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基于41所湖北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报分析

2022-05-12 08:50饶雨泰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湖北国际化

陈 玲,饶雨泰,李 智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特色化、优质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17年,国家从战略定位上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的第五大职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高校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和国家外交大局的责任与担当。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深度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竞争,助力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水平。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2019年12月公布的首轮“双高计划”197个建设单位名单中,湖北省共有8所院校成功入选。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发布的2019和2020年度的教育质量年报为统计来源,湖北61所高职院校中已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共有41所。此文以41所湖北高职院校为研究蓝本,对标“双高计划”中“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目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活动两方面入手,聚焦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既关注内容与载体的国际化元素,又关注活动与过程的国际化要素,分析诊断湖北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呈现的外在表征和发展困境,并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湖北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的定义是:“把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同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这一界定强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与形式,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在课程体系、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等方面融入国际化元素,实现了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共享和融合。此文以教育质量年报公布的信息为主要依据,以政府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为辅助参考,采用调查法、访谈法、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41所院校进行调研分析,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层面、组织层面、活动层面3个维度考察湖北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理念层面:国际化发展意识基本形成

61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在教育质量年报中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有专门的总结,说明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学校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发展内涵,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载体。2018—2019年,湖北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形式比较丰富,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2018年度,组织教师参加境外培训的院校占总数的78%;接待境外高校来访的院校占总数的46.3%;46.3%的院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组织学生出国、出境参加交流活动的院校占总数的43.9%。2019年,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在数量累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突破:9所院校(占比为21.9%)组织了援外教育培训,开发了被境外院校采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5所院校(占比为12.2%)与国外合作对象开展了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截至2020年底,3所院校(占比为4.9%)在海外成功建立了海外分校,实现了境外办学的突破。

(二)组织层面:国际化机制体制尚未健全

在这41所高职院校中,设置独立的专门从事国际化发展工作的组织机构的学校寥寥无几。查询各校官网公布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发现,独立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事处或国际教育学院等机构负责统筹学校国际化发展事务的院校只有6所,其余35所院校或没有设立相关专职机构,或将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机构与教务部门、校企合作部门、教师管理部门、公共课部等部门进行合署。各校专职负责国际化发展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一方面反映了相关院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的国际化工作范围和空间比较有限。就制度建设而言,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学校层面完善了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制度及规范,制定了外籍教师管理、留学生管理、教师公派出国、国际化办学实施、国际化办学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其余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此外,大多数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处在邯郸学步、盲目跟风的阶段,未能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和本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机融合。从学校官网和质量年报公布的信息来看,仅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设置了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制订了学校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由此可见,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建设亟须完善健全,要从内部破除制约院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生机不够、后劲不强的问题。

(三)活动层面:项目设置趋同化,效果低质化

湖北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活动仍停留在师生互派、领导互访、境外研修等浅层次上,有深度、有特色、有品牌及有引领的项目整体偏少。大多数院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时体现出较明显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具体体现为项目设置、行为和效果趋同,以低层次和无实质内容的框架协议为主要交流成果。78%的院校派遣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反映出境外培训研习仍是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相比之下,学生交流项目整体偏少,组织学生出国(境)参与研习、游学、比赛的院校不足总数的1/3,招收中短期留学生的院校只有7所。接近一半的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但专业重复率较高,项目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合作办学项目未能与市场导向、地域特色、学生需求挂钩。大多数院校对国际化发展的认知停留在人员“走出去”上,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将资源“引进来”的主要载体,没有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未能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做到既服务国家战略,又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高质量国际合作项目的缺乏是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中的短板,项目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并不能解决质量不高和内涵要素缺失的问题。

二、湖北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困境

(一)办学实力差距大,发展不均衡

教育质量年报中的“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主要涵盖留学生培养培训、专业课程标准采用、国(境)外服务与影响3个维度,重点考察专业和课程标准被国(境)外采用情况、专任教师国(境)外服务时间、国(境)外机构任职、学生国(境)外大赛成绩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就湖北高职院校而言,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2017年入围“国际影响力50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从2017—2019年连续3年入围,湖北近1/5的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已经从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国际标准逐步向人员输出、资源输出、标准输出转变,实现了“引进”与“输出”双向并举发展,说明部分院校的国际化指标发展较均衡,其国际化发展层次和水平在本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校际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很多优质院校受地理位置、政策、资金、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与国(境) 外优质院校交流较少,教师出国(境)机会不多,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湖北省高职院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均衡化发展。

(二)形式单一,合作办学辐射性不强

截至2021年12月,在2021年,湖北省21所高职院校共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5个,以与英语国家合作为主,其中与美国(4个)、澳大利亚(9个)、英国(3个)、爱尔兰(2个)、加拿大(2个)、新西兰(1个)这6个国家的合作项目共21个,占总数的65.6%。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来看,理工类专业偏多,占总数的59.4%,专业多集中在建筑工程、汽车检测维修、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如表1所示。当前湖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设置上与本土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缺乏紧密对接,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培育新生机、新动能贡献不足。此外,很多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由于个人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与学生预期差距较大,导致很多院校难以达到预期的招生规模;大多数项目由于学生语言基础薄弱,未能出国进行深造,发展前景堪忧。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部分院校未能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在吸收引进国际化资源的同时未能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也没有在充分凝练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提升,没有使合作办学项目实现特色化和品牌化。最终,大多数合作办学项目未能产生龙头效应,未能产生正向的辐射效果和规模效应,也未能有效引领其他专业实现创新发展。

表1 湖北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览表

(三)标准欠缺,未能实现优质资源规模化输出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立足本土,借鉴、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双高计划”相关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湖北高职院校输出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逐年提升,在2019年达到峰值,专业标准输出比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54.3%和22.9%,课程标准输出比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82.9%和59.2%。这些增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部分院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大专业和标准开发及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力度,课程和专业的标准输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不难看出,这些数据的主要贡献者是两所入围“国际影响力50强”的院校,即使同属“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其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也各不相同,重“引进”轻“输出”的情况一直存在。包括“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内,很多院校主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取得合作院校认证的方式来输出教育资源,而不是通过开发国际化优质教学资源来进行输出,而且教育教学资源输出的标准尚未得到官方教育机构的认定和考量。当前,高职教育优质资源的输入主要由部分行业背景突出、资源充沛、实力雄厚的院校完成的,湖北高职院校尚未从整体上形成具有地域化、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可输出资源。

表2 湖北高职院校输出的专业和课程标准一览表(2017—2019年)

(四)单打独斗,院校资源互补性不足

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规模整体偏大,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都超过30个,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院校数量较少。很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导致自身专业特色不足、竞争力薄弱,制约了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部分院校缺乏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意识,仅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这也是对外交流项目特色化不足、对外交流资源不充沛、项目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2015年,教育部批准的在非洲赞比亚实施的校企协同“走出去”试点项目,就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8所高职院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率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输出,所输出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就是由5所学校共同研发制定的。天津的鲁班工坊品牌以天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依托,由众多优秀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打造而成。该项目在亚非拉三大洲18个国家建成了19个鲁班工坊。可见,在力量薄弱、资源有限、本土国际化品牌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湖北高职院校更应取长补短,共享共建,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三、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前瞻理念,助力湖北教育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双高计划”打造“世界水平”职业院校的重要路径[2]。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须将国际化发展提升至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前瞻性、国际化发展理念,制订务实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本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供给和保障,引导、扶持和激励高职院校主动作为,指导高职院校在特色发展中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氛围;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让实力较强、特色突出的高职院校率先建成国际标准。同时,要加强统筹、合理布局、合理分配资源,为条件不够、动力不足的高职院校搭建更多交流平台,提供更多优质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资源和水平差距,增强一般院校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应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明确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定位,遵循“双高计划”建设的原则,以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为导向,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标准,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同时,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为宗旨,主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湖北行动计划,助力湖北优质产能“走出去”;通过开发一批高水平的、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地域特色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输出更多先进的办学经验,与国际社会共享湖北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助力湖北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形成。

(二)优化专业布局,对接行业和国际标准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高职院校要立足创新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灵活设置专业,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有效解决学校人才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办学条件为前提,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优化并完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立并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尤其是与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专业,积极提炼专业特色[4]。院校应在动态整合与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以“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理念组建专业群,将区域经济增长点作为专业群办学的发力点,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根本,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打造校企共育协作共同体,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要加强院校品牌打造和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特色专业;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合作办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其他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加大国际化办学成果的惠及面,提升院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和产业发展的服务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湖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探索地域优势,构建本土资源国际化

“双高计划”提出的“中国特色”指高职院校应兼具中华文化特色和学校地域特色。湖北高职院校地处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学校位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城市,更应将学校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认真研判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区位优势,围绕特色专业与国际实现对接。本土资源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选择性引进、改造式吸收与创造的过程[5]。实现本土资源的国际化,需要在“职业”和“特色”上精准发力,高职院校要利用已有的国际化优质资源,加强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相关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为文化教育的交流提供助益。部分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在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泰国教师开展新能源与电力系统专业技术培训;湖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赴菲律宾、玻利维亚开展境外工程人员施工业务培训等。各院校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以产业合作项目建设作为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向,在师资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科研合作中加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对接地域特点和地方产业特色,通过参与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促进本土优质资源国际化;逐步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依托“走出去”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培训中心和学习教育基地,培养一批能胜任“一带一路”基础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开放办学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四)院校协同共建,合力打造湖北品牌

打造湖北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解决湖北高职院校当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低质雷同、实力不均、特色不明、规模不足、输出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实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共谋共划。应处理好“齐步走”和“跑步走”的关系,允许资源相对充足的院校带头领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形成可供兄弟院校借鉴和复制的经验,带动后劲不足的院校迎头赶上。这个过程既要关照个体、有所平衡,又要兼顾整体,避免在形成模范带头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断层和掉队。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尊重、理解、合作,并致力于实现共赢的过程[6]。各院校在致力于与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合作共赢关系的同时,也应致力于与本省兄弟院校建立合作互助、共享共建、互利共生的共赢关系。虽然湖北高职院校偏多,优质合作资源相对有限,院校在长期的生源竞争和资源分配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教育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各校应在互助、互惠、共赢的理念下建立精诚合作伙伴关系,以创建湖北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共同目标,合力打造湖北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各校发展基础不同,办学特色各异,服务地方产业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完全可以做到通力协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贡献各自的特色资源,助力湖北职业教育在国际上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品牌。以短期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为例,有国际教育专业和师资的院校可以提供汉语培训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行业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先进的院校可以承担职业类课程的观摩任务,而地域和文化背景深厚的院校则可以负责带领留学生去领略楚文化。各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共同创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交流精品项目,使之成为湖北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特色名片。在实践层面上,还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如湖北省国际交流协会、武汉职业学院2018年牵头成立的“湖北职教国际交流联盟”等组织,加速推动了湖北职业教育大开放和大交流局面的形成,在湖北高职院校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谋划和创建湖北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进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结 语

“双高计划”是国家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助力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最终实现参与职业教育全球化发展的目标[7]。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湖北高职院校要运用跨国思维,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推动自身改革与发展,在“双高计划”加持下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在补短板、创特色、强输出方面实现突破。院校之间通过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在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助力推进湖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助力提升湖北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共同铸造湖北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品牌。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湖北国际化
The rise of China-Chic
聚焦港口国际化
驰援湖北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湖北武汉卷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