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莉
小琳,今年13岁,初一,主动要求来到咨询室见我。她梳着齐肩中长发,却不是很整洁,看起来有点像凌乱的鸟窝,脸上虽带着笑,却有一丝腼腆和尴尬,手腕上还有一些浅浅的伤痕。
我说:“你好,小琳,今天想跟我聊聊什么呢?”
“我偶尔有杀人的冲动,上次同学跟我发生了冲突,当时在楼梯上,我真的很想把他推下去。”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阻止了你这么做呢?”
“忘记了,只记得很生气,我很想把他推下去,只是想到如果推下去会让妈妈难受,才忍住了。”
“如果推下去,可能会对他产生什么后果,你有想过吗?”
“大不了死了,谁让他惹我,應得的。”
小琳有暴力倾向,她没有同理心、同情心,让我一下子有些不安。
小琳还告诉我她的父母分居,未离异,父亲却已组建家庭,并育有两子。母亲软弱,未分居时经常遭到公婆和丈夫的欺负,分居以后靠自己在工厂打工赚钱,生活拮据,刚开始由小琳向父亲索要生活费,父亲有家暴行为,为要生活费小琳忍辱负重,现已与父亲没有联系,日子艰难。
经过小琳老师的帮助,我与小琳妈妈见了面。
她说:“我们夫妻关系不好,其实孩子爸爸还是很爱孩子的。”
我问:“但是据我所知,孩子与父亲的相处似乎不是很和谐,有时会出现暴力行为?”
小琳妈妈:“小时候是不打的,他爸是因为我那时候不愿意离婚,他就拿孩子出气,故意让我不好受,这孩子承受了太多,看到了太多不该看的,听到了太多不该听的。”
妈妈坦言,她已经与小琳父亲离婚,走出了这段阴霾,想跟小琳重新开始生活,并多次提议带小琳去精神专科医院检查,但是小琳执意要叫爸爸回家带她一起去。这段夫妻关系的破裂,这个家庭的破碎,本应该是家长的责任,但似乎对小琳的伤害更大。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将幼儿园儿童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两组同样观看影片。实验组儿童观看的影片中存在大量暴力行为,如将玩偶举起来摔掉,用脚踢玩偶等;控制组儿童则观察到影片中的成人是如何用温和的方式应对挫折的。然后将孩子们带到另一个房间,观察他们在受到挫折时的反应,结果发现实验组儿童出现模仿影片中成人的攻击行为,控制组儿童则未发现该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主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13岁的小琳刚刚进入青春期,她需要父母的支持帮助自己成长,但是在这时候,不仅她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严重的是,她还受到了不当行为的伤害。因此小琳的这种暴力攻击行为,很可能是她的观察习得,也是她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遇到阻碍,缺乏调整沟通能力,只能用暴力行为或者愤怒的方式来表达。
针对小琳的情况,我与小琳和母亲一起商议了咨询方案。
1建议小琳的妈妈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进行精神科全面评估和检查,了解其自杀、自伤的风险,以及对他人带来影响的风险,听取精神科医生建议,是否需药物治疗,以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再辅助心理咨询。
2合理发泄情绪。小琳在近两年经历了父亲的暴力、父亲对家庭的背叛、家庭的破碎、生活的艰难等等一系列重大生活变故事件,这些事件别说是一个青少年,即使一个成年人都是无法一下子承受的,因此,她积压了巨大的情绪压力,通过暴力行为,伤害自己、伤害动物、甚至要伤害他人。建议小琳以积极的方式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是体育运动,可以是击打宣泄等,也需要母亲的接纳和帮助。
3调整认知,接纳现实。小琳的内在冲突,很大程度上来自无法接纳父母分开的现实,认为父亲的家暴、离开都是由于第三者的存在,甚至想要杀掉父亲和第三者来报仇。就如同小琳的妈妈所说,小琳完全卷进了这个她无法控制的事件中,经历了家庭破碎的全过程。需要帮助小琳接纳当下的家庭现状,让她从家庭事件中抽离出来,重建认知才是关键。
4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由一个人相关环境中的一系列人物所组成的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人可以得到一些支持,包括心理上的和实际的支持。
小琳由于家庭变故,对身边除了母亲以外的所有人都充满着敌意,一旦有任何变故都会用暴力方式保护自己,导致同学们对她也是敬而远之。但是一个人没有社会支持就如同漂着的一叶孤舟,无依无靠。因此,在配合情绪宣泄和认知调整以后,建立新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小琳未来生活的动力。