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音
【摘要】疫情非常时期,校园生命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系统最基础的幼儿教育,必须科学掌握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价值导向,将健康生活、和谐共存与责任承担作为幼儿园生命教育必修课,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启蒙幼儿的社会责任承担意识,激发幼儿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主体意识。并通过幼儿视觉与认知体验,在身心健康、社会情感、科学认知等三个维度设计幼儿生命健康教育课程。
【关键词】非常时期;多维度;生命健康教育
当前一段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改变,幼儿因此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感受和困惑。生命健康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非常时期,引导培育幼儿,把这种独特的经验转变为有实用价值的教学课程,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要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笔者所处的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国家家电品牌产业基地。这里外来务工者众多,来自五湖四海,有些幼儿来自高中低风险地区。如何在非常时期,有针对性地回应孩子的真实体验和教育需要。因此,笔者带领镇区的幼儿园老师,根据《3-6岁学习与健康发展指南》,对非常时期所引发的孩子学习与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组织活动课程的措施与对策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讨,并透过幼儿的视觉与体验,在身心健康、社会情感、科学认知等三个维度创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幼儿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和独立的发展,唤起幼儿对一切生命的敬畏。
根据《指南》的有关内容,以及对幼儿视觉、感知体验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二个问题:非常时期下能够提供给幼儿怎样的学习机会和思维发展机会?教师们能够据此设定并形成何种课程活动方式?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更注重于一种可能性,即教师以何种思维角度和思维拓展的可能性来设定课程活动,从而有助于教师在遇到孩子紧张和复杂的教学情景时,更有准备地从容应对,积极互动。在实施课程活动时,我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先聆听与观察,再表达与探究,进而正向价值引导,力求幼儿能真正有思考、有收获。
一、关注身心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指南》指出: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非常期间,我们需要关注幼儿乐观积极的情绪, 也需要注意培养幼儿拥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和卫生习惯,降低孩子的恐惧情绪,学会从容应对,自我管理、调整情绪,保持每天的饮水量,不偏食挑餐,学习正确的清洁洗手方式,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此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自身防护能力。
为此,我们分析幼儿已有经验:第一、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戴口罩以防病毒。幼儿会产生思考:什么样的场合,就不需要戴口罩?什么时候才能不必戴口罩了?第二、感染病毒只是一些人,幼儿会好奇病毒为何只和一些人作"朋友",故而会对染上病毒的人产生好奇,并提出问题:为何有的人会感染病毒发病?什么样的人不易传染病毒呢?第三、在假期,家长通常都不带孩子外出,在令孩子十分期盼能出去尽情游玩,故而孩子会对什么出去玩产生期待,会对哪儿可以玩,哪儿不可以玩,产生疑问?第四、非常时期,会引起幼儿对身体上的变化产生敏感反应,一旦自己或周围的人得病了,会很着急地问:是被传染上病毒了吗?第五,当一波一波的病毒发生传染时,孩子们会产生保卫人类、坚决打败病毒的想法,并思考:如果病毒在我身边,该怎么办呢?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以下活动课程:第一、在健康生活方面,我们设计了“健康作息我遵守”、“科学饮食保健康”等主题课程。从日常生活规律、健康膳食出发,指导幼儿自主合理安排一日作息,从而建立健康的、热爱生活的理想状态。同时教师激发孩子树立并建立科学健康饮食计划的兴趣,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健康的膳食观。第二、在体育习惯方面,我们设计了“我锻炼我健康”、“我的健身好办法”、“病毒来了我不怕”等主题课程。从坚持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出发,指导幼儿坚持锻炼,在体育运动中提高体质。并以“钟南山爷爷就是一位爱好运动的人”为启发,鼓励幼儿找到自已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和游戏。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环境和气氛,利用户外自主游戏平台,指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运动。第三、 在安全保护方面,我们设计了“细菌的自述”、“口罩的世界”、“我和春天的约定”等主题课程。从自身防护、健康卫生习惯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良好习惯。指导孩子在非常时期坚持佩戴口罩,防止病毒,坚持勤洗手,用恰当的方法洗手;培养幼儿卫生防范意识,树立公共卫生观念,学会打喷嚏礼仪,维护好自身的保健同时不影响别人。第四、在心理情绪方面,我们设计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美好的感觉”“我的情绪我做主”等主题课程。从情绪调整,心怀美好入手,引导孩子在非常时期的心情感悟与心态调整,减少特殊病例给孩子留下的心灵阴影。引导幼儿从开始的紧张恐惧,到后来随着对病毒认知经验的增长、防护工作的深入和家长老师的关心,逐步树立安全和自信。
二、關注社会情感,启蒙幼儿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氛围。在非常时期,能够使幼儿感受同情与关心,尊重别人,并形成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针对幼儿年阶段的情感特征,他们会关心并体贴周围的人,也能关心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从而懂得尊重、感谢和帮助,初步理解团结力量、互帮互助的社会情感行为。
为此,我们分析幼儿已有经验:第一、在非常期间,有些热门词汇在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中不断出现,幼儿也觉得新奇。“志愿者”、“逆行者”、“医生专家”等,幼儿会对非常时期中的一些公众人物,产生更深入了解的欲望。第二、从媒体和教师的介绍中,幼儿知道了有高、中、低风险地区,那里危险吗?这里安全吗?幼儿会对不同的地方产生好奇心,对不同的地区、城市有所关注。第三、幼儿有时遇到封路封区,这使幼儿对自由和限制产生疑惑。第四、孩子们也对人类在非常时期生存方式的变化感到困惑甚至好奇。为什么父母要在家里工作?为什么不去菜市场而在手机买菜呢? 第五,非常期间坚守岗位的人很多,幼儿有感受和理解,也有好奇心和关心。如:工人叔叔为何能如此快就建设好一个医院?警察叔叔、快递员哥哥也坚守岗位,难道他们就不怕病毒吗?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创设如下课程:第一、在亲情关爱方面,我们设计了“爸爸的节日”、“我想对武汉小朋友说”、“在家的快乐”等主题课程。指导幼儿体验亲情、传达关爱、做出关怀行动,帮助孩子正视当下生活形式的变迁和自己的心灵感受,体验父母亲情与温暖陪伴的同时,学会关爱周围的人。第二、在尊重感恩方面,我们设计了“我爱白衣天使”、“烈日下的警察叔叔”、“战场”等主题课程。在非常时期,周围的人是孩子最直观的感知对象,让孩子知道在这场抗疫中不同工作岗位的人为大家所做出的关爱行动与力量。通过了解身边人的事迹,可以促使幼儿深刻体会身边人的关爱、责任、勇敢、互助、协作等大爱情感,从而激起了幼儿们对周围防疫者的尊敬、感激之情,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都能发挥很大影响。第三、在自豪热爱方面,我们设计了“我想对钟南山爷爷说”、“白衣天使”、“我是中国人”等主题课程。引导幼儿体会祖国人民一家亲,产生对祖国人民、对故乡的情感,对在一线抗战的医师护士和科学家们的崇敬,从而产生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同胞友好、捐资奉献等典型事例,使幼儿体会到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相互帮助和友谊,了解祖国人民在这次非常事件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三、关注科学认知,激发幼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体意识
《指南》指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病毒既离幼儿很远,也离幼儿很近。从自然科学认知角度,既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欲,又能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促使幼儿认识并了解生命、生活、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敬畏生命,尊敬并守护大自然。
为此,我们分析幼儿已有经验:第一、由于病毒传染性强,幼儿会好奇病毒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也会好奇病毒到底存在于哪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第二幼儿会对病毒形态、危害程度,有很多种感受和不解,所以在建构和描绘作品时自主呈现有关病毒的形象。第三、幼儿对非常时期医务工作人员的着装产生了好奇心,对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装备有了强烈探索欲,医护人员们为何要穿成这样呢?第四、非常时期会引起幼儿关注科学的进步,对科学家、医疗科研工作等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病毒究竟来源于何处?我们会打败病毒吗?科学家是如何发明了核酸检测技术的?第五、有媒体报道称,病毒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孩子们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与人的关系。究竟野生动物身上有病毒吗?它们能在地球上消失吗?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创设如下课程:第一、在认识事物及内在联系方面,我们设计了“病毒小妖婆”、“我与病毒”的主题课程。给幼儿提供了多渠道认知与探索的情境材料,包括图画、书本、视频等媒介,以及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物品,指导孩子们进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使孩子科学地认识病毒外形特性、生成环境特征及其与人体健康的相关问题。第二、在探究兴趣与能力方面,我们设计了“口罩的自述”、“病毒的传播”、“自我防护”等主题课程。指导孩子观察身边事例,结合幼儿患病时期自己的身體状况和感受,分析病毒在入侵人体时的各种症状,以及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而激发孩子对口罩与勤洗手在防止病毒传播功能的研究,认识口罩结构,及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操作探究、观察记录、交流表达、调查总结、推理论证等科学研究方式的能力。第三、在自然教育与生命教育方面,我们设计了“野生动物的秘密”、“美丽的地球”、“我与大自然”等主题课程。让孩子们从认识大自然、对社会生命发展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并经过实际体验,进一步感知生物的多样化与独特性,以及其生长、发育、繁衍与灭亡的历程,从而体会自然界的美好, 尊重生命的存在,从而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责任编辑:郑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