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新课改全面实行环境中,小学阶段的学科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朗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不仅需要以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课程教育主体地位,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同时,还需要教师明确语文学科教育的整体目标,创新朗读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途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强化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思维与习惯,全面提升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朗读习惯;创新教学;优化评价
朗读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中,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认识能力为目标,制定教学规划,在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音、语序、断句等技巧性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朗读情感性的培养,合理安排阅读训练的时间与形式,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与思维,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深度整合阅读资源,构建起反馈及时、互动高效的学习环境。
1.当前语文课程学生朗读教学面临的难点
1.1朗读训练时间不足
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知识点涵盖面较广的特点,需要的学科教育时间长。为有效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安排时,往往选择教师领读、挑选优秀学生范读、齐读等形式,学生自主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为了统一教学进度,忽视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将朗读教学训练任务安排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环节,没有深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课内、课外朗读资源整合不深入,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1.2朗读教学模式滞后、单一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表现,不仅能够让教师直观的体会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水平、基础认字与发音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检验。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通常将朗读看作是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此外,部分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沿用过去的教学形式,主要锻炼学生发音技巧与识字能力,不重视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学生对朗读文章的情感认识不深入,导致学生没有融入情感进行朗读,出现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朗读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认识、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培育也有着局限作用。
1.3朗读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朗读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时间不足,教师在开展课堂评价工作时,往往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评价内容流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基础阶段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影响下,教师原有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转变,但对应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进程却相对滞后,教师无法通过课堂评价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考核评价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评价内容不全面、缺乏客观依据,也是影响朗读教学整体实效性的重要问题。
2.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
2.1转变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属于起步阶段,教师更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技巧的培养,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语文知识框架的构建方面。在这一时期,为针对性的提升朗读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课程学习思维,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此,教师应在明确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思想,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吸收与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意识。同时,为更好的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教师也应不断巩固自身朗读能力,做好示范朗读、领读,并指引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文章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表达思想,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重音、语速以及断句等技巧,表达朗读作品的情感张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语境、语感,形成个性化的朗读习惯。
2.2基于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学生对语文字词认识、朗读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掌握普遍存在不熟练的情况,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模仿进行朗读学习,很多学生由于害怕出现读音不标准、难以准确表达、缺字多字的问题,朗读时音量较小、声音含糊、表现紧张。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需要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读基础、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信息,立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拓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路径,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同时,在教学评价方式、内容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在优化原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设置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同桌互评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与阅读缺点,进一步提升其朗读自信。
2.3创新朗读训练模式,创设互动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基于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创新朗读教学的实践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来讲,一方面,语文教师应逐步创新朗读训练的模式,设置梯度性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依照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按照由简至难的顺序,安排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锻炼自身识字、发音、阅读能力的同时,能够基于对文章内涵情感的认识,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度整合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朗读资源,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并根据阶段性教学任务的不同,创设互动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灵活选择分组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形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观察、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技能运用、情感认识多维能力的协同化培养。
3.結语
朗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发音技巧、识字能力、情感认识、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素质教育现代教学思想的广泛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应深刻认识到学生兴趣的引导,采用创新性、多元化的朗读训练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课文朗读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为学生的多维能力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晶.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4).
[2]刘博.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J].读天下(综合),20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