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
摘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各级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立德树人视域出发,探究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并结合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思政教学;协同育人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强化政治引领、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推动立德树人有效落实的具体实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深刻认识自身技能和劳动的价值意义。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并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在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相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第一,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拓宽协同育人的范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整合并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线上渠道更好地了解社会劳动现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线下实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某农业工程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学生制作微课,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展示春耕时期农民的劳动场景,以及农民的迫切需求,然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走向田间,亲身体验农场劳作,与农民一起春耕备耕,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农民春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向农民学习农业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线上线下融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第二,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组织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最为重要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学生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其中家庭教育应发挥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日常家庭劳动,并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学校教育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多种校内外活动,同时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塑造;社会应发挥教育支持作用,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吸引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进而将学生塑造成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二、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落实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学生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的塑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实践,从自身发展出发,用努力和奋斗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协同开展。
作为高职教师,应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读立德树人理念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并在工作中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教育思想的表达需要明确的奋斗方向,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是教师在践行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学习活动,并根据相关文件的指导转变调整教育思想。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劳动教育與思政教学的融合,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进而发展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其次,教师需要从内心形成劳动自觉,并以此感染学生。前面已经提到,教师扮演着学生成长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之间的联系,并形成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产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最后,教师应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需要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始终。教师应从学生成长的横向与纵向发展出发,配合学校做好劳动教育融入到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中,并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系统,保持教育的常态化,让学生时刻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并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信念与健康的行为模式。
三、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优化
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重视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多角度、全过程分析学生的发展,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并为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来讲:
第一,优化评价内容、明确评价主体,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方面的发展则是反映协同教育的实际成果。由于劳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展开,因此,教学评价也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逐步生成,同时根据思政教学要求,评价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发展,还应关注学生兴趣、情感、沟通、合作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此外,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多主体的参与要求教学评价要兼顾多方面的建议。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教师的评价意见,还应兼顾学生本人,同辈群体、家长等主体的意见,以真正反应学生的发展。
第二,建立高效反馈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反馈是检测教育质量的重要过程。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以获得反馈意见,还应在实践后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来反馈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以及不足。教师在收集问卷数据后,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因材施教的课后针对辅导,这样才能将教学效果得以最大化地呈现。此外,教师还应拓宽反馈的主体,引导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反馈调查,更加全面地发展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以取得实效。
结束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驱动下,高职院校应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整合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加强教学实践指导,凸显教学主导地位,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周俊,王亮.高职院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2(09):22-24.
[2]薛瑞英,陈磊.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高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24):19-23.
[3]聂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文教资料,2021(1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