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萍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其中听力考查分值达到35%,口语测试改革也扩大了其报考覆盖面,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层面对非专业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重视。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改革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者而言,听说仍然是他们英语学习上的短板,仍需进一步提高。
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繁重,而听说交际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多课时支持,因此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更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与听说课时比为3:1,即完成3次综合课程教学之后才开展1次听说教学。同时,传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受限于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听”大多仍处于教师播放材料、学生听的状态,外部信息的接收仅通过听觉完成;而“说”又局限于对听力材料重点信息的掌握,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习内在动力,不能提供个体口语能力提升的机会,因此很难达到听说教学的预期效果。
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模态是指特定社会和文化塑造下的意义表达和意义构建资源。张德禄(2015)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模态就是身势、目光、板书、课堂布置等用来促进认知的各种符号资源[1]。顾曰国(2007)提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感官模态,即指接收外部信息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途径[2]。胡永近、张德禄(2013)以小样本实验方式对多媒体教学中不同模态及其组合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视觉信息能促进听觉信息的理解,多模态合理组合能显著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研究者在对具身认知的不断研究中提出其理论核心是具身性,认为其“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4-5]。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多模态学习与具身认知理念的具身性、体验性、环境性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们都强调通过激发感官模态,让身体、环境参与认知。基于此,研究从具身认知角度出发,试图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创建多模态语境,以增强学习者具身体验,调动多感官参与认知过程,进而提升其口语练习的主动性。
基于听说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已形成的较完善的自我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听说多模态教学模式应该更加强调课下与课堂学习的结合,在课下较为轻松氛围中通过身体、环境的参与,创造更多听说机会,促进认知信息的获得,培养听说技能,建立语言学习自信;通过课上展示呈现环节,再次创设语言练习情境,鼓励学习者运用课下活动中多模态学习,激发大脑调动多感官,使身体与环境共同参与,帮助学习者将“听”(信息获取)“说”(信息传递)相结合,从而有效延展有限的课堂时间,促进听说学习效率。
图1为强调具身认知的多模态大学英语听说单元教学流程,教师主要依托课内外相结合,提升学习者感官、环境、情绪等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参与,将有限的听说课堂时间大幅延伸至课下练习,使个体口语能力提升得到量的保证。
图1 单元教学流程简图
多模态听说学习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练习中关注语言表达中的流利度和语法正确性,认识到听说是与语言环境、交际关系、交际氛围、个人表述风格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一项互动活动。交际中言语和非言语因素与交际环境的契合度亦是成功口语交际的关键。在课后小组口语活动中,应通过环境的选择、交际氛围的创设、道具的使用、身体语言的自然参与等轻松愉快地完成话题的相关练习。
在完整学习流程中,教师通过构建学习框架,给予更具包容性的形成性评价——不仅包括传统听说评价所强调的流利度、准确性、完整度、信息涵盖量等因素,还应考虑语言与身体参与在环境中的得体性、自然性等多指标——帮助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策略调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主要通过教学实践,讨论基于具身理念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否对大学英语听说学习有促进作用,是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
实验受试为学院2020级大学英语B级某班44名同学(来自全校文科各二级学院,高考英语成绩在80~100分之间)。教学实验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持续时间为12周,听说课程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每6学时综合课程后进行2学时,共安排10学时听说课堂教学,5次课后口语活动。教学材料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教材第二册。
研究在12周内通过10学时完成5单元视听说教材内容。每单元教学任务分为2周(各1学时)进行,第一学时通过相关活动导入单元话题,熟悉话题内容和词汇与表达,依托教材口语活动加以练习,布置课下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自由分组,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环境、氛围,挑选一定的辅助用具,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可多次练习,最终以视频形式记录小组作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班级群。同学互评通过投票、留言、评论等不同形式在群内完成。第二学时教师首先点评作品,鼓励学生在听说交际中注意环境的重要性,关注身体各种感官模态互相配合下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之后小组短时间准备后进行单元主题延展性交际,随机小组展示并当堂讨论,给予反馈,使学生逐步适应真实口语交流的即时性特点。
为了确定教学效果,回答研究问题,研究对实验前后小组所提交的视频作业进行对话转写,从流利度、完整度、语言准确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按照同一评判标准给分,同时分析交际时长、信息涵盖量等变化,比对试验数据,以期验证具身理念下多模态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将近一学期的大学英语听说多模态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实验班完成了5单元视听说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实验开始与结束时,分别对各小组课堂口语活动全过程进行录像,并通过表达流利度、内容完整性、有效信息、获取信息准确度几个指标从内容上进行评分(各项指标满分均为10分),同时从具身理念出发,观察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身心自然表现等的变化,最后以访谈方式收集学习者对于该教学模式的学习反馈意见,并将四方面数据综合分析,以验证其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历时12周的训练,受试在四方面数据结果比对中后测数据均高于前测,同时P值(2-tailed)分别为0.000,0.002,0.003和0.002,均低于0.05,说明从流利度、完整度、有效信息涵盖量以及所听信息准确度来看,实验前后有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仔细比对了各组所提交录像视频,能够明显看出随着教学实验的进行,学生表现较之前更为轻松,更加自然,口头表达技巧也有一定进步;此外,交际时长从实验前的平均3.2分钟提高到实验结束时的4.1分钟(要求在5分钟以内),时长的变化也反映出学生在表达内容上较之前更为丰富。另外,学生在访谈中普遍认为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通过多种模态、身体、情境的参与,听说活动的进行变得更加得体,较之以前在英语表述时自信心也有所增强,但同时也认为教学效果还需要较长时间强化训练的保证,才能让“身体”嵌入环境,让“身体”体验环境,才能做到身心一体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加顺利地进行口语交际。
表1 前后测数据的相关指标分析
目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课时安排大多与综合课程合并进行,在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繁多的压力下,教师往往会压缩更费课时的听说活动,因此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受到较大限制。多模态混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采用“相关话题、结构导入+课后小组活动的展开+课堂呈现、交流”教学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兴趣。与平行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在课后口语活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身体与环境共同参与,降低了口语焦虑,学生语言表达意愿以及活动参与积极性均强于普通平行班。
普通教学班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缺乏练习机会,课堂训练仅限于听录音、对答案,在听说活动中整体参与度不高,口语活动中不能也不敢流利表达思想,无法进入交际语境。实验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熟悉具身认知的相关理念,更加注意学习过程中多模态语境参与的意义,能够关注听说交际中表达者的具身参与对语言表达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课后小组听说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在课堂口语交流中往往显得更加自然,更加自信,不仅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得到了较大提升,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有效促进。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认可,相对于传统听说课堂,同学们更倾向于有自我发挥空间、可自行设计情节的课后小组练习。这种小组练习不再受限传统课堂一体化学习模式,可以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活动步骤、练习频率和练习时长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加上课堂展示的观摩和实践,以及同学互评和教师讲评,学生可以清晰认识各小组表现的优劣以及原因,了解口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取得进步。在12周的教学实验结束时,同学们对于口头交际的自信心有所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听说交际的意愿也有所增强。
通过将近一学期的大学英语听说多模态混合教学模式实践,实验班完成了5单元视听说教材内容,从实验过程三方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通过小组视频作业的多次练习以及课堂观摩活动,学生逐渐意识到听说活动中多种模态、身体、情境参与的重要性,能够注意到这些因素在促成口语交际听说双方语意沟通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流利度、准确性、完整度、信息涵盖量等口语表达能力均有提升。
其次,学习者对该教学模式的建议也说明学生希望听说能基于较高频次的练习,有助于后期规律性的口语听说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而言,课堂与课下相结合,延伸有效学习时间,保证练习频次与时长,可以部分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压缩与内容扩充的难题,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最后,研究通过教学反思注意到,教师需要在教学模式流程中细致规划各环节;小组活动以及评价环节要多关注活跃度不高的同学;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要多肯定进步,多表扬优秀,培养学生的口语自信,养成学生敢于表达自我、陈述个人观点的积极心理。同时评价反馈环节也要提出不足和建议,让学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有效提升英语听说实际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