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践
——以甘肃政法大学政务礼仪课程教学为例

2022-05-17 07:51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务礼仪主体

惠 霞

(甘肃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文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习中备受青睐。学生学习的多元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综合评价”[1],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多元体系,反映在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方面。”[2]其意义在于“学业的多元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考试只注重学生现有成绩的弊端”[3]。为了有效实施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研究在政务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此方式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一、设定多维化的学习评价指标

政务礼仪课程的学习评价指标可分为四个维度,而在四个宏观性维度框架内,分别包含不同的微观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政务礼仪课程学习评价指标

整体来看,评价指标也可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评价指标的层级性特征明显,且属于渐进式的评价。具体而言,政务礼仪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学习评价中,不同评价指标所占分值比例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性。设置了解和认知指标是为了后续三个指标的考核能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课程的不同章节,研究均设置了学习阅读资料,便于学生理解章节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维度的评价指标,指向理论性评价,主要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即能够阐述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熟记实践环节的主要方法与技巧。实践与应用层面所设计的四个微观评价指标完全与课程内容有关,政务礼仪课程中的沟通礼仪部分,要求学生要“会说”,如谈判、演讲等,重在掌握语言使用技巧。公文礼仪部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特别是公文标题拟定和框架建构能力。会议座次、餐饮座次和乘车座次礼仪在学习中缺乏实践场域和机会;因此,学生座次安排的考核主要依据画图进行,三种座次类型又包含若干个不同种类的安排方式,涉及图形多达30余个。“会做”则是实践与应用指标中综合性最强的评价要求,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如接打电话、递送名片、介绍等。提升与创新是课程学习评价的高级性指标,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通用性,即不同课程均可设置这样高阶性的评价指标;评价依据与课程内容无关,重在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确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主体

多元化学习评价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在评价指标设计、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实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务礼仪课程中多元化学习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师、技术平台、学生、学习小组、实务部门工作人员。

(一)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主要包括政务礼仪任课教师、同一门课程的其他任课教师以及本专业的教师。政务礼仪任课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评价任务,同时,就具体的班级而言,任课教师还承担着学习评价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等多项任务。同一门课程、不同班级的任课教师起到补充的作用,例如甘肃政法大学政务礼仪课程不仅在公共管理学院的四个专业中全部开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所有专业也开设该课程,因此,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至少有7人以上,这为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而本专业其他教师的参与则使教师评价主体更能体现出异质性。以2019年秋季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的期末成绩评定为例,研究采用了混合式考查的方式,由3名政务礼仪课程以及1名公共关系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期末成绩评定小组,以学生现场笔试答题、口试答题、画图、演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期末成绩由4位教师的平均成绩构成。

(二)作为评价主体的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参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现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的高校、企业等均参与到教学平台的开发中来,如清华大学的“雨课堂”、超星集团的“学习通”等,致力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服务平台,各个平台的模块设计具备了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等多个特征,将技术平台纳入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主体,既丰富了评价主体的组成部分,又有效利用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互联网+教育,特别是互联网+学习的有力体现。政务礼仪课程在分析课程性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了“雨课堂”和“学习通”作为信息化教学平台,其中“雨课堂”是主平台,“学习通”是副平台。基于平台的教与学的过程,为平台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了基础。教学环节全部在“雨课堂”平台完成,而“学习通”主要为学生提供“雨课堂”所没有的辅助阅读和学习资源,两个平台基于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后台系统运行能力,将学生所有的参与痕迹记录下来,为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2021年春季政务礼仪课程教学中,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教师推送的政务礼仪相关视频人均时常为420分钟,文字性材料的人均阅读时常为240分钟,整体观看率和阅读率超过了90%。

(三)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评价的主体,作为自我评价主体,学生的评价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习之前的预估性评价。预估性评价需要关注自身对前置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建立起前置性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对新知识的难易程度的预判等。二是反思性评价。学习虽然强调过程性,但在这个前提下,学习也具备阶段性特征,小到一门课程,大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以期中和期末考试划分的课程学习阶段,以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划分的学习生涯阶段。学习的阶段性为学生的反思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即在前一阶段结束时进行学习反思和评价,为后一阶段提高学习效果积累经验。学生参与自身的学习评价,也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自我学习评价也是一种内生性评价,弥补了学习评价一直以来只重视外生评价要素而忽视内生评价要素的缺陷。

(四)作为评价主体的小组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小组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小组当之无愧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主体之一。小组作为评价主体,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小组长作为评价主体。小组长在学习小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协调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协商的基础上负责小组任务的分工等,或承担着小组任务的汇报工作;因此,小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教师对小组长进行评价。二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为评价主体。政务礼仪课程设置了多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设置依据的原则不同,既可以是学生自愿组队,也可以是教师手动随机分组,或者是教学平台系统自动分组;无论采用何种原则组建的小组,组内成员一般都不超过5名。微型学习小组有助于组内成员的充分参与,针对某一项特定的小组任务或者项目,学生对组内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度等相对比较了解,适合进行成员互评。三是组间互为评价主体。以36人的班级为例,同一个班级中,一般划分出6个以上的学习小组,在同一项学习任务和项目中,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评,互评的主体虽然是小组,但评价结果适用于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在人际沟通礼仪部分,以“黄牛”为关键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了关键词即兴演讲的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规定时限内的即兴演讲,小组内其他成员可补充演讲,其他小组对上述小组的即兴演讲进行讨论,汇总讨论评价意见,随机选择评价小组成员对发表演讲的学生以及所在小组以百分制为基础进行打分,且详细说明打分依据,从分数和现场语言评价两个层面对即兴演讲学生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定。

(五)作为评价主体的实务部门工作人员

将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学习评价主体,是基于政务礼仪课程性质做出的设计,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性或者基础课程,政务礼仪更强调在实际的政务活动或者公务活动中的具体使用;因此,将校内外实践实务层面的评价资源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主体中,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形成“以评促学”的学习氛围。由于课程设计更倾向将社交礼仪与公务礼仪相结合,因此,校内外评价主体不仅仅包括公务员,还包括了企事业单位的任职人员、校内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等。行业评价是社会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之一。2020年秋季,在公文礼仪教学中,研究布置了作业——拟定甘肃政法大学新生入学典礼校长讲话稿提纲,学生完成后,任课教师邀请学校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一部分学生的讲话稿提纲进行评价,并以文字的形式反馈学生作业的优点和不足。

三、明晰全面化的学习评价载体

任课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主体,课程设计的要素之一是明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基础,依据课程内容才能对学生学习做出基础性和高阶性相融合的多元化评价。因此,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载体。政务礼仪的课程模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形象礼仪。形象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仪容礼仪(妆容技巧及基本要求)、仪表礼仪(着装礼仪及着装原则)、仪态礼仪(表情、手势、站姿、坐姿、走姿、蹲姿)。个体的妆容、着装以及仪态等不仅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乎组织形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形象价值百万”“赢在形象”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社交活动还是公务活动,个体形象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个人形象也能体现出对职业的尊重。因此,形象礼仪是政务礼仪的基础性内容。第二,人际沟通礼仪。真诚的沟通态度、语言之美、沟通技巧与障碍、演讲及其技巧等是人际沟通礼仪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强化沟通技巧,如掌握语言的使用技巧、赞美的技巧、演讲的技巧等,这些技巧的学习主要通过案例进行,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具体的技巧。同时,这一部分内容还增加了实战演练的章节,具体设计为“关键词即兴演讲”“看图说话”“解读视频”环节。第三,办公礼仪。办公礼仪是政务礼仪课程的重点内容,由办公室礼仪、公文礼仪、介绍与称呼礼仪、会议礼仪、通信礼仪等内容组成;其中公文礼仪、会议礼仪是该课程的难点之一。在本课程的设计中,公文礼仪仅关注大型公文的写作,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工作汇报、专题汇报、领导讲话稿、项目总结材料等,学习的重点是大型公文标题的拟定技巧和提纲框架的建构技巧。第四,接待礼仪。接待礼仪主要包括交通礼仪(步行、乘车船机等)、餐饮礼仪(桌次与位次、中西餐的区别)、茶酒礼仪。接待礼仪中的乘车(船、机)礼仪、餐饮礼仪中的桌次与位次安排礼仪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第五,外交礼仪。外交礼仪是政务礼仪的特色内容,与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相比较,外交礼仪与国家及主权相关,这部分内容既包括外交礼仪的基本组成环节,也包括国旗、国徽、国歌、国花等微观礼仪;同时,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在模块设计中,还增加了“夫人外交”的内容。

四、选择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方式关乎评价的有效性,是实施学习评价的主要手段与举措,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整个教与学活动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从评价内容看,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包括态度评价法、表现评价法、方法评价法、习惯评价法、作业评价法、成绩评价法、协作评价法、能力评价法和潜力评价法。上述评价方法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见表2。

表2 基于内容的学生学习多元化评价方式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表现属于静态内在的评价方式,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有关,也是基于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第一层级方式。同时,态度、习惯等评价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单个的、即时性的活动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表现做出全面的评价;因此,静态内在评价方式需要采用跟踪式的评价路径。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既包括短期的、阶段性的作业评价法,也包括长期的、课程闭环性的成绩评价法,这种评价法是传统评价方式的主要内容,但并不说明传统评价方法就已经过时,相反,它是较为公平和客观的评价方式,在多元化评价方式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动态实践评价法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小组合作中的协作精神、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可预期的创新潜力等,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高阶评价方式,也能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区别度及差异性。

从评价主体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即时口头评价法。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也包括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如小组成员、班级其他同学等,但其以教师的即时口头评价为主,如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会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或者参与演示操作的情况进行即时的、口头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效果直接且印象深刻。第二,形成性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多个维度的表现,也可视为积累性评价,评价主体更多元、更全面,教师、技术平台、学习小组、学生、行业人士等在整个形成性学习评价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是主导者;技术平台可以记录资料阅读和视频观看情况、到课情况、作业提交频次、课堂参与情况等,并最终以事先设定的比例进行换算,统计基于平台的评价性成绩;学习小组的评价是同辈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但为评价客体积累了评价结果,而且在评价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自我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行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中较难实施的部分,但也是最容易出彩的部分。第三,迁移性评价法。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迁移是指评价的关注点不断纵深,基于迁移而形成评价的“点—线—面”结构。在政务礼仪课程学习中,这种迁移法的使用具体体现在以政务礼仪课程学习为单个点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联系法将这种评价与学生其他学习课程进行比较,即进行多点评价;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的焦点聚焦于学生所参与的事件或者活动方面,形成线状评价;最后,基于课程和事件形成对人的全面评价。

猜你喜欢
政务礼仪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靖边政务中心:“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政务云上看政情
特鲁多:被政务“耽误”的网红
筷子礼仪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