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趣缘认同和场域互动的茶文化共同体建构
——以大益茶修小组为例

2022-05-12 08:50周瑞春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阶茶道共同体

周瑞春 ,邢 蕊

(1.无锡太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2.中国人民大学 茶道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2;3.大益茶道院,北京 100091)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人类社会共同体主要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3种类型,其成员关系分别以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为典型代表[1]。由此观照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发现中国茶文化也经历了宗亲祭祀血缘之茶、民俗乡里地缘之茶和文人交友精神之茶的发展历程。从来自“巴山峡川”的地方之饮发展到“富贵贫贱无不饮”的华夏国饮,茶实现了从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到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层次扩展,完成了“茶文化共同体建构与认同的一统过程”[2]。然而,随着现代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社会的宗法部族、村落、乡邻等共同体逐渐瓦解,茶文化共同体建构的主要路径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围绕种茶、采茶、制茶、茶艺、茶道等共同兴趣爱好自愿聚集,不断拓展现代茶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新渠道。与古代茶文化共同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阶层性不同,现代茶文化共同体的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对茶的共同爱好的“知识趣缘”认同。这种“知识趣缘”一方面是个体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现代专业分化下对知识的共同追求、分享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是个体作为自由意志主体,基于自身兴趣爱好而自觉发起的情感交流与认同互动。由此,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建构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便成为现代茶文化研究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现代茶文化共同体的研究视阈及其思路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现代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也具有多元性,因此,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必须限定研究视阈,以求通过典型案例探讨而达到“管中窥一豹”的效果。为此,笔者选取大益茶修小组作为田野调查对象,对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从线下到线上的双重互动互构过程进行典型研究。之所以选取大益茶修小组作为考察样本,是因为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以下简称“大益集团”)是目前国内普洱茶龙头企业,该企业已经发展为以普洱茶为核心,涵盖茶、水、器、道四大事业板块,贯穿科研、种植、生产、营销与文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潮的持续兴起,大益集团在生产茶产品的同时还依托自身优势资源致力于“建设专业化、开放式及休闲体验式茶文化发展与传播平台,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3],通过开展大益职业茶道师培训加强茶友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而茶文化爱好者更是通过自发行动组建了一个又一个大益茶修小组,开展对茶叶种植、品鉴、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分享习茶心得体会,传播茶文化,形成了围绕大益特色茶文化传播的、具有较高黏性的茶文化共同体。由此可见,以大益茶修小组为例开展茶文化共同体建构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为深入了解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的演进过程,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笔者报名参加了大益职业茶道师初阶、二阶、三阶这3个课程班的学习培训,并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论茶等环节,取得了大益职业茶道师初阶、二阶、三阶资格证书。在前后历时1年的田野调查工作中,笔者通过体验式调查、个别访谈、网络观察等形式,对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的线上线下互动建构进行了深入考察。

二、职缘与趣缘下连带关系的转变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认为,在现代社会关系网络中,依据“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互惠性服务的内容”等要素,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分为“强连带”和“弱连带”两种连带关系类型,这两种连带关系都是影响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因素[4]。对于茶文化共同体建构而言,所谓的“弱连带”就是人们对茶文化的共同爱好,或是某一因茶而联结的偶发事件;而“强连带”则是人们基于对茶文化的认同,发起对茶这一自然性灵之物日常化的情感交流、文化传播和社会关系生产。在大益茶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基于职缘和趣缘的初始社会关系,在日常交流和互动中不断推进连带关系由“弱连带”向“强连带”转变,为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打下扎实基础。

以笔者参加的2019年大益三阶茶道师晋级培训为例,该年度晋级考试共设立了勐海、昆明、北京、上海、西安、东莞6个考点,在完成报名流程后大益茶道院便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度进阶三阶考试执行方案〉 的通知》,将三阶晋级考试的细化流程及要求发给每一名学员。根据通知发布的信息可知,各地学员人数分别为勐海164人、昆明81人、北京37人、上海32人、西安106人、东莞45人。

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考点为例,在北京考点大益茶修小组37名学员中,除了笔者为大益集团外部人员,其他36人均为大益集团各下属子公司或部门的员工,而且许多都是新入职员工,其本身就有着对大益“惜茶爱人”企业茶文化的认同,然而,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子公司和下属部门,各个学员之间最初还只是处于一种以茶为媒的职缘和趣缘“弱连带”联结状态,见表1。

表1 大益茶修小组(北京三阶茶道师)学员及授课教师简表①

访谈25②(孙XL,女性,来自大益餐饮财务部门):我虽然是在财务部门,但是自己本来就很喜欢喝茶,也想通过学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来提升自己。

访谈36(张L,女性,来自益友科技益工坊):我主要是做茶器和茶具的设计与营销,如果没有茶文化的积累,很难做出好的产品,也很难对客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

在茶修培训活动中,每一次习茶课程中都会有互动和交流的环节,在授课老师的主导下,学员被分成各个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茶叶知识、设计茶席、练习插花、开展评茶论茶活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定期线下培训和频繁互动交流,学员们彼此之间日益熟悉,情感交流也逐渐深入,茶修小组成员的关系也逐渐从“弱连带”向“强连带”转变。

访谈5(崔YT,女性,来自茶修中心):很多同事以前都不熟悉,偶尔在大楼里遇到都不会打招呼。通过茶修培训才逐渐熟络,现在大家不光是同事,更是同学和茶友了。

从访谈来看,学员们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和茶文化兴趣爱好主动报名参加培训,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员进行互动交流,逐步加深了解,并分享各自对茶的理解和习茶感受。这些活动增进了学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和茶文化认同。

除了线下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茶修小组还组建了茶修微信群,进一步加强学员之间的日常习茶交流。从线下到线上的交流互动,也使得学员之间越来越熟悉。学员们基于学习茶知识的共同目标,在群内转发茶叶品鉴技巧、茶文化史学习素材,分享每一次线下课堂的课程要点。

记录38(秦X,女性,茶修中心授课老师):这是今天大家品鉴的10款生茶和10款熟茶的审品记录表,课后大家要认真练习加深记忆才行啊。

记录5(崔YT,女性,来自茶修中心):这是我根据秦老师发的学习试题做出来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访谈15(蒋BW,男性,来自益友科技技术部):我每次论茶的时候,都会根据老师在群里发的辨识要点,结合自己看干茶、闻味和自己对茶汤的记忆来加深对每一款茶的印象,一开始也是精准度很低,时间长了就有感觉了,所以论茶环节大家一定要多练。

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进阶考试分笔试、答辩和论茶3个环节。对于大益集团内部员工来说,平时接触茶产品比较多,在论茶上有较大优势,但是在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典故的积累上相对欠缺。因此,在微信群交流时,学员主要围绕每一次的授课内容分享习茶心得,并针对授课老师发布的随堂作业进行解答复习。

在这样的日常互动中,茶修授课老师往往发挥着“关键少数”的作用,是互动交流的“桥梁”。比如,在课堂培训之后,授课老师往往会将当日讲授的茶叶特点、审评要点、论茶难点等内容一一发布到网络微信群中,要求学员开展课后讨论和复习,并组织学员进行茶文化知识问答等,调动群内互动氛围。与此同时,学员每次也会将各自做完的试题答案分享到群里,并开展热烈讨论。在日常例行化的高频互动中,学员相互之间的身份认同意识也逐渐增强,互相视对方为“茶道中人”。

记录2(鲍DD,女性,来自益友科技):我现在经常分不清“兄弟起风了1901”和“早春乔木1801”这两款,不知道咋办……

记录39(倪JM,女性,茶修中心授课老师):这两款确实有点不好区分。可以先看干茶,先看体型,两者都是大体型,这样就与其他几款茶先区分开来了。“兄弟起风了”这款茶的条索没有“早春乔木”款的大,可以仔细辨别一下。这两款茶的干茶都金毫显露。“兄弟”色泽黝黑,显梗,而且偶尔有比较粗的黑梗。“早春”的芽头有点泛红。从香味来看,两款茶都有甜味和糖香味。如果是湿茶的话,“兄弟”茶汤呈红褐色,口感醇正,入口有奶香,有苦底;“早春”茶汤有金圈,口感顺滑,甜糯味明显。从叶底来看,“兄弟”发酵成熟,有黑梗,梗卷曲,有点像铁丝,摸起来甚至有点扎手;“早春”叶底呈褐红色,芽叶完整肥壮,触摸柔软有弹性,感觉比较软。

在大益茶修小组日常交流中,学员由于都带着进阶考级的同一目标,在习茶交流过程中都比较投入,能够自觉聚焦于课程内容、考点知识、茶叶审评辨识等重点话题并积极发言互动,形成了网络茶文化学习共同体。与大益茶道师初阶、二阶不同的是,三阶学员要求先“拜师”,即先向三阶茶道师行拜师礼,然后由师父带领进行专门的习茶训练。因此,大益茶修小组中北京地区的学员,大多是茶道院、茶修中心几位老师的“徒弟”,在某种意义上,微信群成员都属于“同门”学徒。

在日常互动交流中,由“弱连带”转向“强连带”关系的网络交往过程,也使得学员逐渐形成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友谊关系,并在线下课堂面对面的身体在场呈现中不断巩固强化。学员以“惜茶爱人”的大益茶文化精神为桥梁,不断深化对大益集团企业文化、茶文化的认同,同时对大益职业茶道师的身份认同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大益茶修小组学员还会自觉转发大益茶的各类新闻报道及各种茶产品的推介信息,发布自己购买或品鉴的好茶,展示自己日常使用的精美茶器、茶具,分享品茶、习茶心得感悟,等等。应该说此时的大益茶修小组已经真正成为传播茶文化的共同体。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 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7个层次③。随着学习的深入,茶修小组学员对茶知识、茶技艺和茶文化的“知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对“隶属与爱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深层次需求的满足渴望也愈发强烈。

记录5(崔YT,女性,来自茶修中心):这是我昨晚和女儿一起插花的作品(发图至茶修小组微信群),现在和女儿一起学习进步!

记录38(秦X,女性,茶修中心授课老师):哇,亲爱的,真是美!

记录2(鲍DD,女性,来自益友科技):厉害厉害,后继有人啦,哈哈(鼓掌表情包)。

在随后的茶修线上交流中,学员围绕茶与自然、茶与人、茶与生活进行着频繁的互动交流。比如学员会经常分享生活中与茶相关的随手拍照片,照片内容非常广泛,从茶叶、茶器、茶书到风景、家居和饮茶日常等,不一而足。在网络媒介技术的赋权下,茶修知识趣缘共同体的网络建构展示出一种“新型互动性的可能”,在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中,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以“一种交叉并置的方式相互映照”[5]。

在与众多学员的深入交流和谈话中,笔者发现:大益职业茶道师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许多学员原本就是茶行业从业人员,在获得大益职业茶道师资格证书后还会继续从事相关职业,而对大益职业茶道师的身份认同也使其在今后的茶事活动中会更加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华茶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茶为国饮”的观念已经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饮茶是人们生活中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因此人们反而忽略了有意识地去开展茶文化传播和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相对而言,茶企、茶从业人员、茶文化爱好者等就成为推动现代中华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行动主体,一种基于“茶”的职缘和趣缘的价值理性行动取向成为实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融通的桥梁与纽带,而网络媒介赋权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融通过程。

为使教育生活有意义,班主任必须提升自我意识,将典型、常见的教育现象悬置起来,用自己的专业意识来判断。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书籍,这些都是可能促成班主任专业觉醒的外生力量,通过班主任自身的内化转化为专业意识的自觉,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三、媒介具身下仪式互动和情感嵌入的增强

现代性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的去神圣化、意义的私人化现象愈发明显,社会共识形成也更加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这就使得“身体”作为知觉意识的寄居之所在文化共同体建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在考察知觉现象时指出:“人既不是一个可以脱离身体的心智,也不是一架没有心智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的创造物”[6],也就是说人类需要经由物质身体或符号化的“具身”身体来认知现实世界并获取生存的价值意义。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身” (Embodied)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其特点是强调主体在身体上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网络媒介时代,一方面,人们通过数字媒介赋能使得身体感官向外部世界延伸,时空分离之下的身体缺场由媒介化的符号在场得以补位;另一方面,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中,外部世界也经由数字媒介抵达个体自我,使各个主体得以在符号互动中实现身体联结、情感共鸣和形成共识。在大益茶修小组系列活动中,线下课堂与线上交流充分结合,学员从现实空间“身体在场”向网络空间“符号在场”扩展,除了线下课堂直接面对面的语言对话、肢体表达和表情互动,线上常态化的学习分享和情感交流也是茶文化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网络媒介技术赋权之下,每一个学员在网络空间实现了媒介具身下的仪式互动和情感嵌入。技术赋权推进了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这两个场域之间的双重互动互构。

如表2所示,在大益茶道师初阶、二阶和三阶课程中,大益茶道院围绕茶文化基础知识、茶叶辨识、茶器鉴赏到茶席设计、茶会策划、茶道论述等内容,从茶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等不同层面,对学员开展全方位理论教育和实操演练,使每一位学员都能在习茶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大益集团企业茶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外推,获得对中国茶文化的整体性把握。

表2 大益职业茶道师进阶课程表

记录39(倪JM,女性,茶修中心授课老师):其实大家在辨识不同茶品的时候,可以试着在喝茶品鉴时候闭上眼睛,细细感受每一款茶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比如这款“金针白莲1701”,色泽灰黄泛红,芽头多而且很肥壮,嫩度也高,我在喝这款茶的时候,闭上眼睛,仿佛就能回到小时候村里乡间的小屋,那里有炊烟升起,有满是莲花的池塘。这款茶的茶汤回甘中带着甜甜的莲花香,茶汤也比较滑稠。(微信群)

记录11(郭Y,男性,来自茶修中心):(品了一口金针白莲茶汤)好像确实是啊,倪老师这么一说,感觉这款茶真的是能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情景。(微信群)

记录1(周RC,男性,来自高校):莲香蛮明显的,喝着就像是在莲花池边上,嗅到一阵阵的回甘清香。(微信群)

从上述课堂记录可见,在线下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文字、图像和影音引导,以及面对面的茶叶实物辨识方法和审评技巧传授,学员们身体的感官功能被激发,媒介具身认知与互动被充分调动。在与茶叶的近距离接触中,在场者对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的社会记忆被唤醒,情感共鸣被激发起来。这种引发个体自身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群体互动,体现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Collins)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的身体共在、对局外人设限、相互关注和共享情感等基本要素,实际上使得在场所有人员进入一种情境在场的“互动仪式”[7]之中。这种互动仪式在“大益八式”课程修习过程中得到了完美演绎。

大益茶道院为了进一步增强对茶道师的文化熏染,创造了一套“由外在观照内心、自省自悟的茶道研修方法”。该套方法包括“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等8个内在关联且一气呵成的动作组合,被称为“大益八式”[8]4,如表3所示。“大益八式”每一个基础茶式都有着较为明确和规范的仪式化流程,而在每一式的流程化要求和规定动作之中,茶道仪式都有与之配套的解说词,两者互相配合,引导学员进入天、地、茶、器、人的交互之境。大益茶道院还专门公布了规范统一的“大益八式”演示版解说词,所有参加大益职业茶道师培训的学员在初阶学习阶段都要经过仪式化的茶道入门训练。

表3 “大益八式”主要流程表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见?此刻,我们彼此的驻足汇成了人生的一个交点。暂且放下,暂且超脱,让我们一同领略朴实精湛的‘大益八式’,感受那久违的淡雅,走进真我、潇然的人生境界!”[8]169(“大益八式”解说词开场语)

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每一位学员按照茶道仪式完成每一项动作,并在授课老师的解说中逐渐进入到平心静气、身心放空、茶人交融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嵌入状态。应该说,图像、视频、声音、茶器、茶具、茶汤及茶席都成为媒介具身的有力载体,作为习茶者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成为每一名学员最为直接真实的身心体验,而对茶文化的热爱和置身于同好群体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相聚品茶是缘分也是福分,就让我们享受此刻雅静与放松,铭记今天相遇的感悟……茶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以‘大益八式’来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精妙,品味人生返璞归真后的那份平和。望能在每位宾客心中从此种下一粒爱茶、惜茶的种子,希望它终能长成崇尚茶道、彻悟人生的参天大树。”[8]177(“大益八式”解说词结尾语)

在十几分钟的“大益八式”规范流程演练即将结束之际,授课老师通过解说词和体验式的茶道修习仪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融汇于一壶茶汤之中,并将在场学员引入情境化的茶修共同体建构之中。此时,茶修学员在仪式化的互动中逐渐增加相互之间的熟悉、信任与情感,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所说的“共同体给人的感觉总是不错的……‘有一个共同体’‘置身于共同体中’这总是好事”[9],成为对茶修学员身心感受最为贴切的注解。

实际上,大益茶修小组在线下现实场域开展课堂集中培训的时间并不长,而真正日常例行化的深入交流互动则主要发生在线上网络场域。在笔者参加的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晋级培训中,在报名之后大益茶道院授课老师即建立了大益茶修小组微信群,相关学员均被邀请进群,并做了实名认证线上互动,相对固定的网络交流社区由此建立起来。在第一次线下课堂进行面对面的自我介绍、分组练习之后,学员们相互之间逐渐熟络,交流互动也逐渐深入起来。

刚开始时,学员们相互之间因为并不熟悉,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互动,都呈现出授课老师讲得多、学员发言少的情况。在授课老师和几名热心学员等“关键少数”的引导下,学员之间的关系逐渐“破冰”,授课老师和学员也进一步拉近了距离。

访谈5(崔YT,女性,来自茶修中心):初阶时候我是授课老师,但是三阶我就是学员了。其实即使是我们大益员工,晋级三阶茶道师难度也是不小的,尤其是论茶环节,只要错两款茶就直接被淘汰,我这已经是第二次考了。所以一有时间我就会自己看茶样、反复练习,也会每天都关注群里大家发布的经验分享,感觉大家的分享对我还是蛮有帮助的。(2019年10月17日)

崔女士是初阶茶道师的授课老师,而在三阶进阶培训时却成为学员。许多学员在初阶学习时曾听过她的课,而在三阶进阶中却与她成为了同班同学;而在三阶课堂,授课老师则既是她的老师,又是她平日朝夕相处的同事。这样的经历使得她成为三阶茶修班的“关键少数”,不管是在线下课堂还是线上网络社区,她都是较为活跃的提问者、回答者和组织者,成为推动互动仪式链形成的积极力量。

访谈3(曹SJ,女性,来自益友科技):我自己拿茶样练习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感觉,每次都需要看群里大家的笔记,感觉还是要和大家一起交流经验才行。(2019年10月17日)

由于三阶茶道师课堂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茶文化基础知识网络课程和论茶练习,所以对每个学员而言,开展每日微信群互动交流就成为一种习茶、惜茶和奉茶的茶修“功课”,也是检验自我学习成效和吸取他人宝贵经验的直接途径,一种以茶为媒的知识趣缘型强连带联结、具身认知和互动仪式由此得以形成。

结 语

现代性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个体分化日益深入,知识趣缘型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分享知识、实现文化认同、推进社会建构的有效路径,而网络社会的崛起则为茶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10]如果说古代共同体的建构有赖于神谕的口口相传、文字的时空流转与身体的仪式化呈现的话,那么,网络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则是以电子信息媒介开展日常符号互动的结果。

在网络茶文化共同体中,符号取代身体的媒介具身在场,使得每一个进入共同体的个体天然具备一种自我呈现的表演性质。个体在时空分离之下失去了身体自我的第一性,转而将自我交给数字化通信媒介,经过一系列“输入—输出”的电子信号生产、加工和转换,使得数字自我、媒介自我成为第一性自我,而身体则隐匿其后。由此,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社会交往,也呈现出身体隐匿的符号呈现及符号表演特性。然而,身体的不在场并不代表着主体感官直觉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多地呈现出技术化身体官能的媒介延伸、符号共情与数字共在下的精神文化互动。因此,网络茶文化共同体相对于现实茶文化共同体而言更加依赖媒介互动下的精神主导,其建构也更依赖基于知识趣缘的价值共识认同。在茶修小组日常活动中,“关键少数”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主导着茶修学员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仪式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茶修学员形成“惜茶爱人”的茶道精神共识。比如:在考察茶修活动中笔者发现,授课老师和个别具备较高茶学知识的学员往往发挥着“关键少数”的作用,不管是在线下课堂还是线上社区,都能够有效组织学员开展茶叶辨识、茶学知识答题和茶文化传播活动,主导茶修互动节奏,而其他学员则基于对茶的共同知识趣缘,在各个互动仪式链中不断增强以茶为媒的具身认知,巩固“同学”“茶友”的“强连带”联结,推动对茶道精神形成文化认同。

总而言之,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知识趣缘型“弱连带”个体向“强连带”共同体转变提供了新的场域。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建设线上和线下互动互构的茶文化共同体,对于深入研究现代茶文化新样态具有重要的案例借鉴价值,也为新时代培育公民文化主体意识、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增进社会整体和谐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11]的总体性要求,把握时代新方向、贴近社会新生活、研究文化新问题,就一定可以推动中国茶文化实现创新跨越发展。

注释:

①本表根据大益茶道院2019年度三阶茶道师进阶考试名单信息绘制。人员信息只保留姓氏,名字信息为名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

②本案例中“访谈”“记录”“观察”“文本”等字眼之后的序号,皆为本文网络田野调查涉及对象的编号,不同序号对应不同的人员。这些序号与表1中的人员序号相对应。

③马斯洛最初提出的需求层次只有5个,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后修订为7个层次。

猜你喜欢
三阶茶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三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周期解的非退化和存在唯一性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茶道人生
新型三阶TVD限制器性能分析
巧填三阶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