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钱濛(199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课程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落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题中之意。因此,我们需要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体系,扩展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机融合高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等以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次讲话,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逻辑意蕴,但同时我们需要认清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问题,并从思政教育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意蕴
1.1 理论逻辑
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深刻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影响。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著名论断。他认为劳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他认为劳动本身是自由自觉的,是人类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人在劳动时感受到的是自由与快乐。人可以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可以通过劳动来进行其他生产,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因此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这也是唯物史观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他们的劳动是异化的,并提出了四种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劳动工人的现实。劳动工人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并通过劳动促进自身的解放与发展。
1.2 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热爱劳动重视劳动的民族,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中,党和国家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代主题不断对劳动教育进行调整。
建党初期,为了能够唤醒民众,积极投身革命,早期共产党人努力为工农群众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不仅在各地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培养工人骨干,还开办农民补习班,以此来培养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人才。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苏区的教育:“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此后的抗日根据地中也继续沿用劳教结合的教育方针。
1949年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此时劳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并确切指出需要培育“劳动者”。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改革开放新的条件下,培养劳动技术人才成为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不断得到重视,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列入了“五育”之列。
1.3 现实逻辑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有历史的借鉴,更是有现实的需要。
第一,党和国家的需要。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我国GDP中重要的一部分,制造业不强大,国家和民族就不会强盛。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家与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此时,高职院校就承担起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任务,因此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就十分重要。
第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人是自由的,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促进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让学生仅有劳动体验,获得劳动技能,更是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精神,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培养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建议》发布以来,已有一年多的時间,各阶段学校也在陆续开展着劳动教育,有一定的收获和成果,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落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明确,重视程度不高
在很多大学生眼中,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至多就是劳动技能课。学生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以及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等影响,年轻人对体力劳动的蔑视越发严重,产生了对劳动以及对劳动课程的漠视,崇劳意识有待加强。
教师与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不全面,他们在劳动教育的目标上存在偏差,当前的劳动教育课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多老师也没有将劳动教育课程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只是把这类的课当成课外活动。在劳动教育教师的配备上,也存在着问题,很多劳动课教师由辅导员、班主任等担任,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2.2 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
第一,有劳动无教育。很多劳动教育课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有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劳动技能的获得,因此在课程上重视劳动技能的教学,而轻视思想上的引导,劳动精神上的培养,将劳动活动与体力活动画等号,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只有劳动而没有教育。
第二,有教育无劳动。部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等;也有学校邀请劳动模范或者优秀的劳动者,请他们开展讲座,让学生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缺少实际操作实践,不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2.3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劳动教育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乏整体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劳动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师授课没有确切的依据,上课更多依据自身经验。而对于劳育课教师没有明确的定位,也缺少劳动教育的培训,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经验,课程专业度不高,课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勞动教育依靠多种课程,多种形式开展,校内外的各种课程、实践活动、劳动见习等,丰富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核心的引领,是碎片化的知识传播与行为实践。
3 思政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更注重课外的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
3.1 完善思政课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体系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意见》指出,学校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关于劳动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教育的意义。除此之外,也要将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第二,充分领会和挖掘思政课教材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程。在《思修》课中,有一些章目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融入劳动的内容,比如“正确的人生观”“恪守职业道德”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的意义。同时,也需要通过对《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解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法律知识。在《毛概》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梳理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背景、内涵、形式等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这百年的成就是无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在《形势与政策》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挖掘近期国内外时事热点中关于劳动内容,如解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等。
3.2 扩展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第一,校内的实践。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如指导学生在寝室、教室进行卫生的打扫;学校完善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中到实践教室开展劳动学习。思政课也可以与学校团委相联合,设立劳动周或者劳动月,共同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如劳动大比拼、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
第二,校外的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展校外劳动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参与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另外,学校尽可能扩展实践平台,如利用田园、山林等自然场所开展农学教育;利用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综合性基地,学生可以进行参观学习、动手实践等。
3.3 有机融合高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强调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有机融合高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一,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意见》指出,劳动必修课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劳动必修课可以由思政课教师主持,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来进行授课,让学生与劳模面对面沟通交流。
第二,在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此内容上文已有论述,在这边不再赘述。
第三,在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专业课可以结合不用专业的特点,挖掘专业课中劳动教育的属性,比如可以将劳动法律法规、创业就业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
第四,在实训课中感受劳动教育,如农业、电器、机械等专业有明确的劳动指向,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外的教室或者工厂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这是很好的劳动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毛泽东.现在要说到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了[J].红色中华,1934,(3):8-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
[5]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
[6]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
[7]刘向兵,张清宇.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劳动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
[8]高军.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7).
[9]钱濛.阿伦特劳动理论及其评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