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凡 潘国劲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120;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广东广州 510120
为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治理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等问题,国家开始积极探索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实施路径,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经验推广至高值耗材领域[1],通过“集中采购,以量换价”,引导价格合理回归。2020年,国家组织开展了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2],意味着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破冰。为进一步完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2021年4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规则,并细化了配套措施[3]。截至2021年4月,全国共有76个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项目,涉及人工晶体、冠脉支架等67种耗材,8个省份牵头成立了12个省际联盟,形成了省级项目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地市项目探索低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总体格局[4]。
2021年,广东省协同江西、河南等省份开展区域联盟高值耗材人工晶状体带量采购,中选人工晶状体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其中用量最大的软性单焦晶状体,平均价格由每个2 878元降为1 255元,最低中选价格229元;硬性单焦中选品种平均价格由每个952元降为184元,最高降幅90%[5]。为配套政策的落实,广东省医疗保障局按照5类人工晶状体,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人工晶状体医保支付标准,并于2021年5月1日开始执行。本文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广州医保人工晶体植入术指定手术单病种数据为例,分析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保费用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为推进医改提供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广东省两定机构结算管理系统2021年1月至8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广州医保人工晶体植入术指定手术单病种的结算数据,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导出的相关费用明细。
广东省人工晶体集采政策以及相关医保支付标准于2021年5月1日开始执行,故将数据划分为2021年1月—4月(政策实施前)和2021年5月—8月(政策实施后)两组数据。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政策实施前后医保数据差异进行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两组数据中住院总费用、晶体材料费用、药品费用、手术费用等费用明细以及基金支付情况的组间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21年1月—8月该医院广州医保人工晶体植入术指定手术单病种共结算申报190例次,其中2021年1月—4月(政策实施前)103例次,2021年5月—8月(政策实施后)87例次。政策实施后该医院人工晶体植入术单病种患者所使用的晶体材料均为集采中选耗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政策实施前后两组数据中住院总费用、晶体材料费用、药品费用、医技费用、手术费用、麻醉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的均值差异。结果示政策实施后住院总费用以及材料费用有所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费用类别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见表1。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政策实施前后医保基金支付情况,结果显示政策实施后医保记账费用及个人支付费用均有所减少,医保基金支付率有所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政策实施前后医保基金支付情况比较
由上述结果可见,广东省人工晶体集采政策以及相应医保支付标准实施以后,广州医保人工晶体植入术指定手术单病种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及次均晶体材料费用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1 932.33元(降幅21.46%)和1 871.20元(降幅60.08%),达到了降价控费的效果。在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方面,政策实施后参保人个人支付费用平均下降了1 225.52元(降幅52.00%),医保基金支付率提高了13.57%,从73.96%提高至84.00%,显著减轻了参保人的经济负担。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有效引导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在控制医疗费用、降低药品耗材价格方面效果显著,切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对于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意义重大。2021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到2025年各省份国家和省级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品种要达到500个以上,高值耗材品种达5类以上,带量采购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6-7]。在进一步扩大带量采购范围的同时,要保障政策的落地实施,①在引导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的同时加强对中选产品的监管[8];②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政策的推进,
密切监测中选产品的使用情况,发挥医院合理管控作用[9],确保国家集采政策顺利推行。
国家在大力降低药品及耗材价格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建立价格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和技术强度[10]。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以服务产出为导向,聚焦技术劳务,逐步形成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更能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体系”[11]。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理顺比价关系,促使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与医疗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以耗养医”转变为“以技养医”。
医保部门作为医疗服务的购买方,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医保支付制度与支付标准,制定合理的医保支付结算价(标准),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采购,引导患者理性选择药品耗材,倒逼企业提高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空间[12-13]。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医保支付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成本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依托,持续优化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推进国家带量集中采购政策的落实。
国家集采政策的开展大大增加了医院运营压力[14],公立医院要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管理方式,通过完善医院运营体系,建立优良的管理机制,保障运营体系高效运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15]。医院要提高成本管控意识,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医院管理部门与临床专科从医院管理及临床诊疗角度充分交流、协商探讨,共同制定医疗费用控制方案,“降成本、优质量、惠群众”,通过完善医用耗材的准入管理、严控高值耗材的流程采购,减少不合理使用高值耗材;建立非治疗性耗材(如止血材料、防粘连材料等)使用的监督管理措施,监控并及时反馈不合理使用耗材情况,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16],引导医务人员合理诊疗、规范操作,优化费用结构,降低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医用耗材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制度在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方面效果显著。国家在进一步推进带量采购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以及医保支付制度,并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控的积极性,促使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