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丁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日本新潟 950-2102)
前汉,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稳定内政并确立了稳固的统治系统后,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建立外交关系,汉字文化圈也在此时形成了萌芽。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本土是完全没有文字记载的,所以日本人第一次接触的文字,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汉字。而汉字的通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那在日语中也当然存在。
该文以冷泉家时雨亭文库所藏的藤原定家《明月记》为研究对象,提取通用汉字,通过整理、分析研究,以捕捉《明月记》中汉字通用现象的特征为目的,窥见日本汉字的接受和变迁特征。所用其他的调查资料,在该文末尾的参考文献中详细展示。《明月记》是冷泉家的远祖藤原定家的日记。藤原定家是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公家、 歌人、《小仓百人一首》的编撰者,被称为权中纳言定家。他生活在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动荡时期,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歌道的宗匠被长久地敬仰。日记中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宗教、风俗、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的内容。在中国几乎不存在把《明月记》作为文学资料的研究,日本方面对其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引用汉籍等领域上[1]。因此,在《明月记》中,研究至今为止没有被考察过的汉字通用现象是有价值的。
高桥久子在以《室町時代の文献に見られる漢字の通用現象について 其一.其二》为首的一系列论文中对汉字的通用现象进行了整理。高桥就汉字的通用性指出,在中国只有在字音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日本和中国情况不同。日本在限定了类似字形的通用例的基础上,将通用情况分成了以下4 种。
(1)字形の類似が、字音の近似性若しくは同一性と対応しており、日本漢字音も同一であるケース(字形的类似与字音的近似性或同一性对应,日本汉字音也相同的情况)。
(2)字形の類似が、字音の近似性と対応しているものの、 中国において既に一定の字音の差異が生じており、日本漢字音にも、近似しながらも明確な差異があるケース(虽然字形相似与字音的近似性对应,但在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字音差异,日本汉字音和近似的汉字音也有明显差异的案例)。
(3)字形の類似が、字音とは無関係であり、日本漢字音が、 偶然に同一若しくは近似しているケース(字形相似与字音无关,日本汉字音偶然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4)字形の類似が、字音と無関係であり、日本漢字音も異なるケース(字形相似与字音无关,日本汉字音也不同的情况)。
高桥的研究详细分析了4 种通用字的用例,但并未说明如何将提取的用例分类为4 种情况,通用现象的时代特征也没有总结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调查。
宋春玲表明,中国古代使用的假象在日本也广泛使用,再加上发生了变化。指出了与中文的通假现象不同,日语的通假现象多以汉语成语的形式出现[2]。此外,调查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了如下分类。
宋春玲的论文使用了很多中国词典和日本词典,详细说明了通假字的考察过程,从汉语拼音和日语训读的角度来验证通假现象。但是,关于通假字和异体字没有做明确的区别。
所谓通用,是指对于某个汉字,将与之同音或相近发音的其他汉字用作通用的现象。在中国的研究中,通用和通假的定义基本一致。但是,所谓的通假字的范围认定是极其困难的。从先行研究来看,汉字通用分为古今字、通假字、異体字三大类。
“古今字”是中国后汉末期学者郑玄使用的一个传统训诂学用语,在表示同一个词时,古称甲字,后世则用乙字,则称之为“甲乙、古今字”。注释的表述方式还有“甲、古(之)乙字”“甲、今(之)乙字”等。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时代前后相对古今,不指特定的时代)。
“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3]。严格来说,与原本就不存在与之对应的汉字的“假借”是不同的。
该文探讨的“异体字”是指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其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4]。大体分为:形旁、声旁、偏旁多少、偏旁位置、造字方法、繁简6 种不同情况。
2.1.1 字典考察
“効験”表示某事物的进行产生某种结果。《明月記》中发现实例,将“効”写作了人字旁的“俲”,如图1 所示。而《色葉字類抄》中关于“効”和“俲”的记载如图2、图3 所示。(日本古辞书截图出处的表述方式在文末详细标注)
《色葉字類抄》 在将各自的训读用汉字表示时,是按当时最常用的顺序记载的。即当时使用最频繁的汉字记在条目竖列的第一个。“効”和“俲”属于同一个条目,“学”字是第一个字,训读是“マナフ”。《類聚名義抄》中,“効”和“俲”的读音记载也完全一致。《康熙字典》中记载,“効[正韻]胡孝切,音校。[玉篇]俗效字。[集韻]象也,功也。[韻會]效驗也”“俲同傚[正韻]胡孝切,音效。法也,倣也。通作效”。由此可见,“効”与“俲”是字形相近且作用完全一致的异体字[5]。
2.1.2 文献考察
日本文献中的实例如下。
(1)雖末代効験之至歟、其後帰参朝所了(《民経記》弘長三年二月)
(2)既に降雨に依り、正見せず。誠に御祈の効験(《左経記》長元二年八月二日)
(3)御使被相勤ニ付、中将御推任被仰出、自余俲之、兼胤申渡之、各謹奉畏申(《広橋兼胤公武御用日記》宝暦十年四月二日)
(4)此呪人所誦持。並不與上一十五句相應。失本眞也。欲期傚驗者、須正此句讀(《樂邦文類》)
中国文献中的实例如下。
(1)怪其如是,大以为神,转相告语,治病求福,多有效验。(《风俗通·怪神·鲍君神》汉 应劭)
(2)占亦如此,云绝有效验。(《孔氏谈苑·元旦占侯》 宋 孔平仲)
(3)效,像也。字亦作俲。(《说文》)
(4)君子是则是傚。(《诗经·小雅·鹿鸣》)
(5)復羃 矣宫人從駕皆胡冒乘馬海内俲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冒亦廢有衣(《新唐書》 卷二十四)
2.2.1 字典考察
与汉诗相对,“和歌”是日本的诗歌形式,是以长歌、短歌、回旋歌、片歌等五七音为基调的定型诗。随着歌体形式渐渐演变,短歌逐渐壮大成为了目前代表和歌的唯一形式。在《明月记》中,可以找到“哥”“謌”“歌”三字通用的现象[6]。关于“诗歌”一词,也能找到相似的通用现象。
“哥”字在《康煕字典》中的记载如下所示:“[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牁。[說文]聲也。从二可,古文以爲謌字。[廣韻]古歌字。[前漢·藝文志]哥永言。[唐書·劉禹錫傳]屈原作九哥。又[廣韻]今呼爲兄。[韻會]潁川語,小曰哥,今人以配姐字,爲兄弟之稱。又哥舒,複姓。”
由《康煕字典》中“古文以爲謌字”“古歌字”可知,在古代中国“哥”“歌”“謌”三字是通用的。《類聚名義抄》中,“哥”“歌”“謌”的训读完全一致,“歌”是“謌”的正字。《新撰字鏡》里也有“歌哥二字同”的记载。综上可知,“哥”“歌”“謌”为日本通用的异体字。
2.2.2 文献考察
日本文献中的实例。
(1)晩景到民部卿所領小野山庄讀和哥。(《小右記》寛和元年三月六日)
(2)盃讀和哥其後有擲采之。(《小右記》寛和元年五月四日)
(3)踏歌間主殿寮退出。(《御堂関白記》寛弘二年正月十六日)
(4)十四日、有男踏哥事、仍入夜参入、依心神不調、不参八省(《貞信公記》延喜十三年一月十四日)
(5)於殿上有踏歌興、左大臣(藤原実頼)·朝忠(藤原)·朝成(藤原)等候云云(天徳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中国文献中的实例如下。
(1)召公卒,而民人思 召公之政,怀裳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燕召公世家》)
(2)哀乐之心感,而哥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哥。(《汉书·艺文志》)
(3)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4)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三家注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5)秦、汉阙采诗之官,哥咏多因前代,与时事既不相应,且无以垂示(《宋书》卷十九 志第九 乐一)
2.3.1 字典考察
《日本国語大辞典》中记载:“「懶惰」は「なまけ怠ること。無精をすること。また、そのさま。怠惰。らいだ。乱堕。懶怠。」という意味を持つ。” 《明月記》中,有将“懶”写作女字旁“嬾”的实例。
《類聚名義抄》中、“嬾”字为首的项目下有“懶ニ正”的记载,三卷本《色葉字類抄》中,“懶”与“嬾”同处于“怠”字开头下的同一条目。《康煕字典》记载:“嬾[唐韻]洛旱切。怠也。一曰臥也。女性多怠,故从女。按與懶同。又讀平聲。[蘇軾·次毛滂詩]芋火對嬾殘。[註]嬾,讀若闌。懶[廣韻]落旱切[集韻]魯旱切,與嬾同。”由此可见,“懶”与“嬾”是字形相近的异体字。
2.3.2 文献考察
日本文献中的实例如下。
(1)亦有夢想等、似相府可被慎、今般御修法極嬾、然而依懇命憖可奉仕、不可過七ケ日云々(《小右記》長和元年六月四日)
(2)懈怠嬾惰なり共、常に真如を観じて(《真如観》〔鎌倉初〕)
(3)除目間事、無承事候、毎事耳外嬾候之間、不尋承候、国事、時佐城外之間(《民経記》天福元年五月日未詳)
(4)後会無期歟之由相談、残月排窓之時、晨粧猶懶、 経宿之窓燭猶未消、 漸弁物色之程、 終以帰(《民経記》天福元年五月二十日)
(5)頂上立宗乗、参得罵天声価増、若道説禅懶中懶、呼成一箇啞羊僧(《碧山日録》長禄三年五月七日)
中国文献中的实例如下。
(1)徐广曰:“音紫。呰窳,苟且堕嬾之谓也。”骃案:应劭曰“呰,弱也”。(《三家注史记》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2)出金山北,先击处木昆部,破之,俟斤嬾独禄拥众万帐降,定方抚之(《新唐书》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3)曾祖忽懶。祖忒不魯。父太宇,世襲蒲輦,徙宣寧。(《金史》 金史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4)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普濟方》 普濟方 卷二十四)
该文考察了“効験-俲験”“哥-謌-歌”“懶-嬾”3 组异体字,这3 组异体字通用符合日本一般通用现象的特征,由此推断《明月记》中此类异体字通用并不是藤原定家个人的书写癖好,而是能从古文书古记录中寻找到的汉字通用现象。
在日本汉字还未发展完整的时代,一个汉字通常有多个相关联的意思。到了后世,各种各样的部首将意思分化,创造成新的汉字。新字古字持续共存,结果产生了汉字通用。特别是日本形声的造字法在造字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推测这是导致日本汉字通用的原因。
在《明月记》的文本调查中,由于客观原因,笔者很遗憾无法使用明月记数据库索引,所有的用例都是笔者阅读《明月记》自己检查挑选出来的。该文虽然有例证,但是由于找到的原本资料非常有限,所以许多例子无法与原件对照。这些问题将作为今后的课题持续研究,以期对当下日本古代汉字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日本古辞书截图出处书写方式:
『色葉字類抄(三巻本)』卷数·部门·丁数·表里·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