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丽娜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党中央对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值青春发育期,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其自身容易被这些不良思想所蛊惑,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初中道法课课堂的重点,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并树立法治精神。所以道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堂的知识,并积极主动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去强化。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主案+辅例;核心素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年龄尚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以及抵抗不良诱惑能力较弱,很容易收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开设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法治精神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道德與法治》这门课的学科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较为容易掌握知识点,难以将学到的知识点对自己的行为和意识进行判断和指导,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本课程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法治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以“主案”开始,激发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教师空讲理论,那么难以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及反思自身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学生遵规守矩,课堂安安静静秩序良好,实则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活起来”。但是,如果教师彻底转变思维方式,用“主案”开始,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力量是极大的,他们不但可以将书上的知识点主动的记住,还会举一反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用好“辅例”,让学生更易于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增强课堂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个别章节的知识点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繁杂且抽象,导致学生难以有效理解知识点,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和恐惧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运用生活化思维,用好“辅例”,即对“主案”有帮助的事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抽象知识。
(三)活用“主案+辅例”,有效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活用“主案+辅例”,,能够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指导自身的行为,并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实践,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落实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目前普遍的教学现状
由于国家分流人才的需要,中考开始改革,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同时,家长的不正确观念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道法课程学习,导致这门课的教与学的过程都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思维对学生进行教学十分必要。
三、生活化教学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主案+辅例”的探究问题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每个教师都会运用到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教师,对于合作探究的生活化的问题的设计准确合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用好、用活“主案+辅例”,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合作探究环节的生活化问题教师应如何精心设计呢?
1.“主案+辅例”:生活化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生活化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更重要的目的是,它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解决一节课的某个重点或者是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主案+辅例”:生活化问题设计要掌握好难易程度
要提高合作探究的效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掌握好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教师将合作探究的问题展示出来后,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和冲动,那么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进行讨论,最终也探索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也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的问题的过程中难易程度要适中才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3.“主案+辅例”:让生活化问题设计要具有情境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增加一些时事材料、典型事例、重要论点尤其是一些生活化的事例等内容,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还难以理解教材中的个别特有名词以及专业概念,不仅如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抽象性也对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以此使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去感知教学内容,内化所学知识,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的互动,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和理解。
1.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生活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实现生活化教学。如教师在讲授初三《道德与法治》课中“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节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成长经历的纪录片,作为这节课的“主案”,让学生了解习主席到陕北下乡做知青、担任党支部书记,并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多地从政的生涯,体会习主席作为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所作的贡献以及甘为人民公仆的执政追求,这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习主席的政治经历,促进学生真实深入地把握党执政为民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民爱国的精神,这样的更加学生的认知实际的教学,才更容易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
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吸收和内化知识,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获得心灵的收获。教师应当通过课外实践提升学生的生活化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通过课外实践还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积累,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语
新时代賦予思政课教师新的使命,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要尽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教材,充分运用好“主案+辅例”的授课方法,做到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教材更加充分挖掘,对教师更为有效培养,让教师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具有联系实际生活学知识的能力,走更加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学生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路。
【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第五批(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主案+辅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0KTG6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国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好家长,2019(42).
[2]刘飞,毛可刚.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研究[J].读写月报,2017(06):4-11.
[3]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4).
[4]胡秋菊.学生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 2019( 16)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