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2-05-15 12:16康晴晴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融媒体大学生

康晴晴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HNMXZL2021082);2021年度郑州市反邪教专项课题(ZZFXJ2021121)。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多种媒体呈现出高度融合的态势,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与方式,也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由于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带着明显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目的性,这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加剧大学生文化思维和价值判断的不良诱导,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危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面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高校应积极树立融媒体发展观,探寻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育人实效的新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意识形态;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63

随着我国媒体传播的深度融合,“融媒体”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新旧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发展模式,有效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丰富度。而融媒体环境的传播聚合效应对高校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多种错误思潮在多元外衣的裹挟下拥进校园。意识形态工作最突出、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赢得青年,而青年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西方敌对势力寄予希望最大的政治“变量”。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进而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稳定。

1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近几年来各国敌对势力不断借助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开展校园渗透活动,并表现的非常隐秘,主要表现在渗透工具、渗透内容以及渗透危害之中,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

1.1 渗透工具更具多元性、多变性

融媒体环境下,多元媒体的技术传播格局深刻改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扩大了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扩散面。其中,国外敌对势力在对大学生的渗透工具多种多样,数量难以统计,往往是新应用一经出现,无需多日就会被利用起来。主要包括广告、影视、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各类媒介。相对于原有传播工具,某些西方国家拥有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向大学生宣传渗透的互联网及新媒体应用形式也更加变化多端,采用包括的但是不限于软文、动画、视频、直播等。由于网络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正是依托社交圈,一些非法传播人员通过注册各类微博、微信、抖音等账号,利用红包、优惠券等方式吸引青年大学生,传播反华言论和思想,企图在网络上侵蚀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1.2 渗透内容更具庞杂性、迷惑性

相比传统形式,融媒体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专业系统组织结构下层层审核把关,而主要通过开放共享机制,使每个主体都可以迅速在媒体平台发布言论,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然而网络人员鱼龙混杂,传播主体分散,一些有组织与无组织、境内与境外、合法与非法都开始参与到各类学校、学院、班团等校园活动中,使得传播内容更具庞杂性和迷惑性。从内容来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向高校渗透,所涉及的海量信息、文章、视频、音频、图片等混乱庞杂,既有宣传正统信仰、劝善止恶的,也有传播歪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诋毁英雄人物、伪科学思想和宗教渗透的。对于这些非主流思潮的海量内容,由于监管部门不可能逐一审核处理,加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更加放大了部分信息在大学生之中虚拟和现实空间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使大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更容易出现盲从和迷茫。

1.3 渗透危害更具长期性、潜藏性

“信息通讯技术正如一个力量倍加器,提升了社会行动者的力量而使他们能够挥出比自身力量还要重的一击,然后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融媒体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活跃的过程中,一些破坏社会稳定、抵制科学进步等错误的价值取向传播更具长期性和潜藏性。在网络交流中,灵活多样的线上教学和网络直播课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沟通和交流。但是,若未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严格审核,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别有用心的利用某些教师在网络教育教学工作中散布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理论、国家法律法规等错误言论,对学生确立正确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造成不良影响。而教师的威信某种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安全感和对所参与群体的认同感,这就容易使部分认知能力较差、辨识能力不强的学生成为不良言论的推手,使其对不良思想的态度更加宽容,侵害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2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难题的综合成因

從社会现实出发,融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网状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等因素。

2.1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生存”状态

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生存”体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对网络世界存在着心理和行为的依赖状态。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数量高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人数占比最多,且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2小时。在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充斥着日常生活的当下,网络不仅仅是载体,也是环境,大学生恰恰是使用互联网工具的重要群体组成。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融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个体的选择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作为从技术到思想、言行方面都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大学生,这种长时间的“在网”状态与“活跃”程度使之很容易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捕捉和锁定的目标,其思想必将受到网络传播中的各种意识形态渗透的深刻影响。

2.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亟待加强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回应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的这项新挑战,需要加强校内各种融媒体资源的协调配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和逻辑基础,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理论灌输。由于高校中关于融媒体思维和资源技术的缺乏,且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特征把握不清,大部分教学和宣传内容缺乏吸引力,仅仅照搬理论,而大学生对相关著作的阅读量也普遍较少。在面临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加上未接受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或者教育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的社会影响认识不足,表现出明显的宽容态度。因此,应对融媒体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这项新挑战,就需要加强我国高校教师的融媒体思维,提高融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问题、化解矛盾,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2.3 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有增无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的步伐,利用融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越来越激烈。现实中,它无处不在,呈现组织化、系统化、精细化趋势,我国一些暴力恐怖案件的发生就与极端思想的渗透和传播密切相关,出现了极端主义和极端势力毒害青少年。同时,境外势力在我国高校中的渗透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比如互联网和各种媒体软件已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校园大学生已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群体,意识形态渗透活动表现得越来越隐秘等。因此,利用融媒体对我国进行渗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使命,通过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融媒体时代高校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务必要把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握在手中。面对融媒体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重视和优化融媒体平台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高效运用,抓牢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3.1 搭建校园融媒体教学平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利用高校教学课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澄清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模糊认识与错误观点,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利用融媒体技术主动开发、重建适合本校学生的多种课程学习平台,使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坚决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斗争,将错误思潮产生的实质、政治目的、现实危害阐释清楚,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其次,可以专门举办融媒体平台线上活动,在大学生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避免过度政治化、刻板化,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要扩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宣传渠道。如微博、直播、公众号等形式及时上传正能量信息,指导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

3.2 建立融媒体人才队伍,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在融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就需要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教育队伍。第一,科学组建队伍,汇聚多方力量。可以支持并鼓励思政教师、辅导员及优秀的相关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紧跟国家相关融媒体政策,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实力水平。第二,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融媒体相关能力的专项学习,一句高校学生借助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进行热点解读和舆论引领。第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融媒体下的高校意识形态突发性事件要应对迅速应对,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引导,进而提高其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全面构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防线。

3.3 健全法规体系,打造安全的融媒体技术信息平台

依法管理意识形态安全事务,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将各种错误思潮融入法律条文中,如现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尽管法律法规虽然总体成效明显,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为此,必须不断结合新形势,增强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增强网络解释力,全方位构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体系,进而打造安全的技术信息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并存,面对融媒体下意识形态渗透在高校中的多样化、网络化的新特点,我们必须紧随时代发展,保证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動权,将融媒体现代化技术手段和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身的社会责任,全面确保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永志.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新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96-105.

[2]黄平.互联网、宗教与国际关系——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资源动员论观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4(09):52-66+158.

[3]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21,4(04):38.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党建,2018,No.369(09):4-6.

[5]何虎生,刘福军.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11):98-102.

[6]冯颜利,王玉鹏.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J].人民论坛,2015.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融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