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富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伴随国家示范高职、骨干高职、“双高计划”等一系列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出台,专业群建设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并涌现出一批聚焦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中青年学者。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张栋科副教授的新作《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从理念重构与实践创新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专业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回答“专业群为何建”的问题。该书主要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在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方面,作者梳理了职业教育从“训练性”到“教育性”的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分析了社会学、教育学视角下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现实之争,并认为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服务于学习者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在高职院校角色定位方面,作者借鉴了杰勒德·德兰迪的知识分类理论以及大学体系内部“技术公民身份”和“文化公民身份”二维分类理论,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提供与专业训练相关的知识,作为大学中‘知识应用者’的角色,宗旨是促进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作者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秉持职业生涯导向性的价值取向。“职业生涯导向性”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从“产业视角”转向“人本视角”,凸显了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育人属性”,进而重构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理念。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为了回答“专业群如何建”的问题。该书从探讨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专业群建设的线性逻辑偏差的表现与成因,系统提出了“双联动”逻辑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机制。该书在专业群建设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导向认识误区下的“产业—专业—就业”的线性逻辑,并认为其理论根源是对职业教育适应论的机械解读,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由此,作者引入了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基于复杂性和系统论的视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是秉持与社会发展的“双联动逻辑”、以“自我指涉”机制运行的自创生系统。“双联动”行动逻辑观的提出,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由单向、线性适应向动态、主动适应转变,进而有效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重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行动逻辑。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路径
职业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在秉持“双联动”逻辑的现实运行中,呈现出人才供需信息传递“时滞效应”和个人生涯信息传递“孤岛现象”的实践困境。为此,该书探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搭建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追踪平台,通过多主体互联互通和数据共建共享,实现“人才供需信息”与“个人生涯信息”全面对接。作者提出,基于职业生涯追踪平台的共享信息、共建资源和决策支持,有利于构建“动态化”结构布局调整策略、“智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终身化”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策略,进而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最科学、及时、可靠的信息与资源支撑,对于创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