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遇上新高考
——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业适应性分析

2022-05-16 09:06王莉华王文言
关键词:学业成绩本科生学习策略

王莉华,王文言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一、研究背景

学业适应是本科生步入大学后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普及,高等教育强国普遍关注的大学本科生的学业适应性问题也成为我国学者的重点关注领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新高考在扩大新生选择权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志愿填报机制,也促进和保障了考生进入高校的专业选择。新高考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专业优先,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即考虑专业选择,从而增强专业的匹配度。然而目前许多一流大学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大类培养后的专业分流可能冲击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乃至影响学生的大学学业适应性。

本文立足于大类招生模式与新高考专业优先机制的矛盾,探究一流大学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学业适应情况如何?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其大学学业成绩是否存在影响?其影响机制如何?进而提出提高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业适应性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大学学业适应性状况

学业适应是指调节自我以实现与学习环境相平衡的过程[2]。对大学学业适应问题的广泛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逐渐蔓延到全球。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的学业不适应在第一学年表现最为突出,因此,第一学年的保留率成为常用的衡量学业适应性的指标之一[3]。国内对大学学业适应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同样发现本科新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业适应问题,主要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4],以及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未及时调整改进[5]等。

(二)大学学业适应性的个体因素

专业适应性是学业适应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研究发现,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自我调节能力非常突出[6]。国内研究者同样认为专业满意度对学业适应性有积极的提升作用[7],且学生主观感知到的专业匹配度相比于客观匹配度更能影响其学习投入[8]。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匹配度越高,学习投入度也越高,学业表现更优秀[9]。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也是影响大学学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求知兴趣与能力追求也越强,学业表现也更优异[10],且受内在动机驱使的学生往往能取得更高的学习收获[11]。

研究同样发现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存在正向的影响[12]。采取有组织的、深层次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13]。

(三)大学学业适应性的环境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新高考改革与大类招生模式会对本科生的大学学业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新高考政策实施以来,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新高考在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其专业满意度[14]。但也有研究发现新高考学生进入理想专业的情况不尽人意,且缺少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15],就读于不感兴趣的专业降低了新高考学生的学业适应性[16]。

大类招生模式是影响大学学业适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大类招生模式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适应性。首先,大类招生能够让本科生入学后得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避免了由于过早开始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的弊端[17]。其次,本科生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有助于提升其专业认同感与满意度[18]。除此之外,大类招生还有利于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19]。然而,大类招生模式也可能导致本科生自主选择专业弹性较差,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以至于学业适应不良[20]。

综合已有研究,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新高考专业优先的机制与大类招生模式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学业适应性,且已有学者关注到了新高考本科生的专业满意度情况,但对大类招生模式下新高考本科生首选专业满意度状况及其对大学学业适应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立足于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探究大类招生模式下一流大学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水平,以及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其学业适应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学习动机是驱使学习者发起、维持学习活动的机制。根据奥苏贝尔(Ausubel)的理论,学习动机被划分成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内驱力、为了获得某种地位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为了获得他人认可的附属内驱力,其中后两者属于外在内驱力[21](P501-502)。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分为满足自身本能或需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与目标奖励相关的外在学习动机。

韦恩斯坦(Weninstein)等人根据策略型学习模型,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四大类[22](P9-13)。认知策略强调对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核心作用;积极学习策略是指自我测试、应考策略等;辅助性策略是学习者管理可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方法,包括社会性资源管理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指导,通过评估学习中的问题进而确定下一步采取的相应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影响了本科生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度与勤奋度,本科生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才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在大类招生模式 “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下,本科生需要对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客观上提高了对本科生学习策略的要求,本科生既需要使用认知策略对专业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也需要使用元认知策略进行不断调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同时也需使用好辅助性策略包括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等。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学习动机侧重激励引领,学习策略侧重具体的实行方法,将两者相结合,学生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学业表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设计,以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X大学的本科生,并在各个年级中进行目的抽样。一方面,X大学自2010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政策以来,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大类培养模式;另一方面,X大学是新高考本科生占比最高的一流大学之一,能够充分反映大类招生模式对一流大学新高考本科生的影响情况。作为一所位于东部沿海省会的高选拔性大学,X大学的本科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同时享有较多的学术支持。

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高中学习经历、大学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机策略量表四部分组成。问卷的前三部分均为自编题目,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收集本科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等人口学信息;第二部分高中学习经历主要测量本科生的高中学习情况;第三部分大学学习情况主要测量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大学学业成绩。

问卷的第四部分学习动机策略量表总共由32个条目组成,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法,主要参考了韦恩斯坦等人[22]的学习策略量表,并进行了调整改编。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量表和学习策略量表两部分。问卷回收的数据主要通过SPSS 22.0和AMOS进行分析。经过前期试测,学习动机量表KMO系数为0.816,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1 488.105,自由度为36,显著性sig<0.001,结构效度良好。在信度检验中,该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73,信度较好。主成分法因子分析一共提取出2个公因子,总方差解释累计56.413%。因子分别为内在学习动机、外在学习动机,与问卷预设基本一致。学习策略量表KMO系数为 0.871,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3 470.123,自由度为231,显著性sig<0.001,结构效度良好。在信度检验中,该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58,信度很好。主成分法因子分析一共提取出5个公因子,总方差解释累计57.781%。因子分别为认知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困难消极应对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和困难积极应对策略。以上结果与问卷预设基本一致。

(三)研究假设与变量

本研究根据学习动机和策略理论,参考前人研究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1:新高考本科生与非新高考本科生的大学学业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新高考本科生的大学学业适应性高于非新高考本科生。

H2:新高考本科生与非新高考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存在差异,新高考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高于非新高考本科生。

H3: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其大学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影响,首选专业满意度越高,其大学学业成绩越好。

H4:学习动机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越高,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大学学业成绩也越好。

H5: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越高,所采取的学习策略越积极,大学学业成绩越好。

1.因变量:大学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是反映和评价大学学业适应情况的指标之一[23]。鉴于学业成绩这一信息较为隐私敏感,且在自我汇报式的问卷中,收集到的信息可能仅是被调查者的主观意愿而不是其真实的行为表现[24](P1075-1084)。因此,在问卷中设置了“实际成绩”与“期望成绩”两个题项,并采用预期成绩与实际成绩之差作为权重,对实际成绩进行赋权的方法调整学业成绩。结合从教务部门人员处了解的情况,“加权调整后成绩”比较符合X大学本科生成绩的实际分布状态。因此,本研究采用加权调整后成绩为因变量(见表1)。

2.自变量:首选专业满意度

将首选专业满意度作为主要自变量。首选专业满意度比专业满意度更能体现大类招生模式下本科生对初次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满意程度;首选专业满意度同时也受到新高考专业优先机制的直接影响。

表1 本科生学业成绩汇总表

3.中介变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本研究设置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作为中介变量,两者均为复合指标。学习动机由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构成,指标值采用较弱、一般和较强来衡量。样本数据显示,案例大学本科生的总体学习动机较强者占79.2%,动机一般者占23.4%,动机较弱者仅占0.4%。学习策略由认知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困难消极应对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困难积极应对策略构成,指标值采用消极、一般、积极来衡量。样本数据显示,案例大学本科生的总体学习策略积极达到58.9%,策略一般为41.1%。在各个分维度中,案例大学本科生在困难积极应对策略维度表现最好,策略积极者达到69.0%,策略一般占30.6%,策略消极仅有0.4%;在困难消极应对策略维度表现最不理想,策略积极占34.3%,策略一般达61.7%,策略消极占4%。

4.控制变量:样本基本特征

控制变量主要有专业类别、是否为新高考考生。这些控制变量均为有机变量,反映了样本的基本特征。此次调查最终获得问卷531份,其中有效问卷525份,样本基本特征(见表2)。

表2 样本基本特征

四、结果分析

(一)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业适应性水平及差异性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X大学本科生对自身的大学学业适应状况评价总体良好,新高考与非新高考本科生对大学学业适应的自我评价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假设H1不成立。一流大学本科生在学业表现上比较自信,绝大部分本科生认为自己基本可以(63.6%)或完全可以(13.1%)适应大学的学业。但也有少部分本科生认为自己基本不能(9.3%)或完全不能(2.1%)适应大学的学业,其中70%的学生为理工农医类专业。还有一些本科生不确定自己能否适应大学学业(11.8%),这些学生集中在大三、大四等高年级(67.7%),这可能与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态度的下滑及专业学习难度提升有关[25](P26-27)。

X大学新高考本科生与非新高考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邵光华等人的研究结论[15]不一致,研究假设H2不成立。但是整体来看,X大学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有待提高。绝大部分本科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的是高校而非专业(84.2%),即便在新高考本科生中,也仅有17.22%的学生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说明影响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高校特别是高校的综合排名,而不是专业[26]。尽管大部分本科生对自己的首选专业较为满意(60.1%)。但是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本科生对自己的首选专业感到不满意(26%),且其中仅有26.9%的学生的首选专业是被调剂的。另外还有少部分本科生对自己的专业持无所谓的态度(13.9%),但是其中84.93%的学生的首选专业并不是调剂的。说明即便是顺利就读了首选专业,很多学生也未达到较高的满意水平。可能原因是目前高考前的兴趣培养与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存在断裂,新高考改革对这方面的改进仍然收效甚微[27]。相应地,不少本科生存在转专业的想法(26.7%),甚至其中部分本科生对原本专业的学习难以适应或者不感兴趣,想要改换另一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12.4%)。这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许多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不佳,部分新生在入学不久后就有转专业的想法[28]。

(二)一流大学本科生学习动机与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在学习动机方面,不同首选专业满意度的本科生与不同专业类别的本科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不同群体的本科生包括新高考考生与非新高考考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首选专业满意度高的本科生与首选专业满意度低的本科生相比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更为充足(t=2.794,p<0.01)。并且首选专业满意度高的本科生拥有更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t=4.843,p<0.001),因为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专业吸引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7]。在外在学习动机方面,首选专业满意度程度不同的本科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合对13名本科生的访谈发现,不管对首选专业的满意程度如何,本科生普遍受到同伴压力、外界认可等因素导致的外在刺激。其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外在学习动机(t=2.063,p<0.05)、内在学习动机(t=2.243,p<0.05)与总体学习动机(t=2.453,p<0.05)均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本科生。这一结果与一流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优于文科专业学生的结论[25](P26-27)不一致。

在学习策略方面,不同首选专业满意度、不同专业类别与不同毕业高中类型的本科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不同群体的学生包括新高考考生与非新高考考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首选专业满意度高的本科生与首选专业满意度低的本科生的学习策略总体水平(t=4.09,p<0.001)及努力管理策略(t=4.378,p<0.001)、学业求助策略(t=3.230,p<0.001)、困难消极应对策略(t=3.184,p<0.01)和困难积极应对策略(t=2.085,p<0.05)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首选专业满意度高的本科生会比首选专业满意度低的本科生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策略,在努力管理、学业求助、困难应对方面也会有更优异的表现。这一结果映证了杜鑫和罗靳雯的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会在专业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并勇于克服困难的观点[8]。其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困难积极应对策略(t=2.065,p<0.05)和总体学习策略(t=2.258,p<0.05)的表现均明显优于理工农医类本科生。说明人文社科类本科生使用积极学习策略的水平比理工农医类本科生更高。除此之外,毕业于县级重点及以上中学的本科生的困难积极应对策略的表现显著优于毕业于普通中学的本科生(F=2.451,p<0.05)。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滞留灌输式的应试教学的普通中学,许多毕业于重点中学的本科生具备了更好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29]。

(三)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大学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进行进一步的中介效应的检验。学习动机及各个因子与学习策略及各个因子均显著相关,且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r=0.638,p<0.01),因此,假设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和大学学业成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并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首选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大学学业成绩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程度达标,其中CFI=0.911,NFI=0.886,IFI=0.891,RMSEA=0.08, 可以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如表3所示,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和大学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22.6%(中介效应比重=Estimate间接效应/Estimate总效应)。如图1所示,结构方程模型的R方为0.436。首选专业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正向地影响大学学业成绩,也可以通过学习策略间接影响大学学业成绩,即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大学学业成绩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假设 H3 和 H5 成立。但是该模型中学习动机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中不起独立中介作用。结果还显示,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和大学学业成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首选专业满意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选专业满意度高的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普遍较高,也会采用更加高效的学习策略,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相应地也会取得更优秀的学业成绩[9]。

图1 学习目标策略中介作用模型图

表3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图1的结构方程是否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专业类别和是否为新高考考生这2个个体差异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并通过SPSS 22.0中的process插件对其进行检验。如表4所示,在控制了专业类别和是否为新高考考生两个变量之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中分别发挥独立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假设H4成立。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19.23%(中介效应比重=Effect间接效应/Effect总效应)。

表4 加入控制变量后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中介效应分析

控制了专业类别与是否为新高考考生变量之后,首选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大学学业成绩结构方程的影响系数发生了变化(见表5)。方程1表明,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学习动机的正向影响成立。控制变量专业类别的影响显著,即与理工农医类本科生相比,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更大。方程2表明,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学习动机均对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方程3表明,首选专业满意度与大学学业成绩之间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成立,且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其大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比理工农医类专业本科生更大。方程4表明,首选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均对大学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尽管控制变量没有独立的显著影响,但是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度有所提高,R方为0.5243。

表5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问卷调查及结果发现在一流大学大类招生的模式下,新高考改革的专业优先机制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依然存在部分学生首选专业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下,一流大学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一流大学应当采取加强专业知识宣传、完善专业选择机制、培育本科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措施,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与科学培育人才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结论

1.一流大学本科生的学业适应性整体良好但首选专业满意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来看,一流大学包括新高考学生在内的本科生的大学学业适应情况良好,但是首选专业满意度情况不佳且转专业的需求仍然较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本科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仍然较低,且首选专业为非调剂专业的本科生的专业满意度也有待提高。

2.新高考专业优先机制的效果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没有明显效果

在新高考专业优先于高校的报考机制下,学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状况应当较为理想。但在一流大学实行的大类招生模式下,新高考学生的首选专业满意度与非新高考学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且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仍然普遍优先考虑高校而非专业,新高考专业优先机制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没有明显的效果。

3.首选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对本科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选专业满意度对本科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本科生对其首选专业越满意,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且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首选专业满意度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本科生对首选专业的满意度越高,越会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策略。在积极的学习动机的驱动与有效学习策略的帮助下,本科生也更容易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二)相关建议

1.加强专业宣传与引导,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

实行大类招生的大学应当加强专业宣传工作,在第一年的大类培养期间,通过安排专业选修、工作坊等来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各个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就业前景等,帮助新生特别是理工农医类本科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为后期专业分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需要引导本科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需要等进行专业选择,而不是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或选择不熟悉的专业,提高首选专业满意度,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2.完善专业选择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转专业与辅修方案

大学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选择方案,完善专业选择机制,尽量扩大本科生入学后的专业选择权。良好的专业选择机制需要兼顾专业选拔需求以及本科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各专业的选拔需求偏重专业基础,主要通过对本科生的高考成绩与入学后学业表现进行考量。本科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则更多受其专业兴趣与职业发展导向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应当对分流后本科生的学习状况予以关注并完善转专业机制。尽量增加本科生转专业的机会,让有意向调整专业的本科生有更多机会在通过考核后转入心仪的专业。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条件,提供更多的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机会,弥补专业选拔与本科生专业需求之间的偏差。

3.帮助本科生树立有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高效的学习策略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分享会等方式帮助本科生树立有效的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掌握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学习策略。本科生自身也应当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形成长远有效的学习动机;同时,积极调整学习策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本科生学习策略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大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高中生历史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