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江
“问题探索”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索和问题的解决来激化学生的求知欲,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好情境,用以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井提出问题,经过信息的收集和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发争论,经过思考和实验的验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或方法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探索”的主要理论依据
1.创造性教育理论认为: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从已知的信息和回忆的信息中能生成新的信息。”这就是创造。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双主原理。现代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统一,要同时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学为主体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学生,教学活动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仅仅只是教师的活动,要着眼学生的未来。主导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以教促学,以教助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二、“问题探索”教学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向性。因此,教学开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教化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整个教学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应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的基础上,引人发现新的问题,把学生引上创造思维之路,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4.问题探索与培养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问题本身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可以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问题探索”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注意点
首先注意:认真构思,精心选题。运用“问题探索”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应成为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围绕着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和质量。
其次,“问题”设计应具有以下特性:
1.典型性。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要涉及问题的实质,使学生理解能力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保证所设置的问题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能激发其认识水平折向知识及问题的本质,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
2.启发性。问题设计要引人入胜,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针对性问题设置要紧扣主题,针对教学目标选择能开发和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景,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探索和讨论,让其“跳一跳,够得着”,使问题的设置具有实效。
4.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可通过“一题多解”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一题多问”以达到其开放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5.有层次地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教学过程应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启发或延展新问题,进而把问题探索引申到课外或后续知识的学习上,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后达到思维多样化的目的。其次,创设情景,引导发现问题以后,怎样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创设,要生动直观寓于启发,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理论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样,我们的问题教学设计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