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9.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见表4)。(29)刘垠:《2.4%!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新高——专家解析〈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科技日报》2021年9月23日。伴随企业专利数量的持续增加,专利质量也不断提升,助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也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中国企业创新意识的不断觉醒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全面上升,加快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站在全球层面看,立足于技术创新视角,以华为、中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国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崛起,表明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加速由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产业技术创新也从长期的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前沿性技术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技术竞争。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显示,中国已经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颠覆性创新成果。在工程机械、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领域,其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有些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和技术已经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同时,中国在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更新。
近年来,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投入的研发资金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央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达到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3.4%,其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比重为四分之一。(30)王璐:《央企自主创新将获升级版政策力挺》,《经济参考报》2020年9月21日。2020年,我国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31)周雷:《2020年央企净利润增长2.1%》,《经济日报》2021年1月20日。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硬任务。当然,作为重点工作部署的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将会获得“升级版”的政策力挺,力求通过强化科技管理,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包括强化科技战略规划,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同时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偏低依然是事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有效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都会制约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动力并未真正调动起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虽然数量众多但技术含量不高。从国有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来看,能够反映其拥有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归类于技术扩散型的应用创新;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其难以在核心技术等技术创新链条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无法有效占据技术创新链条的中高端。其形成原因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入门槛高,研发投入大,产出技术成果的研发周期长,并且面对的市场风险大,故企业没有太大积极性进行基础研究。这也成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短板,当然也就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突破技术创新难点、占据技术创新高地的发展潜力所在。
因此,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必须坚持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持续突破作为引领,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和激励企业大力投入研发活动,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充分结合,必须坚持市场选择技术研发方向,市场选择技术创新路线,市场决定各种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导向下,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聚,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竞争力。
为了持续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鸿沟,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大幅度投资基础研究,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坚持基础研究投入,真正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置于关键位置,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实实在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体,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突破。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产权形成完善的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的保护制度。
基于贸易发展效应看,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8.98%增长到2014年的25.37%,迅速提高了中国制成品出口的质量。同时,高技术产业对于制成品出口的贡献,2000—2014年达到26.08%,高于其对于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这表明高技术产业出口迅速带动了制成品的出口。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已经由1999年的6.23%提升到2016年的16.52%,提升了10.29个百分点,这也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32)胡鞍钢、任皓:《中国高技术产业迈入“黄金时代”》,《经济日报》2017年3月2日。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1%;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左右。(33)王政:《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十一年世界第一》,《人民日报》2021年9月14日。
同时,中国技术贸易规模依然偏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量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其中出口规模占比低,仅为15%~17%。根据海关数据,在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中,技术服务和技术许可等“软技术”的进出口总量占比不到10%,而“硬技术”的进出口总量占比高达90%以上,明显体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过少,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与产品附加值低等特征。基于2016—2020年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见表6),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在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28.8%~30%之间(见表6),没有多大变化。需要持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努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和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居位置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支撑。客观地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智能化及高端化日趋明显。
然而,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在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及逆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的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占据了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我国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基础尚不稳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这就导致我国的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向中高端迈进,必然面对巨大的技术、市场外部压力。二是由于我国面临诸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缺失,为了控制技术和市场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定会利用已有的核心技术和渠道的垄断优势,挤压和排斥我国相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而导致的技术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产业技术体系发展仍然凸显为不平衡不充分。三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长期依靠间接融资,且金融创新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弱,导致整体上我国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要坚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更好地推动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照研发突破与产业化政策相结合、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配合的产业化创新模式,打通由新技术到新产业带动新增长的通道,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环境,注重关键技术的应用,注重新业态培育及产业集聚化发展。在夯实创新基础能力、强化创新的激励政策及改善产业政策环境方面积极有效作为。具体来说:
第一,要有效推进国家科技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层面上,要启动转化医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实施中国首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目的在于有效规范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
第二,切实有效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中国已经在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了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等1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等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到2014年底,中国的近300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已经聚集了一支3万多人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获得的专利授权量接近万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300余项,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万余项。(34)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4月2日。在移动通信领域、高速列车研发、大型核能研发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并将其迅速进行产业化,产生了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速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在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建立了9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给予了企业技术中心多种政策支持,包括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等优惠,使得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迅速增长,研发人才队伍迅速扩张,创新成果日益增长,创新效益明显提升。到2014年底,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为1098家,(35)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调研小组:《全民拥抱“创”时代》,《经济日报》2015年4月7日。占到全国大中型企业总量不到2%,然而其研发人员数量占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的一半,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近三分之二,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比近一半,成为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推动者。201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拥有的研发机构数量为17969个。(3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642页。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为129198个,占比为34.2%;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之比为1.32%(见表7)。(3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629页。基于2016—2020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见表7),无论是有R&D活动企业数、R&D机构数(个)、R&D人员全时当量,还是R&D活动企业数占比、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其数据都处于增加或占比处于上升态势,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和战略选择,都坚持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之路。
表7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2016—2020年)
客观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于较好地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于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实践中,政府在不断地探索和转变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式。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倍扩大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新支持组建了72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到2014年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达到了213只,其总规模为57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了股权投资、金融机构融资等各类资金约3000亿元,大约3000家创新型企业得到扶持。(38)顾阳:《创投基金培育更多“阿里巴巴”》,《经济日报》2015年12月6日。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方案”,其支持的重点方向在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目的在于有效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能够有效对接,真正孵化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的引导下,集中优势科研力量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等体现前沿性、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切实在资金、科技人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智能制造的全方位支持,加速推进智能制造业升级换代。要实实在在解决利益机制和分配机制问题,给予技术创新活动者以能够反映其技术贡献的合理报酬,真正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以有效释放科技创新红利。要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强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功能,以市场化利益机制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基于企业层面看,必须紧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为目标,也即是必须围绕产业链而部署创新链。同时,企业要加快向个性化生产销售转变,要面对消费者形成精准化的服务模式。
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中介和载体是企业,企业必须承担起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责任。只有真正建立起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才能够真正落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要大力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要真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现实中,中国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研发,并不愿意进行创新活动,其原因当然有企业自身能力等因素,但也与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恶劣直接关联。如果要使企业有积极性进行创新,就要让真正创新的企业获得相应收益。这需要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和积极性;要持续优化相关领域的行业监管和市场准入,努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坚持放松管制和减少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要调整完善创新资源的有关政策,不断释放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
二是要使得企业真正带头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创新的需求来源市场,创新资源必须向企业集聚,才能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国长期存在的研发与市场的脱节,与成果转化的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因此,要切实提升创新的效率,就必须提升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等改革。要切实做到,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来牵头,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政府仅仅起到引导作用。
三是要持续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普惠性支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过去中国政府过度集中于选拔式的创新支持。根据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逐步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的支持模式;要通过税收和采购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切实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四是加快各类创新型人才培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完成的。中国提出建设科技强国,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切实体现质量评价导向,使得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出来;大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育,采取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形成国内外优秀人才集聚的科研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