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观察

2022-05-14 12:18解小会胡俞新许挺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偏瘫

解小会 胡俞新 许挺敏

河源德康医院康复科,广东省河源市 517000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之老龄化问题加剧,导致中风发病率显著提升[1]。该类患者往往表现为半身不遂、失语、突然神志昏聩等症状,约80%的患者会遗留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以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最常见[2]。该类患者往往表现为肌肉僵硬、肌张力提升、抽搐性痉挛等,肢体被牵扯至肌群痉挛方向,造成运动障碍。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式较多,西医通常为对症治疗,主要包含药物干预、外科神经后根切断术及现代物理康复治疗等,虽能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极易复发,整体效果不佳[3]。祖国传统医学通常将该病归为中风范畴内,肢体痉挛并无统一的称谓,往往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传统按摩、推拿、中药内服外治外敷、针灸及现代理疗等措施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症,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值得推广。鉴于此,本文就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接受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3—8月我院收治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4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8.45±2.64)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7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8.71±2.58)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西医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相关诊断标准[4],并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20~85 岁;③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坚持治疗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中医诊断为中风病患者;⑤Ashworth 痉挛量表评级1~4级患者。(2)排除标准:①各种弛缓性偏瘫患者;②年龄<20岁,或>85岁;③伴有脑、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严重疾病;④伴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3)剔除标准:①入组患者中途退出或不符合入选条件;②治疗依从性较差,不能根据需求按时服药的患者;③临床检查资料缺失。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片)1片/次,1次/d,并予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具体如下:(1)醒神开窍针刺法。取穴:人中、三阴交、委中、内关、百会、尺泽,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辨证加减取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0~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刺百会,逆督脉循行方向平刺0.5~1.0寸,行平补平泻法;刺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0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肢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刺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所有穴位均留针0.5h,2次/d。(2)中药封包。①主要组成:白芥子、炒莱菔子、紫苏子、吴茱萸、菟丝子各100g。②制备方式:将中药装入布袋后放入微波炉中高火2~3min(温度60~70℃),扎紧袋口,用大毛巾保温。③将药袋在操作者的前臂内侧试温后,再置于患者热熨的部位试温,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将药袋放到患侧肢体或相应穴位上旋转用力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药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若患者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温热外敷来回按摩,30min/次,1~2次/d。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状况。(1)肌张力使用Ashworth量表进行分析[6],分为0级、1级、2级、3级和4级,级数越高表示肌张力越高。(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进行分析,包含15个项目,共42分,分值与缺损状况呈正相关。(3)肢体功能使用Fugl-Meyer(FMA)[8]进行分析,可分为上肢与下肢,上肢共33个条目,0~66分,下肢共17个条目,0~34分,分值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4)治疗效果[9]:治疗后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NIHSS分数减少>60%为显效;治疗后症状部分减轻,NIHSS分数减少达到30%~60%为有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NIHSS分数减少≤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肌张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张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肌张力评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肌张力比较[n(%)]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肢体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FAM上下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FAM上下肢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肢体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2,P=0.005<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中风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该病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栓塞及心源性栓塞的等因素有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10]。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提升,该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有相关数据显示[11],70%~80%的中风幸存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后遗症,以痉挛型偏瘫最多见,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针对中风痉挛型偏瘫,需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从而改善其肢体运动状况。西医主要采取运动训练、药物干预、外科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治标不治本,缺乏特效治疗,整体效果不佳。祖国医学对肢体痉挛并无统一的称谓,有部分医家称“拘挛”,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上》提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认为拘挛为风病的症候之一;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诸风门·挛》列出“风拘挛方”,采用地黄汤、木瓜散等治疗手足拘挛之证,指出“拘挛”病位在筋;而《景岳全书·非风》中有阐述:“凡非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四肢无力,掉摇拘挛之属,皆筋骨之病也”。故中风后肢体痉挛产生的基本病机不外乎为外邪、气、血、痰、瘀阻滞经脉,经脉失于濡养,肌腠不用,筋脉挛急而致病[12]。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FAM上下肢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肌张力评级与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是因为:醒神开窍针刺法确立了“醒脑开窍、补益肝脾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选取三阴交、委中、内关等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血气运行,从而达到提升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同时配合百会潜阳熄风、清利头窍、缓解筋脉挛急,并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调整局部穴位,达到神导气、平衡阴阳、柔筋缓急、疏通经络的作用。针刺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有效调节肌肉运动,舒筋缓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促进经络气血运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以达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同时,中药封包通过药物、热效力刺激的双重作用,促使中药通过皮肤快速进入机体,保障药理直达病灶,通过内病外治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用中药封包对特定穴位进行热熨,药物通过皮肤黏膜进行机体,促进局部血流循环,进一步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强筋健骨、疏通经络的作用。

总而言之,针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开展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效缓解肌张力,解除痉挛状态,提升神经功能,保障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漫画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