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交互设计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研究

2022-05-16 10:23林霞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融媒体时代传播

林霞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助于传承特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到大众生活中,以传承文化为使命,让文化良性循环传播,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交互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在后疫情时代下,8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地被部分或完全禁止对外开发,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如何提高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呢?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其自身规律,各种传播媒介扩充了非遗传播的发展空间,交互设计如何利用好媒介让其发挥优势,给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享受与满足,并助推其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非遗的现状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它以人自身为依托,以技艺、经验、精神为传达手段,并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作为文化链,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因此,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非常重要。

如今,非遗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但是多年来,一些代表非遗的继承人年龄偏大,单个项目的继承人数量偏少,已成为制约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非遗继承人的平均年龄为六十多岁,愿意继承这件披风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京派剪纸传承人张晓林,近年来在北京很多中小学教授剪纸,有个小姑娘学得特别好,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却不学了。“后来我在学校里碰见了那孩子,我就问她,结果人家一阵风似的跑过,只甩给我一句话,‘我妈说了,学那个没用。”“望着小姑娘的背影,当时我怔了半天!是啊,剪纸艺术与美食等一些‘非遗技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毕竟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不仅耗功夫,还带不来经济收入。”张晓林无奈地说。“我们到这里主要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技艺传人。”顾群直言不讳地说,年近70岁的顾群、张玉华老两口都是海淀区内画鼻烟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人,此次来到由海淀区文委组织的京西文化游园会非遗技艺展示现场,想寻找愿意潜心学习的传人,但至今没有找到真正愿意学这门技艺的人。当今社会人们缺乏对非遗项目的关注,而想让非遗跟上时代、被更多人喜欢、认知和认同,非遗项目应该在传播传统技艺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形式,增强非遗项目的传播力和传承力。

二、融媒体交互设计助推非遗传播矩阵化

非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传播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力有限,如果他们通过各种融媒体与他人在线交互,传播力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质的飞跃。融媒体时代交互设计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阐释、传播创新和传承。

融媒体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2]。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促进“人—产品—服务”间的交互和沟通。利用互动系统设计特点,让观众必须通过各种触屏答题方式了解参观考察时可得知展馆的基本及其他信息,直接以关键词引导电子书等各种设备来查询和阅读电报,不仅可以化解参观过程中大量二维平面阅读的文字容易使人疲劳乏感,而且可将相关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载入当中,结合事件和人物对文稿进行深入浅出的全面解读。融媒体的时代交互方式设计助力非遗的一代代发展,从静态数据保存到动态交互展现、从“仅供交流参观”到融入我们生活中,这个过程让我们共同参与到当下对非遗传播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文化滋养和精神寄托。

(一)非遗以传播促传承

融媒体交互设计技术利用其交互性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帮助非遗传承人,与观众进行在线无障碍交流,交互形式及内容丰富可以是图文也可以是视频等,观众也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同时,融媒体的互动性实现了用户的自我认同,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转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广泛传播。

以抖音為例,其给用户呈现的点赞、评论、收藏、转发等参与交互形式,可以助推非遗的传播,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承人可以通过直播、拍摄短视频、线上教学等方式,让观众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加深对非遗的认识。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临夏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迅速行动,采用临夏市“文旅之声”抖音账号发布了由临夏市非遗中心主任李春文作词作曲、河州贤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威学演唱、李春文、关徐奎伴奏的河州贤孝《疫情防控 筑牢壁垒》,用人们熟悉的方式,提醒市民们做好个人防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构筑牢固防疫屏障,为保临夏市平安贡献力量。网友们纷纷发弹幕参与。

非遗传播从传播知识向传播美好延伸和转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融媒体的包容化、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为人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了与大众的文化交流信息相通,传播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又如,“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文明。2022年春节晚会上,三星堆最新出土文物——青铜大面具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由主持人张国立和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现场发布,该面具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面具。紧接着,以三星堆文明为背景演绎浪漫与艺术之美,创意舞蹈《金面》,采用最前沿的视觉科技,将XR虚拟先进技术、动作变化捕捉核心技术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起来,呈现了一场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唯美的视听盛宴。让观众在电子屏幕前就能体验出古蜀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领略绚烂无比多彩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

(二)非遗以互动促传播与传承

融媒体时代交互设计的出现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文化遗产知识的交流方式、学习机制、交互体验等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迅速发展下都发生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同时也出现新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媒体交互形式整体设计所带来的新的两种模式——观念和手段,将融媒时代的技术优势与非遗文化融合与创新,使非遗文化展现新的活力。

1.数字化交互设计

第一,创建数字化非遗体验馆。在各地区建设非遗博物馆,建设非遗保护区,以数字形式共享非遗资源。如今,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发展迅速,并且已经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这给交互设计传播带来启示,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创建非遗数字化体验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各式遗物、遗址等实物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将文字符号、声音技术、图像信息、动画制作、摄影摄像视频等无缝融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传播信息的传播综合体,让非遗变得“可视、可听、可触”。例如,陕西创建的非遗数字化展厅的建设,就能对非遗的传承起到推动性作用。基于青少年较强的猎奇心理,采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展示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交互設计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可让非遗产品凌空旋转,360度全方位展示。还可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跨越时空去体验并参与某个非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又如,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建成首个数字化非遗展示馆,在数字化非遗展示馆内可以看到,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要观看的内容,利用全息影屏、360度全方位立体影像,生动直观地展示着松溪非遗项目的特色。非遗VR体验和非遗AR+体感互动体验是从非遗技艺的原始形态中,寻找能够创造性转化、为大众消费所需要的内容,并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来提升传统技艺。趣味性地展现非遗项目的特性,让人短时间内地直观感受非遗之美。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新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带来新科技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为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助力。

第二,创建非遗文化网上虚拟展览馆。现有的博物馆展览现场大部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现场,而无形的物质形态的非遗的展示方法,只能以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片来进行展示及人员现场解说,因此构建非遗文化网上虚拟综合展馆能够将传统杂技、曲艺、戏剧艺术、民间风俗与融媒体网络传播相结合,让传统的现场式展览转变为网上云观展,观众采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电子产品就能感知非遗带来的熏陶感染。虚拟主题馆运用三维技术模拟真实操作空间,配以声音、图像、动画、历史影像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受限,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及地点在线云展览时都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用影谱技术对苗族蜡染技艺进行可视化和数字化表达,通过非遗的数字化形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的非遗形式创新,以及智能影像生产技术的非遗立体传播等方面,对贵州非遗古老神秘的苗族蜡染进行了直观的工艺展示。观众无须到现场就可以感受何为“以刀为笔,以蜡为墨”,从图案创作、浸染到脱蜡,仿佛亲手用蜡染工艺制作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蜡染笔记本,这样与非遗的“亲密接触”让众多观众大呼惊喜。数字化交互设计突破时空的限制,就能享受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领略中国的绚烂多彩,激发文化自信。

2.全民传播

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会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3]。活动日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个体联动交互的“体验—分享—传播”全民传播的形式。组织非遗传承人作品展览、演出活动、现场项目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公众一起参与体验、触摸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是对非遗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助推“非遗”传承进校园。

2021年10月12日,分水高级中学特聘王顺庆担任学校选修课程教师。分水高级中学曾是唐代状元施肩吾的读书处,王顺庆进校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课,旨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分水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校园就能接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艺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同样在文化遗产日可以在主会场开设直播圈,邀请知名UP主与传统工艺资深专家、传承人进行精彩的对话,开设“非遗传承”专题内容等,开展系列媒体宣传,进一步推进扩大文物保护的社会传播影响力。另外,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积极的非遗特色展示体验相关活动形式,探索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实践工作,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乡土文化振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交互设计中非遗传播的弊端

一方面,融媒体交互设计的出现,虽然可以扩宽我们认识非遗的角度及广度,但是由于内容过多,容易使人遗忘,同时技艺只存在于传播形式上没有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的深层次的意义;另一方面,交互设计形式是与多种感官的交互体验为主,在听觉及视觉方面得到广泛的运用,对于嗅觉、味觉等其他感官体验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同时由于技术制作费用过高,对于偏远的比较落后的地方非物质文化传承及传播存在无法全部覆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全覆盖的运用。

融媒体交互设计作为时代前沿的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展示及网上发布推广方面有着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非遗文化的复杂性、脆弱性和稀缺性,导致有很多文化结构形态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保护,没过多久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蜕变或消失,直到最后变成教科书里的几个字和模糊不清的图片,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无限的遗憾。因此,利用交互媒介的创新技术媒介传播与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将会为它带来新的活力[4]。

四、结语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体现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增强人民对非遗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融媒体交互设计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交互设计让非遗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交互性、创新性的特点,其中融媒体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让展览越来越精彩,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力度及广度。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陈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1):22-25.

[2] 李世国,顾振宇.普通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交互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 高洁.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4] 王嵋.基于现代学徒制框架探索交互媒介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以梁平三绝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7):128+186.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融媒体时代传播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莆田电子商务界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