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丽
摘要: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政治性,涉及对党和国家政策思想的全面解读,是确保国家政策的有效开展落实、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有效形式。媒体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内容呈现的样式越发丰富,新闻分发的平台数量也越来越多,传统电视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尊重新媒体平台的特性,主动在生产方式与传播手段上寻求创新,推动自身的融媒转型朝向深度系统化的方向展开,提升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内容吸引力与传播影响力,重新占领网络空间的舆论高地,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以央视时政类新闻近些年的探索为例,分析了媒体融合环境下时政新闻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创新路径,最后阐述了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未来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政新闻;电视媒体;新闻生产;新闻传播
近几年,新媒体发展的最大特性就是移动端的兴起,新闻传播从单屏走向双屏、多屏,手机成为用户最主要的新闻信息获取手段,短视频成为新闻资讯传播的最重要媒体[1]。电视媒体作为传统视频媒体,其短视频转型有着天然的优势。媒体深度融合的实现,需要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从相“加”走向相“融”,以短视频业务为核心,结合用户需求与技术发展补充其他融合新闻形式,依托自身资源基础与内容优势,积极构建时政新闻传播的矩阵,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级旗舰媒体,近些年来在时政类新闻的报道上主动寻求转型,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为其他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耕作树立了榜样[2]。本文通过对央视时政类新闻近几年探索的分析,希望为其他媒体的融媒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电视时政新闻媒体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影响力下降
电视时政新闻以电视为主要傳播渠道,方式单一、形式固定,所能涵盖的受众范围有限。近些年来,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平台快速兴起,传统电视新闻单调、死板、不接地气等短板被进一步放大,受众对于电视时政新闻的审美疲劳感加强、关注度下降,新媒体平台的分流效应明显,最终导致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社会影响力显著降低。
技术变革引发受众新闻阅读方式的变化。短视频对比传统电视新闻更加契合浅阅读时代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对阅读碎片化的需求,大量90后、0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完全抛弃了电视,习惯从新媒体平台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需要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全媒体生产与传播矩阵的建构。
(二)传播时效性滞后,互动性缺失
传统的电视新闻从前期的采编、审核到后期的制作、播出,有着一整套严谨、清晰的新闻生产流程。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大幅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系统化的生产方式反倒成了累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使产品的“新鲜度”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的生产是以自身为中心的精英模式,由专业的记者、编辑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把关人,缺失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尽管近些年电视时政新闻也增设了如市民热线、短信平台等互动渠道,但其距离新媒体实时互动的标准依然相去甚远。
(三)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受众吸引力减弱
电视时政新闻形式上的单调,导致了其题材上的单一与内容上的同质。同一电视台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内容、不同电视台之间的新闻节目内容,均存在严重的信息同质化现象,新闻的形式、语言、画面都较为相似,对于政治局势、政府决策等的解读缺少新颖的角度,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损害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二、时政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
(一)丰富时政新闻内容,推动多样化表达
时政新闻因其内容上的特殊性,报道的形式与内容框架长期以来较为固定,缺少创新与改革,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主导的环境下,显得有些不接地气。作为央视传统电视时政新闻代表的《新闻联播》于2019年7月迎来了其近些年来最大的变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线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凭借着多样化的内容选材、焕然一新的节目形式,迅速火爆网络,成为主流媒体近些年少有的时政类新闻爆款[3]。
《主播说联播》每日更新,时常控制在1分钟左右,微博、“央视频”、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等多个平台同时分发,《新闻联播》的主播以“唠家常”的方式,对当日《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发表评论,配合上背景音乐、突出字幕等,结合热点向受众传递主流观点。通过对《主播说联播》选材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内容多样化程度远高于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国家政策等相关调整、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感人事迹、主持人的节日祝福、重要体育赛事的赛果乃至直播带货等,均是《主播说联播》里的常见题材。一对一式的面对面沟通,更有亲和力,效率更高,受众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主播说联播》不仅节目内容的选择范围大幅拓宽,其题材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程度也明显提升,其中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有产生广泛社会讨论的焦点事件、有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趣闻。多样化、亲民化的题材选择更易激起受众的浏览欲望与情感共鸣,有效消解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感,使其既具备宏观高度又有了生活的气息。
(二)创新新闻产品形态适应融媒体发展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时政新闻需要在新闻产品形态上进行大胆革新,寻求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新闻报道形式,主动与新技术结合创新时政新闻的形态。
Vlog作为一种近些年流行起来的视频博客形式,融移动、社交、场景等多重元素于一体,综合社交性与叙事性的传播特点,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并逐渐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2019年11月,央视时政新闻主持人康辉的个人Vlog上线,以竖版视频的呈现形式,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将原本神秘的大国外交生活化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引发了网络热议,相关讨论多次登上微博热搜。“Vlog+时政新闻”的形式使时政新闻更有亲和力与在场感,有助于实现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精准传播[4]。同时,对比一般的短视频,Vlog少了娱乐与反转,多了自然与真实,更易在视频内容中融入新闻叙事,更容易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将Vlog与时政新闻结合,齐聚了平台资源与内容优势,不仅更加贴近移动环境下受众阅读的习惯与心理,也能在视频中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实现社会主流价值的传递。
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时政新闻场景化的发展。近些年,VR新闻成为新兴的时政新闻形态。央视于2016年在大型节庆活动时涉足VR领域,并于2019年在“央视新闻”APP中设立了专门的“VR频道”,推动VR新闻走向常态化。在VR技术的帮助下,受众在三维场景中获得真实“沉浸性”在场体验,使时政新闻的多线叙事成为可能,传统新闻中被忽略的细枝末节也可在VR技术的帮助下重组成丰富的信息大餐,大幅提升了受众的新闻感知度以及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央视“VR 浸新闻”频道推出《建雷神山医院,看中国速度》VR短片,一改传统时政新闻的报道形态,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三维全景建设展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有效激起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对消解疫情初期的负面舆情起到了关键作用[5]。
三、时政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
(一)搭建传播矩阵,发挥平台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加深,受众流失风险不断加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电视新闻媒体守正创新,主动把握媒体格局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入驻各大新媒体平台,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依据平台调性与用户需求确定新闻生产内容,搭建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努力做到生产与传播的无缝衔接与自然过渡,第一时间将有深度、有温度的时政新闻信息传递到目标受众手中,发挥聚集效应的优势。央视近些年来主动顺应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在“两微一端”的基础上,积极在快手、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上扩展其自身影响力,搭建传播矩阵。以其王牌短视频时政栏目《主播说联播》为例,在当日剪辑结束后,央视迅速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推送,依托头部优势与流量属性,各大地方媒体与自媒体纷纷转发,推动视频内容的二次传播,形成多平台联动效应,最大化地覆盖了目标人群,提升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能,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快速流通、实时交互属性构建起了更大的传播格局。
(二)融入圈层文化,增强受众黏性
新媒体平台是青少年主导的网络亚文化平台,其以圈层为基本单位,实现受众的聚集与分流。Z世代青年追求个性、品位与时尚,他们热衷于依托网络平台来搭建社会联系,习惯于以共同的兴趣为纽带来搭建网络社交圈层。网络圈层中的信息传播以辐射性扩散为主,传播速度快,信息导向明显,群体参与性强。借助于圈层来传播时政新闻,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传递主流价值,有助于提升时政新闻在Z世代中的兴趣度与关注度,还可以借助圈层特有的社交属性增强受众黏性。“央视新闻”于2019年入驻我国火热的青年圈层视频网站B站,经过两年多的尝试,逐步摸索出了新媒介场景下主流媒体的角色建构路径,发展成为B站上几个最为重要的青年意见领袖之一。与B站的圈层创作者(UP主)合作生产视频是“央视新闻”得以快速融入圈层文化的重要原因,如其與外国UP主郭杰瑞合作的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视频系列短片,在平台上引发巨大反响,使社会议题与国家建设成为年青一代的热议焦点。这些UP主是青年圈层中的核心,在新媒体平台上有着大量的粉丝,“央视新闻”与他们的合作,充分利用了跨媒体的联合优势,赋予了时政新闻全新的传播效能,成功利用圈层的社交性与忠实度提升了时政新闻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专属人物角色形象的建构也是“央视新闻”迅速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关注的关键。“人物设定”是圈层实现的基础,是每一个圈层领袖都享有特定的“人设”。“央视新闻”在B站上被用户亲切地称为“央妈”,这一人格化的形象设定成功消弭了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距离感,使二者间的情感互通成为可能,使“央视新闻”成为圈层中一个受欢迎的意见领袖。
四、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加强互动交流,关注受众需求
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赋予了人们发声的权利,使他们不再是传播链条底层中“沉默的大多数”。同时,伴随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环境下受众信息获取的方式日趋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二者共同作用,使当下媒体环境中受众的地位大幅提升,完成了从受众向用户的华丽转型,“服务用户,用户至上”一时间成为全新的行业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传统媒体转变观念,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重塑时政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的范式。在新闻选题上要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将时政内容与群众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从民生角度解读时政内容;在叙事视角上要善于从平民化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唤起用户情感共鸣;在叙事语言上要增加生活气息,用充满网感的语言,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在传播层面上要重视与用户的交互,积极利用社交平台特有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来实现二次传播,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二)坚持“内容为王”,抵制泛娱乐化
新媒体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是“流量至上”的时代,为了博眼球、刷流量,部分自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屡次突破伦理道德底线。部分地方媒体也为了追求点击率而抛弃新闻内容生产本应遵循的客观、严谨原则,严重损害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衔接桥梁,对社会价值导向、公众生活方式、道德素质的形成肩负有重要的使命。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生产应坚持守正创新,努力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主动承担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不盲目追求新闻生产的速度与新闻传播的热度,坚决站在党和人民一边,努力维护好主流媒体应有的公信力。
无论新闻传播的环境如何变化,新闻内容的质量始终是新闻媒体发展的核心,优质、有深度的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体对比自媒体的最大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新闻深度,以个体命运的变化反映宏观社会的变迁,用情感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用专业维护自身主流形象,只有这样,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结语
新媒体的兴起,使电视时政新闻的受众被逐渐分流,电视新闻传播率随之大幅降低。这就需要主流媒体不囿于传统逻辑的束缚,主动求变,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发展符合时代特色与要求的融媒短视频产品,增强时政新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抢占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高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15-119.
[2] 郑弘,单丹丹.浅析媒体融合创新的纵深发展之路——以央视新闻融合传播实践为例[J].传媒,2019(11):69-72.
[3] 于然,李治宏.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传播策略分析——以《主播说联播》栏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1):84-88.
[4] 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3):98-102.
[5] 彭好宁,罗家稷,黄洪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VR+新闻”的探索与启示——以央视网“VR浸新闻”为例[J].新闻战线,2021(2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