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技术取向劳动教育的局限、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的价值诉求、劳动的智慧文化交互构成了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价值意蕴。同时,要明确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境域性、过程性、包容性的内生逻辑,智慧劳动教育是在特定时空下的现实存在,是面向实践的持续生成,是基于生命成长的生态建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实践路径在于通过内涵解读明晰智慧劳动教育深层意蕴,持续的课程建设打造智慧劳动教育实施载体,依托评价激发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活力。
关 键 词 智慧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生态 智慧文化
引用格式 汪菊.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价值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15):6-9.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给智慧劳动教育带来了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教育领域面临着变革。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现状,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同时要重视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1]。于是各级各类学校以《纲要》为指导和发展机遇,加大劳动教育的力度,深化劳动教育体系改革,加速劳动教育建设进程。但是,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原有劳动教育价值异化以及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逻辑不清与路径缺失等问題。因此,探索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价值意蕴
1.技术取向劳动教育的局限
劳动的存在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2]。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简单技术为取向、具有浓厚的工具色彩的劳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现实需求。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与目的性,以通过体力劳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作为价值追求,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不利于学生潜能、人格、个性品质的发展,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等均存在着“唯技术”“唯能力”的取向,组织形式单一,造成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相分离,并且过度重视技术取向引领下的设计、制作、服务等,使劳动教育内容陈旧,学生发展能力单一、劳动兴趣缺乏,劳动教育被异化为单一的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掌握劳动技能为目标的简单重复性活动。
2.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的价值诉求
21世纪的信息化发展催生教育领域的系列变革,高科技、创新型、复合性的劳动新形态正在产生,劳动教育观念和内涵都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更加强调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等的协调统一,建设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的一体化支持系统。智能时代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前沿技术支撑,同时技术的更新迭代、工作环境的复杂多样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从吃苦耐劳向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转变,强调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素养、劳动情怀的全面培养。在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时,首先应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身体情况、心理健康等,并分析当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构建鼓励创造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提高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使沟通能力、协作与领导、想象与创造、问题解决能力等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以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环境发挥育人作用。其次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及结果、多学科融合以及系统方法论等特点的教育技术学作为理论支撑[3],通过对数据的记录、深入分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且为师生提供劳动教育过程指导、决策服务等,提高师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从而使劳动素养形成。
3.劳动教育的智慧文化交互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和应用先行而文化解读滞后的状况,技术沉浸环境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缺乏系统科学的智慧文化理念的指导,造成学生对“体力劳动”的认知偏差及误解。以智慧文化理念对劳动教育进行指导,能够让教育工作者丰富对教育现象的认识、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形成对劳动教育和劳动学习本质的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实践与智慧文化建设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渗透到劳动教育教学中形成相应的智慧文化时,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只有以智慧文化建设引导劳动教育实践,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智慧文化的内涵和检验相关的劳动教育理论,实现劳动教育良性发展。智慧文化是人类学习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引领价值,能够通过丰富信息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学习方式的文化。从认知分布的视角看,认知分布式的本性决定认知发生在人的头脑和人与工具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相应地,认知分布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是认知在人的头脑中产生,通过人与智慧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劳动教育智慧文化系统中包括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的多元学习共同体,他们可能承担着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的双重角色,维持和调控着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演进以及自适应过程。
二、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内生逻辑
1.智慧劳动教育是特定时空下的现实存在
智慧劳动教育应深入认识到学习者是充满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独特而具有个性的个体,应重视通过日常实践让学习者形成劳动素养和劳动情怀,让学生将内在的思考和想法转变为劳动实践中的外显行为,而不是一味通过劳动知识的讲解以及单一的劳动技能培训塑造“体力劳动者”或是单一的“脑力劳动者”。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寓于生活又引领生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把“金钥匙”。智慧劳动教育是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等场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校园勤工俭学、家务劳动以及社会公益等途径引导学生在智慧情境中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塑造劳动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活动。智慧主要是指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多元主体的智慧,最终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学生的智慧。不可否认,智慧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在特定时空下的现实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五育综合育人的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智慧劳动教育生态是面向实践的持续生成
智慧劳动教育生态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任何一层子系统都是上层次子系统的基础,上层次子系统对下层次子系统能起到制约作用,低层次的系统变化势必会引起高层次系统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智慧性的技术革新是影响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的革命性的变革。从形成历程上来看,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的形成是一个周期长的创造性与智慧性并存的持续生成的过程,甚至可能会影响其他的教育生态系统,这种生成不同于生物在基因(突变)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与价值无涉、进步无关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面向实践通过主动选择、自我扬弃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从人类思维的从不讲逻辑(无运算结构)的简单“刺激—反应”到在头脑内部按照逻辑(有运算结构)思考的发展历程看,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生成的过程。劳动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充斥着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学生与教师不经过琢磨与反复尝试的单纯通过对知识的记忆、提取、应用就能够实现的。
3.智慧劳动教育是基于生命成长的生态建构
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个体自由发展的不断延伸,是通过创新本质内容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智慧劳动教育是基于生命成长的生态建构,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没有“完成时态”,是一种没有终点的发展方式,其本身也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强调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和自由性。在包容性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发展需要满足的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的智能劳动教育生态的影响与作用,通过人的主动调适能够能动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具有满足多元主体的要求、接受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民主与实事求是的包容性的特点。梅耶(Elton Mayor)的霍桑实验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关怀会通过人际情感的互动而提升工作效率,同样包容性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能够促进身处其中的多元主体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个性发展。
三、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实践路径
1.通过内涵解读明晰智慧劳动教育深层意蕴
智慧劳动教育与其说是“教育的智慧性”,不如说是“人的智慧性”,可以用“立足学生,以劳动教育发展多元主体智慧”进行表述,通过网络建构、决策支撑、环境融合等对资源的整合与组织、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的打造等提供支撑与保障。智慧劳动教育生态主要包括环境生态、资金投入生态和学习生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劳动教育教学过程、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鼓励学生智慧增长以及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此为环境生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节约劳动教育成本、提升劳动效率、减少资金内耗,此为资金投入生态;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与交流,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学生的智慧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得以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劳动素养,此为学习生态。智慧劳动教育生态下对于知识的生产者和知识的消费者没有明显的界定,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系统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能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智慧劳动教育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建构、相互成就、协同成长的过程。
(1)劳动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转型潮和变革潮,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不同形式成为推动各个领域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教育领域也意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配置及使用实现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法转换、教育理念更新、教育体系重构。学生的发展是检验变革成效的“试金石”,教育现代化不应局限于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要通过现代化教学、现代化学习等实现学生的智慧增长、个性发展。不能将智慧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事实上,凡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劳动教育都可称之为智慧劳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智慧劳动教育开展需要借助的工具与手段,而智慧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智慧,只有能够使“人”的智慧在智慧劳动教育生态中得以充分绽放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劳动教育[5]。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的建构需要以基础支撑系统作为基础,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通过智慧教室的物理环境、智慧劳动教育云课堂的虚拟环境、智慧校园的混合环境的打造,生成劳动教育的相关多媒体课件、试卷、教学食品、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持续性、劳动资源整合性与永久性、劳动知识的真实性与交互性。
(2)以人的智慧化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
劳动教育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的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与工作都应围绕着学生展开。应用新技术、新思维重构的教育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汇聚、储存与处理形成教育大平台与大数据等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新技术”“新思维”等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范式,通过数据收集、实时统计、精准分析等之后进行集成管理,实现学生体验的多样化,增强体验的互动性,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提升学生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脑力劳动并不等同于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鸿沟,两者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智慧劳动教育的发展愿景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下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创造、智慧生成的情境。在此情境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朝着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的方向进行不断调试与创新。人的智慧与生俱来,自出生以来人类就被赋予了智慧,只是这时的智慧是隐性地存在于人的身体结构中的未经觉解的处于沉睡状态下的智慧,智慧劳动教育对于学习者智慧的觉解与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激发等方式能够实现智慧觉解[6]。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探究、系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与合作学习、学习过程的监测与调控、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等能够给予支持,身处在智慧劳动教育生态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个性化、智慧化成长。
2.重视课程建设,打造智慧劳动教育实施载体
新兴的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教学的持续融合,将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育制度等的全面创新与深层次变革[7]。智慧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行系统建设,统筹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一线学校多方力量,齐心聚力、精准施策。
对于智慧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要统筹考虑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课程建设需组建专门的由课程开发专家、计算机编程人员、一线教师、管理人员等构成的课程支持团队,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互帮互助,致力于课程的开发,以实现课程育人为目标。课程资源包括直接组成教学活动的显性课程资源和潜在地对教学过程施加影响的隐性课程资源,比如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动机等都是隐性课程资源。在作用方式上,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不能成为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对劳动教育教学效果能够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观念上要树立以学生为本、课程育人的观念,课程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学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支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愿意花时间和同伴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智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以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思维来进行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精致化、结构化作为课程设计原则,同时需深切认识到课程体系的重大协同育人功能。智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绝不是推翻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汲取历史中的优质课程文化基因,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智慧化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优化的过程。智慧劳动教育课程要从根本上解决原有课程具有的瓶颈性、挑战性问题,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支撑环境保障课程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在进行智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系统的理念体系作为指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实现智慧劳动教育课程效益最优化、效率最大化。
3.以评价激发智慧劳动生态建构活力
(1)更新智慧劳动教育生态评价理念
从教育评价的标准及视角来看,劳动教育难以用固有的数据或手段来衡量,給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劳动教育评价的具象化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学校要建立健全智慧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树立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发展的思想观念,以评价激发劳动教育生态建构活力。在评价主体上,明确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同时学生也是主动的评价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到学生是活动主体、道德主体、发展主体、评价主体,让评价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用脑用心”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评”、“灵活施评”,认识到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智慧性、创造性的发挥。在评价内容上,要不断深化智慧劳动教育评价的内涵与外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劳动教育评价观念,同时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智慧劳动教育评价的开展。具体而言,要明确评价要点,明晰影响劳动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评价方法上,要实现各种评价方法之间的相互融通、协调配合,不能机械地使用固定的一种评价方法。
(2)建构智慧劳动教育生态评价模型
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构既要关注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学生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注重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有效性评价建设。班集体的整体提升应兼顾学生学习指标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以班容班貌、文化建设、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四方面为抓手,打造业务能力过硬、创新能力强、文化特色鲜明的一流学校。智慧劳动教育生态评价模型主要运用于规范、指导、评价智慧劳动教育生态建设成效,包括学校自评、专业部门初评、复评及整改工作,党、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标准文件是评价模型建构的参照与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0-09-18]http://noe.govcn/srcsite/A26/jcj-kcjcgh/202007/t2020
0715-47280.
[2] 钱津.劳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3] 柳春艳.教育技术学:从循证走向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40-48.
[4] 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5]李子运.关于“智慧教育”的追问与理性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8):5-10.
[6] 卢宁宁,张龙革.感悟智慧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解读[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1):19-22.
[7] 钟晓流,宋述强,胡敏,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2015,33(04):34-40.
[作者:汪菊 (1995-),女,四川广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石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