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文化沉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在体现其价值担当、彰显其文化自觉、深化其育人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蕴。当前,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面临着传承内容茫然、传承方式固化、传承效用模糊的现实困境。对此,思政课程在传承革命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组织、丰富课程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深化其育人价值。
关 键 词 革命文化 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
引用格式 晋妍.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5):97-99.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思政课程重视和推进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思政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旨归。
一、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1.体现思政课程的价值担当
现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代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安逸的社会大环境中,与革命年代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难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成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新时代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如果没有对革命文化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在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时,便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漩涡。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无畏的民族勇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政治认同感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之间达成共识的媒介。以革命文化为抓手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是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要支撑。因此,以思政课程为载体进行革命文化传承教育,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冲突中寻求和解、形成共识,增强其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夯实社会价值基石,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也是思政课程价值担当的内在要求。
2.彰显思政课程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和挑战,以革命文化为突破口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至关重要。一方面,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3]。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本身就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承载着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以思政课程为载体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将革命文化“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把握和凝练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对革命文化形成更为科学、深刻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革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不仅是思政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当今社会提振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必然主张。
3.深化思政课程的育人品格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建构、精神培养与品格塑造等方面具有极大影响力。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淡薄、诚实守信意识较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问题。由此,以革命文化为着力点发挥思政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4],对深化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革命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宝贵财富,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规定了教育方向。通过革命文化传承,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渠道,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坐标中构筑时代担当。其二,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品质是激发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通过对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和高尚气节、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其自觉成为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发扬者。
二、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现实困境
1.传承内容茫然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生活的契合点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发问:革命文化这么抽象,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革命文化的意义在哪里?革命人物如此高尚,我如此平凡,如何向这些革命先辈们看齐?可见,厘清传承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拉近革命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以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是其传承革命文化的逻辑起点和难点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很难关照到这些问题,存在课程内容组织的茫然现象,革命文化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成效不佳,存在表层化、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革命文化在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均有体现,但是缺乏系统性组织,学生从不同课程中學习的革命文化知识偏碎片化。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的教学融合度不够,难以实现革命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有效链接。如,有些教师要么只讲理论不讲实例,难以对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引导;要么堆砌一些空洞的案例进行简单地说教,解读不深刻、运用不到位,难以使学生真正信服。
2.传承方式固化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政课传承革命文化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是课程实施的价值追求。但在实践中,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实施策略仍较为单一,教学效果提升难度大。一方面,存在教师重视度不够、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如,有些老师缺乏对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天马行空式的教学让学生无所适从,很容易导致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流于表面,甚至会使革命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些教师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滞后于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现实需求,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成效。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学校为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重走革命道路、实地感受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去感知和体悟革命文化。但随着这种模式的大量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和形式逐渐同质化、形式化,学生往往抱着完成学时、获得学分的心态参加[5],自主性和创新性难以发挥,思政课教学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传承效用模糊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产生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课程评价,不仅可以明晰课程活动的目的,还可以为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的调整起到反馈作用。基于此,通过课程评价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形成双方传承革命文化的理性自觉是深化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相关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当前课程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失准现象。其一,思政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明晰。传统的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存在唯考试、唯分数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内生性成长,未能体现思政课程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引领价值的特殊性。其二,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仍待完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需要、学生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教育政策和环境评价等多方要素。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天然地决定了其课程评价的内容将更为丰富、主体更为多元。从总体来看,当前思政课程评价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偏重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标准相对模糊等问题[6]。
三、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提升路径
1.注重课程内容组织,彰显革命文化品格
科学选择和组织革命文化相关课程内容,是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其一,教师要树立传承革命文化的课程自觉意识。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对革命文化的内容敏感性,运用好史料资料,充分重视相关教学内容的重要思想价值。在提升自身相关理论素养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内容特点和教学思路,提升革命文化亲和力,落实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教学要求。其二,注重革命文化课程内容的科学组织。在革命文化内容组织中要善于利用“历史变焦镜、思想透视镜、时代反光镜”[7],基于革命文化生成的谱系逻辑,将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教师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文化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将课程内容与革命文化教育相结合,还可以结合热点时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拉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其三,重视革命文化课程内容的挖掘与丰富。教师在自身教学、科研工作中要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利用好党的革命历程中所形成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存留遗迹(物)、精神谱系等资源,注重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深化革命文化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育人特色。
2.丰富课程实施策略,内化革命文化意蕴
通过丰富的课程实施策略建立革命文化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其由感知、理解到内化、运用,是思政课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其一,重视革命文化内容文本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使教育内容与经验生活世界接轨,将文本性革命文化内容与实践性革命文化内容相结合,是学生与革命文化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拓宽课程场域,积极探索实践式、参与式、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将内容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和多维度体验,探索以实践为载体的革命文化传承路径势在必行。其二,积极探索“教科书+网络”的综合教育路径,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这不仅可以增强革命文化传承的时效性和时代性,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等途径占领互联网阵地,建设以革命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交流平台,发挥新媒体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教育作用。其三,注重革命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运用,将革命文化转化为可接受、可操作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师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思考探究、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将革命文化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让革命文化成为可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深化育人价值。
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深化革命文化价值
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否实现,必须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其一,增强对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效用的评价意识。课程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和定期实施的相關测试和评价,才能有效把握思政课程传承革命文化的质量与成效。其二,推动思政课程评价思维的实践转向。实践是检验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评判标准和唯一准绳。革命文化传承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用革命文化的相关理论、精神指导实践,能否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通过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评价,革命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和精神标识才能真正融入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其三,形成具有思政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思政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是价值引领、铸魂育人,要关注学生的内生性成长,推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发展,这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性课程。因此,需要在综合多方主体价值诉求和课程育人目标的基础之上,逐步构建具有思政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学实践的导向,才能切实解决好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深化课程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N].人民日报,2013-07-15(001).
[2]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08):4-8.
[3]白纯.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09(006).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5] 桑利娥.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151-155.
[6] 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18-24.
[7] 陈宝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走深走实[N].中国教育报,2021-03-23(001).
[作者:晋妍(1994-),女,山西临汾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德育研究中心)2021年科研与教改研究项目“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SGDY21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