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2019-08-29 02:03郭玲
小康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王村福利村民

郭玲

“前些天刚带着小孙子去了趟三亚,如今生活好了,每年暑假我们都会出去度假,孙子挑地儿,我们掏钱!”在自家宽敞的两室一厅福利房中,田士宝和老伴儿韩惠荣跟《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细数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和村民的好日子。

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像田士宝和老伴儿居住的这种福利房,村民几乎每户一套。家家都有福利房,按月领取养老金,考上大学有奖励,看病有医保还能二次报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王村人过上了“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幸福城市化生活,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文明村”。

集体经济保证“红利反哺”

从天津市中心开车向南,沿着主干道延长线行驶约20分钟,拐上一条小路,便能看到指路牌上“金龙花园”“峰山药王庙”“金龙鑫苑”“金龙国际村”“利达钢管”“王村音乐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王村别墅”的字样,王村到了。迎面望去,绿树成荫、小楼成排,一大片生态宜居区映入眼帘,这片蓝顶绿茵的村居,就是王村人建成的新家园。

暑热难耐,下午的金祥园很安静,一排排小高层沐浴在阳光下。这是王村专门为村民建设的福利房小区,按照“每人30平方米的份额”,王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分到一套这样的福利房。而王村人幸福生活的新篇章,正是从搬出平房,住进楼房开启的。

王村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东南部,全村共700余户,村民2160人。上世纪80年代,王村开始兴办村办企业,生产销售钢材,获得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随着城市发展,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王村地域优势日益凸显。村两委班子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发现了新的商机,使用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与投资单位合作开发建设宜居工程,同时积极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对村属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企业每年向村集体交纳企业用地租赁费。靠着一系列举措,王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村子的“钱袋子”鼓了起来。2018年,王村实现创收2000余万元。

有钱了,村两委班子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反哺民生、造福村民。从哪儿开始做起呢?村两委班子决定,就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开始——让村民搬出平房,住进楼房,成了王村的“民生一号工程”。

那时候,王村村民中90%都还住在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里。为了彻底解决村民住房问题,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五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的危陋平房,建设公寓和别墅。前后几年间,金龙花园、金龙国际村、村民别墅、金龙花园二期、金龙鑫苑……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不仅如此,王村还建设了6.7万平方米的村民福利房,按照每人30平方米的免费份额,三口之家基本都能分到一套两居室的福利房。就这样,王村人全部搬进了梦寐以求的公寓和别墅,家家户户用上空调、暖气、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紧接着,铺路、治污、建菜市场、引入公交车,一项项便利生活的措施接踵而至。

“我家有别墅、公寓、福利房,除了自住,还能租出去赚房租!”其实,即使没有房租,田士宝老两口每月6000元左右的收入也足够他们花销。每月领着村里发的近2000元的养老金,而且还年年涨钱——养老有保障,韩惠荣说,这是让她最踏实的事情。白天照看家人的生活,晚上到村口广场跳舞散步,这样安逸舒心的日子,是王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写照。

精神物质双丰收 在跨入小康生活的今天,王村既要做物质的富翁,也要做精神的贵族。

从没有收入靠儿女供养,到生活无忧安享晚年,甚至还能补贴子女,这些年,王村的老人们最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村里为适龄村民全部缴纳了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村民每月都能领到退休金。没有退休金的老人,60岁以后村里给他们每月发放养老金。老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也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不仅如此,村里还积极筹集资金为村民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进行二次报销,减轻了村民的看病负担……一系列民计民生措施,让王村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生活富裕了,王村更加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考上研究生奖励5000元,考上本科3000元,考上大专2000元,村里还设立了一系列教育奖励基金、拥军拥属基金等,帮助年轻人走向社会。

要做物质的富翁,也要做精神的贵族

天气炎热,王村村民文体活动中心排练室里的气氛更热。王村艺术团中青年舞蹈队队长、天津好人刘桂英带领志愿者舞蹈队正在紧张地排练舞蹈“放下你的手机”,过段时间,他们就要代表王村参加全市的舞蹈比赛。这支舞蹈队可不一般,他们成立于2009年,多次在全国、市级、区级各项大赛中获奖,他们表演的以杨柳青年画为主题的舞蹈《画扇面》,曾经荣获全国中青年舞蹈大赛金奖,并受国家文化部文艺服务中心之邀进行巡回演出,获得众多好评。63岁的薛阿姨是舞蹈队目前年龄最大的队员,她告诉记者,舞蹈充实了她的退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她感觉更年轻、更快乐。

王村有一位家喻户晓的“青春榜样”——年逾八旬的李德志老人。他曾经在高校工作,退休后被王村聘请专职负责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任村文化综合工作部负责人,村里人无论长幼都尊称他一声“李大爷”。来到王村十几年,在李德志眼里,王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更可贵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随之而变。

“如果说经济是‘骨架,那么文化就是‘灵魂。一个人有再多的钱,要是没了‘灵魂,不就是一具空壳吗?在跨入小康生活的今天,王村既要做物质的富翁,也要做精神的贵族。”李德志至今仍记得前村党总支书记于盛宽说过的这句话。

如何让富裕起来的村民业余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而不只局限于“打麻将、看电视、聊闲天”?村两委班子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大胆的決定。2008年,王村先后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福利,让村民们无偿使用。

十年前,一个村子投资5000万搞文体设施,当时有人质疑,以王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用5000万投资实体,一定会有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王村的村两委班子选择了前者。当初的投入虽然没有带来金钱的回报,却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是一个村子的软实力,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王村党总支委员、村妇联主席王培琴表示,王村通过持续的精神文明建设,让正能量牢牢占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里将文明建设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让村民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崇德向善、择善而从。精神文明领域的耕耘开出了丰硕的花朵,在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王村最终榜上有名,摘得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夜幕降临,王村的音乐喷泉广场迎来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刻,吃过晚饭,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早已习惯到这里舞动起来,放松自己。不仅是王村本地人,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有很多来到这里,加入快乐的人群。摇曳的霓虹、欢快的舞步,舞出了王村人的幸福生活,更舞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儿。

猜你喜欢
王村福利村民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王村夜雨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基于计算机建模技术的秦岭周边农家乐村环境空间研究——以上王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