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

2022-05-17 08:05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村婺源助力

张 明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而观之于整个高等教育序列,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优势,加之其“职业性”和“区域性”特点[1],无疑使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学界关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发端已久且著述颇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周永平等(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需内外综合共治,对外协同乡村振兴多主体共同治理,对内深化社会服务改革,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师生融入[2]。陈春霞等(2020)提出构建多方协同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以提高乡村可行能力为核心,根据不同类型的贫困精准施策[3]。单文丽(2019)、袁翠松等(2019)、王亦男(2020)提出以农村电商服务为抓手,将职业院校智力、技术、实训基地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培育现代化农村发展人才,挖掘乡村文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切实服务乡村振兴[4-6]。林克松等(2021)基于角色理论,提升职业教育角色认知,完善办学资源,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同时唤醒乡村自身内源力量助力其发展[7]。梁裕等(2021)提出围绕乡村产业链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适应乡村产业业态、优化科技服务、完善职教服务培训体系四个方面,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8]。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嵌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切入点,便在于紧密围绕乡村人才振兴,提升乡村人力水平,通过对乡村群体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从而实现乡村人口资本增值,激发乡村人口内生活力,产生发展内生动力[9]。

但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虽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究其研究方法,则主要以理论分析居多,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即便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多地实证案例的经验总结较多,关于特定地区的实证分析却相对较少且不够深入,并且研究方向也主要是从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而少有关于职业院校深度嵌入地方党政主导的多领域、多组织、多要素的乡村振兴体系之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撬动各方资源以达成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对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聚焦江西婺源县的王村和里官亭两个村,全面介入王村、里官亭两个项目村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分析并总结婺源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从“实验法”的角度出发,将婺源的两个贫困村作为对照组,通过跟踪婺源王村、里官亭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深入了解高校、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各方力量在婺源乡村振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成功经验,探究职业教育助力于婺源县乡村振兴实施的模式、过程和效果以及有效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方案借鉴。

二、行动研究:职业教育助力婺源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王村是省政府确定的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定点扶贫村;里官亭是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的电商项目帮扶试点村,学校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全面、深入参与了这两个项目村的乡村振兴过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涉及职业院校、研究机构、村委会、企业、农民、政府等多个主体,其中村委会为实施主体,学校为教学支持主体,科研所为研究支持主体,企业为技术支持主体,农民为参与主体,政府为政策保障、行政引导主体。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参与方式等不同,产生的主体作用力也大小不一,乡村振兴的表征也随之不同。

(一)婺源里官亭:以学院为主导的自发性帮扶

近年,学院自发组建师生帮扶团队前往婺源里官亭——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省级贫困村江西省婺源县砚山村下属村小组,通过村情调研、志愿实践、项目帮扶,将当地农副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12月,婺源里官亭全部脱贫,帮助当地100余名留守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该村的“刀耕火种”品牌农产品深受大众喜爱,销售额达到3000 余万元。职业教育助力里官亭乡村振兴具有以下举措:

1.引入社会资本,产品市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团队创新性引入社会资本来解决当地产品销路问题。在当地村民筹建农村合作社的基础上,向该村村民、社会募集资金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婺源众望实业,并注册农产品商标“刀耕火种”,打造精品化、定制式的品牌市场战略。

2.深化产教研融合,促进产业兴旺。该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院校产业规划水平,帮助当地村民科学种养、基地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兴旺发达。2018 年,在学院的协助下,里官亭生态农产品种养基地获批为婺源县就业扶贫车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对当地饲养基地进行合理优化,帮助当地合作社进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坚持“生态涵养、种养结合”理念,创新“林鸡”“菜猪”生态种养模式。2019 年,刀耕火种品牌土鸡蛋成功通过谱尼测试。

3.搭建电商平台,产品全网营销。该村搭建主流电商平台,如微店、淘宝商城、直播号,帮助当地产品线上销售。线下协助当地开设品牌直营店,利用江西开放大学系统办学优势,在各地市开放大学、县级教学点开设产品专柜,实现江西大全区域铺货。学院与省内外15 所高校合作,帮助当地与婺源酒店、学校、餐饮店共30 余家达成刀耕火种产品定向采购协议。

4.打造学习型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校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合同+股份”志愿加入村组合作社,田地资源变“资产”,闲余资金变“股金”,留守村民变“股民”,构造“合作社+小农户”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学院为项目村营造出追求成效和创新的学习氛围,培养村民终身学习能力,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如设定全员学习日,规定每个月的10 号是合作社种植(养殖)人员集中学习的时间。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请进行”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农业专家到田埂、猪圈开展现场授课。不定期组织社员到外地进行培训学习。同时,学院面向村两委干部、村民、残疾人开设电商培训班。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精准设计培训内容,包含有电商知识普及、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电商实操等。截至2021 年底,已开设电商培训100余场。

(二)婺源王村:政府介入下的结对帮扶

2018 年10 月,婺源秋口镇王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学院对口帮扶地区。在学院帮扶下,2019年11 月,王村获颁江西省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当地“金淦美”的茶叶品牌远销海外10余个国家,带动村民合作社年收入从亏损10 余万增加到年利润130 余万,农户平均年增收6000 多元,实现20 余户68 人精准脱贫,带动145 人就业。职业教育助力王村乡村振兴具有以下举措:

第一,党政引领示范,社会组织积极跟进。以“志智双扶”的核心思想,学院将电商专业实训基地建在帮扶村,实现人才输出、项目留村。联合当地政府开展电商培训班,培育“农业种植能手+电子商务”的新型农村电商人才。同时该村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学院联合江西旅游科技集团共同建立旅游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实验室,将王村以及周边村庄农副产品网货化。以此打造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带头引领示范,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第二,多方主体对接,助力农产品上行。职业院校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项目的运行涉及政府、学校、农民、企业多方,促使多方共同发力、共同受益。根据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8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扶贫产品“五进”活动的通知》,学院驻村工作队通过学院QQ 群、微信群、与同事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宣传推介王村特色农产品,2019 年,累计帮助王村销售农副产品达到64085 元。同年年底,学院在校园里专门举办王村农副产品展销会,一次性为王村销售农副产品25170元。自2020年以来,学院购买王村大米和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额达到近7万元。同时学院积极与地方流量主播沟通销售该地农副产品,驻村工作队变身网红推介王村农产品。

第三,传承乡风文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需要文化振兴作为精神支撑。职业教育在传承乡风文明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用高校人才和文化资源,基于文化项目和培训项目,服务特色文明乡村。学院向王村捐赠图书2000余册,在当地开展“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垃圾入篓环保分类”等专题活动,协助当地组建老人幸福食堂,引导村民主动接受、参与和宣传,做到知行合一,促进构建“文化强村”。同时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和文化,将世界濒危物种-蓝冠噪鹛落户王村这一优势广泛宣传,组织蓝冠噪鹛“护鸟队”等系列活动,吸引线上粉丝打卡旅游,打造王村特色游。

第四,党建教育帮扶,支部联合共建。以加强乡村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坚持“党建+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念,以党建项目带动项目村治理体系完善,促进村庄法制、村民自治,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将党建、学生志愿活动开在乡村一线,学院经管党支部通过与王村党支部联合共建、党员教师与当地学生结对帮扶、党员教师送教下乡、设立“育心公益基金”资助留守儿童等活动,帮助王村完善党组织建设。截至2021 年底,学院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69人次分批到王村开展志愿活动,让王村村民对乡村振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拓展了师生的视野。

三、比较分析:职业教育助力婺源乡村振兴的案例对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深入探析王村、里官亭两个村庄的乡村振兴过程,发现婺源的乡村振兴项目不仅有政府的参与、也有高校、合作社、企业的参与,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三个主体,但由于各主体参与程度不同、方式不一,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干预模式不同,致使职业教育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维产生不一样的动力作用(具体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婺源案例对比

对比以学校自发性服务为主的婺源里官亭案例和以学校对口帮扶形式的婺源王村案例,两者村情有一定的共性,当地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拥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农村合作社,村里青壮劳动力外出,“空心村”现象突出。

从参与主体来看,婺源王村案例无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参与,而婺源里官亭案例中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科研院校和婺源众望实业有限公司参与,对接市场需求并有科研院校智囊加持,婺源里官亭拥有更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和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刀耕火种农特产业的兴旺发展。

从参与方式来看,婺源王村是政府指定高校对口帮扶的典型代表,在政府、高校帮扶资金等资源投入方面大有优势,该村在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显著,具体体现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村文化资源挖掘、村民素质提升、基层组织治理等,对标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相比之下,婺源里官亭案例中,政府参与度较低,企业、职业院校等力量未能进行充分整合,该村对标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有所欠缺。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过程,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组织、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各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影响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职业教育与各主体之间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

从政府层面来看,国家战略的引领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直接和有力的力量,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文件等方式,引导职业教育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由此,政府在推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能的地位显著高于其他主体。

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看,行业企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重要纽带,企业能够提供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帮助,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话语权。

从社会层面看,研究团队、志愿组织、社交媒体、乡贤等社会群体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现实中,多方主体由于目标性质不同、社会资源融入不足等,导致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力与理想的主体合力存在偏差,服务效能不理想。

四、研究结论与策略分析

(一)研究结论

从职业教育属性来看,助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既是职业教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职责所在,更是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技能积累转化、文化传播传承、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应立足发挥教育优势主体作用的同时,坚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始终根据帮扶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村民实际需要优化帮扶措施供给,使帮扶举措更好地契合帮扶地区和群众的迫切需要。同时鉴于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组织、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10],需要有机整合各方的关系及利益诉求点,形成理想的主体合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理清多责任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协同代替松散。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其参与过程应该从能力提升与外力借助两个方面实现内外综合服务。

(二)策略分析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把主动服务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深度嵌入地方党政主导的乡村振兴体系之中。在乡村振兴这样一个涉及多领域、多组织、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高职院校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倡导主动服务精神、探索主动服务路径,在政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村委会、农民、企业等“六方联动”行动体系中左右逢源、相互借势,撬动各方资源而达成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在“撬动”行业、企业、研究所、社会资本对乡村振兴项目积极参与、深度参与、持续参与的同时,又激发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活力。

表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六方联动”行动体系

其一,构建“多元融合”新格局。针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涉及多主体的特点,需要规范各主体的行为,进行跨界整合、实现共同受益,共同发展[11]。政府应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体系中承担“导”的角色,承担规划设计、成效管控、政策支持等重要责任,促进多主体合作演变。各主体要接受政府的统一调度,通过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形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从不同方向多元化助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其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乡村发展是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强化自身角色定位,促进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实施。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也为职业院校创造了发展的契机与挑战,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进行自身改革,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从根源上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能。一是精准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从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对接乡村振兴实现要素,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的价值性和适切性。二是深化职教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聚焦乡村,撬动乡村振兴各主体资源,融合自身发展需求,与乡村、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合作项目、共建基地、开展科研等方式,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实施同向并行。例如,党建活动设在乡村一线、一村一实训基地、乡村村情调研、师生下乡实践等,以产教研融合促进多方共赢。

其三,提升乡村内源性发展动力。前两者都是从第三视角分析乡村振兴实施的外力作用,而要实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乡村自身内源性发展动力,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进取。职业院校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将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嵌入乡村多维振兴领域,激活乡村资源要素,获取乡村适应自身发展的内驱力[12]。一是发挥技术价值,注重挖掘当地的优质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引导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和创新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蓄电”,不断为乡村发展提速加码。传承乡村农耕等优秀文化,并赋能职业教育教学。二是发挥育人价值,建立人才终身培养体系,提高当地精神文明素质,做好技术培训更新和跟踪服务,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力量。三是彰显社会服务属性,丰富服务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内容,从制度建设、治理参与过程等方面主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王村婺源助力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助力成功七件事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谢晋:大导演的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