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荟?向茂冬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以发展内需疏通国内经济循环堵点、以人才队伍培育国内循环动能、以协调集聚效应畅通国内循环,还能提升外循环质量,扩大外循环辐射范围。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双循环”发展对其提出创新驱动、协调内需、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开放共享等挑战,要求积极发挥各主体的作用,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给体系、与经济社会有机协调发展的关系,终身职业技术学习生态圈以及有利于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循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41-06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1]。“双循环”战略力求激发国内需求,特别是激发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和创新的需求,构建从“扩大内需”逐步转向“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经济循环系统,推动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进而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技能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和知识的创新生产融入到价值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新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更需要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以产教融合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2]。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具备成熟的理念和成功的范式,成为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为企业、行业以主体地位参与职业教育提供途径支持,促進了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一体的有效结合。新经济格局下,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其以宏观的产业发展视野,扎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对市场和创新趋势的敏锐嗅觉;加强产教间实质性合作,重构知识和人才供应链即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需求结构,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并拓展职业教育的成长空间。这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和适应“双循环”系统的战略任务,也是“双循环”格局下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要义。
一、“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内嵌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且职业教育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是互动共生、双向协同的关系。职业教育为“双循环”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劳动力和创新型劳动力,满足经济结构变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要求;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助力经济新发展;为“双循环”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双循环”新发展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经济基础,并影响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在“双循环”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别的价值内涵,见图1。
(一)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循环价值
国内大循环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更应该是涵盖包括生产、消费、流动、分配、交换等全方面经济社会市场活动的大循环。产教融合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办学及育人规律,与需求方的企业、承接方的院校、政策资金支持方的政府高效联动,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知识性”与“跨界融合性”的育人特性,实现职业教育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1.以发展内需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
第一,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维持现有的生产和消费。作为社会事业部门的职业教育系统,其点多、线长、面广的庞大规模自带极其稳定的消费能力,据统计,2020年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98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民办高校771所[3]。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72亿元,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投入共2758亿元[4]。此外,依托产教融合,政府对民办院校和混合所有制院校的投入,以及其所吸纳的民间资本与企业对教育的各项人、财、物等资源资金的投入及其连带投入和拉动投入,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第二,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开发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兴起了大批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来说,必须按照劳动岗位的需求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人社部在《关于2021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的通知》中要求,到2021年底,努力实现全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的目标[5],这有利于产教融合为不断增强的技术技能学习理念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准备教育、岗前培训、在岗晋级培训、转业再就业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形式,以开发经济大循环系统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潜力。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拓展新的生产和消费能力。通过产教融合,院校和企业在共同开发市场资源的同时,还能提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案以帮助经济活动中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交换等各项环节释放发展潜力、拓展新的生产和消费能力,推动国内经济市场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2.以丰富的人才队伍培育国内经济大循环新动能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到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大方向是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6]。然而,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长期供应不足成为制约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人力短板。丰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供给和需求质量,是提升各行业劳动生产效率,改变产业发展方式,摆脱人才匮乏导致的产业升级转型困境的关键举措。“双循环”发展阶段,大学、政府和企业共同协作将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嵌入价值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培育并驱动国内经济循环新动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的动力、运行、保障机制共生共赢的空间耦合作用系统,有利于职业院校整合行业、企业内部的技术经验、实践资源与教育系统内部的系统化学科知识理论体系,为产业发展培育并输送大量能够快速适应产业技术变革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还能通过创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传统产业,引领和触发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成经济社会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升级,为社会经济增长输入新动能。
3.以发挥协调性效应畅通国内大循环
首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利于协调供需关系。产教融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人才对接的有效性,协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型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供给和企业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利于协调聚集效应。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其跨界教育的特征让具有职业教育功能的院校和培训机构成为企业、行业的重要合作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多个社会区域内的人、财、物、智等产教资源集聚,形成知识密集型特色区域,区域内的技术、资本、资源吸引经济活动向产教融合的中心点靠近,并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不仅对城市和地区的重建和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还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发挥协调性集聚效应,提高供给体系对区域发展的适配性,推动主体功能区特色发展的同时还能均衡区域发展,助力区域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交换,缩小区域间差距,畅通国内循环。
(二)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外循环价值
新发展格局下的外循环立足于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对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间的紧密联系,增强与其他国家的依存与联系,实现合作共赢,进而为人类发展谋福利。由此,职业教育系统与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外循环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二者内循环关系的拓展和延伸,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职业教育系统对国内循环的影响支持国际外循环。
1.提升外循环质量
职业教育发展之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我国市场和资源仅仅依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立足于全球价值链中,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通过低水平、低成本劳动力在生产端的贡献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最终形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工业结构,以及较为完善的配套生产服务能力,从而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现阶段,新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世界工厂”所带来的经济优势和规模效应,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以此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溢,将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产业生产、消费、流通、创新等提供专门服务的功能,改变生产模式,融入“双循环”格局,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重要战略。
2.开拓外循环的辐射范围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多个社会领域如企业、行业、政府、院校等主体以及多项活动联系起来,有助于均衡区域发展,对城市和地区的重建和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都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是国际产业中的一个链条,且职业教育也与世界、国家内各地区间在空间层面上具有协调一致性的特点,所以人才培养、技术发展都需要国际化。中国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作为教育办学的主体,通过扩张人才队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掌握先进技术,使其在畅通内循环中汇聚各类资源进而挖掘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交往合作的深度,融入国际外循环中并释放更大的经济能力,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及社会发展的世界影响力。
二、“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挑战
“双循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制造向高端化、可持续化、服务化、开放化转型,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7]。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教育性、经济性特征,其与经济社会适应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三大阶段,见图2。从社会外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系统内部发展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双循环”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是其服务服务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创新型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上岗后可以直接进行工作实操的职业技术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双循环”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低端产业以创新为着力点,逐步向高端产业升级,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重置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需求结构,改革供给端,为“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需求相契合。职业教育在产业中的创新作用体现在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方面,这两种创新主要是通过岗位从业人员在工作场所中利用所学的知识理论、积累的经验以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创新行为,所以职业教育产业创新必须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产业实践为依托。据统计,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58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左右[8]。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比例上已基本实现与发达国家相一致的人才布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深化产教融合,以技能积累和产业实践为靶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国内大循环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不足
职业教育集教育与经济于一身的人才供给方式,是育人与人力资本高度耦合的有机统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9]。“双循环”发展阶段,对于我国经济现代化来说,从投资外贸拉动经济转向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展经济,是实现自主发展重要途径,这也就意味着供给侧管理需要围绕国内大循环实现智力支持的“供给侧”与新格局建设的“需求侧”二者間的动态平衡,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经济内需与外需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高端制造业中高技术船舶等重点领域在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2985.7万人[10]。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深化产教融合,回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牵引”,匹配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依旧漫长。
(三)服务经济现代化的要求更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双循环”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核心。为实现经济发展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达成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愿景目标,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促使职业教育更深入地参与全社会运动,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保持与市场人才供给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紧密联系,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助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发展赋能,最终实现为我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的目标任务。
(四)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复杂
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就在于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进入新发展阶段,工作要求越来越精准细致,职业内容越来越复杂多样,职业界限越来越边缘模糊,职业更迭和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满足人们贯穿职业生涯终身技能发展的“变量供给”愈发重要,技能学习的形式也将逐渐转变为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需求,面向人人,面向不同阶段,这需要职业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相互赋能、深度融合,不断突破学习的资源、空间、时间限制。在此情况下,职业教育应借助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机制,让学生和从业人员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经济社会中人才市场的需求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五)教育发展开放共享力度较小
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开放可以汇聚国际资源,助力教育机构掌握国际话语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11],以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多是注重参考国外的理念和模式,借鉴国外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一直在受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12]。在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其以国际化、开放化的视野和共享的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借助国外职业教育具有专业型技能人才的培育发展通道多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创新能力较高等优势,挖掘教育的包容特性和产业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流动性,形成“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氛围,增加包括国际元素、跨文化元素、比较元素等在内的技术知识课程和实践训练平台,以拓展师生职业教育国际化知识理念与技术经验。
三、“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行动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行动路径是按照双循环的逻辑理路,从人才培养体系,人才供给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体系,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多个方面,构建以创新化,服务化,社会化,终身化,开放化为方向的产教融合新路径。见图3。
(一)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要明晰自己的主体性,提前布局智能制造领域的技能培训,积极研究制造技能的需求点和培训要点,完善内部教育培训机制,为技能人才提供培训场所,同时提供生产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能,让所有的技能人才根据岗位需求参加各种形式职业培训,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不断补充理论知识,扩展前沿视野,提升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能力。对于高水平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来说,针对企业难点和关键技术,开发实践训练课程和立体化的新技术课程,培育创新型技能教师,利用众创空间等学校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在技术训练和创新研究中遇到的资源约束等问题。企业与院校共同搭建实训基地、研发平台等优质资源,让职业院校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的新技术生产活动和创新研发项目,以提升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实现“训—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给体系
协调内需的重点在于解决人力供给过剩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发挥组织、调控和公共管理优势,开展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发展的同步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和建立联动工作机制。企业应加强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融合度,围绕应用情境,深化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加强产教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深化组织融合度,加强院校“双师型”队伍与企业技术团队结合,技术革新、产品创新与科学研发结合的资源融合度。专业作为联合企业开展知识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建设时要注重企业、行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重点考虑对原有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对经济发展、企业生产、市场需求的适用性,重新调整与改进专业群的结构和布局,设置契合新兴产业且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探索专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区域内产业链的需求与供应链的供给协调一致、无缝衔接;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依托,在课程开发中要着重考核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是否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以及是否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将课程的学习从无效空洞变成有效实际。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度、1+X证书制度等改革,实现供需对接、按需培养的模式,将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让学习者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学习知识并提高技能。
(三)构建与经济社会有机协调发展的关系
应基于新发展格局,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凝聚共识,明晰新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概念及内涵特征,指导各地实践探索。地方政府应将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规划联系起来,设计区域集群技术创新机制和科研资本与产业经济资本的转化机制,保障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的有效性。一方面,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制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总体计划和发展方向,为产教融合资源共创共享平台的搭建、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政策、公共服务及财政经费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設计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学术资本与产业经济资本转化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权益,驱动科技与产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升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规范利润获取。开展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打造并完善与区域内产业群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整合、改进原有的零散式服务模式,做好职业培训的宣传引导,精心组织教学培训,积极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構建覆盖全年龄阶段的终身职业学习生态圈
为构建全方位、全年龄段的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应鼓励职业院校构建学历学位结构与技能培训、技术创新并重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以服务各年龄、各层次技能人才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同时加大对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的培养、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内容打造等各个方面政策和资源上的倾斜。企业应当激发员工终身学习的动力,并挖掘培训技术,终身职业技术学习提供资源支撑。通过遴选优秀人才不断进行职业培训,并给予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在岗位晋升、薪资报酬、福利等方面的支持,让技术工人有更强的意愿进行技能投资,激发其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动力,树立技术技能终身发展观。另外,根据企业资源资金优势挖掘移动互联技术、媒体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促进协同育人和技术创新,以数字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多形式、多样化培训的开展。职业院校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中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进度,保障技术学习的师资力量,完善实训基地、研发平台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法革命”,推动实现数字化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五)构建有利于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
政府应放宽技能人才参与国际企业实习的政策限制,鼓励有质量的教学、培训开放和资源共享,辅助国际化技术学习的开展。此外,配合企业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深化国际专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有效发挥高质量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职称评定制度,并改善符合国际规范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环境。企业不仅仅只以利益为导向,应与职业院校积极沟通交流,建立长效信任机制,积极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引进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高水平的国际研发团队引进产教融合科学研发中心和实验平台,结合自身需求和发展愿景,为技能人才持续发展国际知识技能需求提供支持。院校应依托优势产业,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国际化的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的联系。将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培训方式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国际思维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参 考 文 献
[1]政治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EB/OL].(2020-07-31)[2021-02-18].https://www.sohu.com/a/410649909_115865/.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2-18].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3]杨飒.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N].光明日报,2021-03-02.
[4]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2021-04-27)[2021-10-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4/t20210427_528812.html.
[5]人社部.关于2021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的通知[Z].人社部函[2021]16号,2021-02-22.
[6]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05-19.
[7]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8]北京日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十四五”期间将实现技能人才占比30%[EB/OL].[2021-07-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447301209742995&wfr=spider&for=pc.
[9]李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09-114.
[10]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教职成[2016]9号,2016-12-27.
[11]潘海生,程欣.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内涵和行动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68-74.
[12]李玉静.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与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21(1):1.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double circulatio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unblock domestic economic circulation by developing domestic demand, cultivate domestic circulation momentum by talent team, unblock domestic circulation by coordinating agglomeration effe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xternal circulation and expand the radiation scope of external circula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double cycle”new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t to be innovation-driven, coordinate domestic demand, serve the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en and sharing, and requires it to actively cultivate the role of each subject, build innovative skil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develop demand-oriented talent supply system, in coordination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ecosystem and benefit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sion open sharing, in order to finally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binary”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double cycle”new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uthor Su Hui, professor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0)
Corresponding author Xiang Maodong, master student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