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萍
【摘要】插图在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在教学中常常教师忽略。教材的插图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后有意插进去的,教师要领悟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插图展开教学。这些插图色彩明丽,故事性强,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视觉效果。要是教师善于开发这一教学资源,用它辅助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结合插图进行教学更易于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小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插图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低。插图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呈现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是一项值得好好开发的教学资源,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插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基本都会配上一两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日月星辰、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就获得美的体验,提高鉴赏能力。每当新教材发下来时,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翻看教材,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一般在教材的插图上。学生追求直观的体验,正如低年段的学生喜欢看绘本。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看插图的习惯。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祖国的山川,笔者让学生欣赏导语的雪山草原插图,《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海岛插图和海底插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夏天美景和冬天美景的插图,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最后让学生带着欣赏到的感受朗读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在醉人的风景插图与诗意的文本朗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可爱的生灵,笔者引导学生从导语的插图开始欣赏,感受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笔者让学生欣赏插图的同时也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让学生细细地欣赏课本的插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插图的内容,一边说一边感受春天万物复苏、候鸟归来、百花齐放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描述插图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巧用插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插图是书本的第二语言,它不像文本一样通过文字直接向读者传达信息。而是通过图画直观地呈现出来。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笔者常常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习策略单元,这一单元有三篇童话,让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在《总也到不了的老屋》这一篇课文,编者在课文左侧编排了一个预测方法的提示语:“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在这里,编者有意让学生关注课本插图。在学习这篇童話故事时,笔者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它们会说些什么?不仅初步预测故事情节,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笔者也同样引导学生观察胡萝卜先生的外貌,尤其是它的长胡子,以及预测它和鸟太太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一些讲故事的方法。所以,到了三年级遇到故事类的课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讲故事。《不会叫的狗》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的两幅插图,一幅是小狗跟小公鸡认真地学鸡叫的插图。另一幅是狐狸得知小狗学鸡叫不禁乐得捧着肚子在地上打滚的插图。笔者引导学生在默读完整个故事后,结合课本的两幅插图讲故事,凸显小狗、小公鸡和狐狸的性格特点,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那一定会很好》这一课也编排了三幅插图,树变成了手推车,接着变成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这样的一段历程,学生结合插图能更好地把故事讲流畅,这也使学生言语得到实践。
三、巧用插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文本的品读。但是学无定法,我们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另辟蹊径,合理地从插图入手,发散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笔者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先观察教材的插图,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让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序观察并有序组织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插图内容。按照这样的顺序,学生们会看到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大青树下有两只猴子好奇地站在窗外听小学生在教室里认真地读课文。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笔者利用插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知道学习可以有多种途径。
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加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插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这一版块中,教材编排了三个不同颜色的手指印,并在三个手指印上画上各种动物的图案,特别富有童趣,也深得学生喜欢。学生在这一插图的启发下,发散思维,大胆想象更多新奇有趣的手指图案。笔者让学生在画画本上按上三个不同颜色的手指印,并在手指印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充分发挥想象,任思维自由驰骋,想一想这些手指印小动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它们会遇见谁,又说了什么。以一幅小小的插图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丰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巧用插图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借助插图理解文言文难懂的句子
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句子,而教材中有些插图体现了重难点的内容,教师可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图文结合,化抽象为具体,避免了抽象说理,使学生更加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善于借助插图,获取的信息会更直观形象。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瓮”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什么是“瓮”?笔者在教这个字时除了从形声字和借助注释这两方面向学生解释,还顺势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瓮”。这样就比较直观地看到瓮是什么样子的了。“迸”字在注释里解释为“涌出”,学生再结合插图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光拿起石头敲击瓮,使瓮破碎,水从破洞里面涌出来,孩子得救了。这样的情景在学生的眼前再现,使学生化难为易,轻松地理解句意。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一课插图画了一个农夫戴着斗笠,把农具放在田里,坐在树桩旁,脸上露出“冀复得兔”的神情。这幅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农夫“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场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并对照插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耒”就是一种农具,“株”就是树桩。因为插图里农具是横放在地上的,“释其耒”就是放下他的农具。学生把这几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就能非常轻易地理解这个句子。
(二)借助插图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时会比较吃力。插图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句子形象化。如,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虽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能感受到它们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结合插图观察它们的动作、表情,学生对这两个罐子的性格特点就更深刻了。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看到铁罐是一副傲慢无理的表情,它闭着眼,插着腰,鼻子高高地翘着,满脸的不屑。陶罐则是面带微笑,一副谦虚友好的样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形成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从而简洁实效地突破重点。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资源多种多样,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是一种最方便得到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教材的插图不仅能增添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教材插图的存在价值,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插图探究更多隐含的信息,拓宽语文教学的宽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